首頁 > 文學

歷史重演:百年前他說過的事,如今一一驗證

作者:由 投唄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22

吶喊序言中希望是什麼

文丨B。A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 魯迅

歷史重演:百年前他說過的事,如今一一驗證

時代變化了,可世事卻沒有變。

可現在看魯迅的文字,他筆下百年前的中國,還是那麼鮮活,一如當下。

魯迅提到的問題放到現在依然存在,他的話放到現在還是適用,

是時候,重讀魯迅的文章了。

魯迅的偉大在於洞察力,也在於文學成就,更在於一顆剖析別人,也剖析自己的心。

比如《阿Q正傳》;

在他筆下的阿Q是一個醜陋的中國人。可是文字裡透露出來的,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優越、不是仇視、不是嘲笑,而是悲憫。

歷史重演:百年前他說過的事,如今一一驗證

魯迅始終從精神上、從身體上把自己當作中國人。

他從來沒有把這些人當作是不同國的人。他也沒有表現出道德高地的精神施捨。

每當他剖析別人時,也同時將刀鋒對準自己。

蔡康永說,要拋開自己的優越感是很難的。有些東西不是教養能夠控制的。你的教養可以讓你不說不講,但是你的心裡還是會鄙視他。

而魯迅做到了平等。

魯迅看到東西不僅僅是當下的某種現象,而是更內心,是全體中國人或人類本性的東西。

中國發展了70年,他說的話依然有用,依然那麼準確。

當年魯迅跟胡適打筆仗,寫《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針對的是全盤西化的觀點,總是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什麼都好,都要學外國,失掉了自己堅持的東西。

在當時中國那麼貧困飢餓狀態下,仍說中國人能夠做好。

他在一個學校的演講裡說,中國為什麼沒有天才,是因為沒有天才的土壤,像盤子裡的一疊綠豆,沒有土壤,所以不能發芽。

很難得的是,他不僅指出了這些問題,而是指出問題之後並沒有拋棄這個國家或者人民。

這種熱血是最難得最珍貴的部分。

他肯定有傷心和失望,但是無論怎樣他一直在戰鬥,沒有違揹他的初衷,也沒有停止過寫作。雖然他也很彷徨,很惶恐,但他堅持在吶喊,繼續戰鬥。

但只有他雖然知道希望渺茫,卻絲毫沒有減少掉民族的熱情感。

魯迅所愛的人民是指包括底層人在內的人民,甚至是有些人看不起的有著劣根性的同胞。

在他的小說裡即使是很負面的人物,他也從不鄙視他們。

但是他也不迴避、很直接的去描寫中國人的愚昧,去寫中國人的麻木。

現在自媒體的很多觀點,看似評價社情,卻高高在上把人分作三六九等。

然而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的第一句就是: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歷史重演:百年前他說過的事,如今一一驗證

不過,拋開革命戰士這層含義來說,魯迅本人文學造詣也很高。

不僅僅是革命的象徵符號,他在文學上的確能夠寫,一方面題材反映社會現實、另外他的文學功底也足夠支撐。新文化運動、白話文是在他們一批(胡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等人)手裡建構起來的。

《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故事新編》是一篇結構非常精巧的短篇小說集。

《朝花夕拾》比較雜,文學史上意義沒那麼大,但是有不少清新可愛的短篇,可見魯迅的散文寫的也是很好的。課本上熟悉的“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都來自於《朝花夕拾》,魯迅筆下的文學形象非常深入人心,代表性和典型性都非常強。

然而,從角色塑造來說,魯迅的筆下的人物很不真實,這個不真實是指他筆下的象徵意味很強。

魯迅的手法不是白描法,而是集合了很多人的特點,當然不是一個真實的人。

但他讓你覺得這是身邊的每一個人。

比如阿Q不是一個劣等中國人的集合,而是一個底層中國人的集合。你會發現阿Q身上特質,讓我們覺得身邊總有人很像他。

他說: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吶喊》序言)

生活不斷推動著所有人向前,因此人們總是需要力量。

歷史重演:百年前他說過的事,如今一一驗證

百年前箴言,經過時間的洗禮,仍舊煥發著光芒。

魯迅所描述的希望,不知是否是如今這個新的世界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