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亞洲季風北近4千萬年如何演化?中科院系統梳理亞洲氣候重組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作者: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06

東亞南亞季風成因有何不同

2022年9月22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釋出訊息稱,該所方小敏研究員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法國雷恩大學Guillaume Dupont-Nivet教授、巴黎大學Frédéric Fluteau教授、蘭州大學聶軍勝教授等,從有精確年代控制的典型盆地巖性變化、氣候環境記錄、高原隆升記錄及模型模擬四個方面著手,對近20年來相關科研進展進行綜合整合歸納與分析,系統梳理了當前亞洲氣候研究的主要進展,從時空變化上提出了亞洲季風北進的兩個節點和演化的三個階段(圖1)。該綜述文章9月20日線上發表於《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

亞洲季風北近4千萬年如何演化?中科院系統梳理亞洲氣候重組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圖1 重建的不同時期氣候分佈格局(淺綠色為季風溼潤區,黃色為乾旱區)

亞洲氣候以東部溼潤季風氣候和西部乾旱氣候為典型特徵,影響著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的生活。近年來,極端洪澇和乾旱事件的頻發,不但嚴重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也危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瞭解亞洲氣候的形成與演化可為未來氣候預測、生態環境治理及防災減災提供參考和依據。

亞洲季風由東亞季風和南亞/印度季風組成。上世紀,科學家初步認識到東亞季風於晚漸新世至中新世之交形成(約2500-2200萬年)。本世紀以來,對亞洲季風起源時間的認識往前推進至始新世甚至古新世(約6600-3400萬年)。同時,與之形成發展密切相關的青藏高原隆升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細化,對其認識也由晚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整體性抬升向早期(古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各塊體分階段差異性隆升演進。因此,系統總結和整合現有研究進展,釐定季風形成演化及其與青藏高原差異隆升的關係成為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該綜述文章認為,亞洲季風演化以距今4100萬年和2600萬年為界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約4100萬年之前

為熱帶季風主導階段,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北緯20-22°以南,發展主要受赤道輻合帶(ITCZ)擺動控制,其以北的亞洲大陸廣大地區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候炎熱乾旱(圖1a,圖2);

亞洲季風北近4千萬年如何演化?中科院系統梳理亞洲氣候重組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圖2 代表性盆地/剖面巖性記錄半定量反演的亞洲氣候時空演化(a,Ulugqat剖面;b,塔里木盆地;c,柴達木盆地西部;d,柴達木盆地邊緣;e,西寧盆地;f,蘭州盆地;g,臨夏盆地;h,黃土高原;i,渭河盆地;j,羌塘;k,南陽盆地;l,囊謙盆地;m,江漢盆地;n,雲南;o,百色盆地;p,尼泊爾;q,Irrawaddy盆地)

約4100萬年時,

隨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脈等區域的快速隆起,殘留特提斯海和副特提斯海的急速退卻,增大了陸地面積及海陸熱力差異,季風顯著增強,推進至亞熱帶南部(雲南,北緯約26°一帶)(圖1b,圖2)。此後,季風可能受天體軌道各週期疊加導致的太陽輻射脈衝式顯著升高驅動,間歇性地反覆向北推進亞洲腹地。

至晚漸新世(約2600萬年)時

,可能受高原中部低地區域隆起、高原南部喜馬拉雅山的生長以及全球增溫的聯合驅動,季風快速向西北方向推進至班戈、倫坡拉-臨夏-蘭州一線,進入溫帶可達北緯約36°以北區域(圖1c,圖2),類似現代季風系統格局形成。

此後,季風-乾旱環境演化僅表現出在此格局基礎上的強弱變化(圖3)。

亞洲季風北近4千萬年如何演化?中科院系統梳理亞洲氣候重組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圖3 亞洲氣候記錄、高原隆升記錄及與全球氣候變化等的對比

該綜述文章還指出了今後亞洲氣候和高原隆升關係的研究方向,需要從關鍵區域更多更可靠精細的記錄和更高精度與可靠邊界條件控制的數值模擬兩方面結合入手,進一步深入研究,剖析亞洲季風的時空演化與驅動機制。

該綜述文章的通訊作者方小敏研究員指出,季風演化還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季風在2600萬年前加強,導致喜馬拉雅地區侵蝕和矽酸鹽風化加劇,並影響溼潤地區的風化和有機碳埋藏。中亞乾旱化增加的粉塵排放,也會透過增強反照率、捲雲形成和海洋生產力等形式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圖4)。

亞洲季風北近4千萬年如何演化?中科院系統梳理亞洲氣候重組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圖4 亞洲氣候重組與高原隆升的全球影響

該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專案及中國科學院A類先導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聯合資助。

作者:許琦敏

圖片:中科院青藏所提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