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作者:由 小滿說三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1

駟什麼難什麼成語

讀三國時,每每讀到諸葛亮因糧草不足而被迫撤軍,便會扼腕嘆息。

按理說,打仗或者不打仗,士兵們、老百姓們都要吃飯,那麼,為什麼一到打仗時,軍中就容易缺糧,甚至全國老百姓都要跟著餓肚子呢?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第一,飯量不同。

打仗時,士兵們在前線衝鋒陷陣,動不動就得晝夜兼行,運動量比平時要大很多,飯量自然就會變大,運輸人員也是如此,雖說打仗或者不打仗,運輸人員都要吃飯,但打仗時,運輸人員的勞動強度會明顯變大,勞動強度變大了,飯量自然就上來了。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在工地上搬了一天磚的農民工的飯量,與躺在床上玩了一天手機的人的飯量,能一樣嗎?在球場上跑了2個小時的運動員的飯量,與在看臺上坐了2個小時的球迷的飯量,能一樣嗎?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第二,農民短缺。

戰爭一旦打起來,原本在土地上規規矩矩種田的農民,可能就被臨時徵調了,要麼到前線當炮灰,要麼負責糧食運輸,那麼,他原來種的地就大機率被閒置了,即使家裡有老人、女人和小孩,可以努力不讓良田荒蕪,但減產在所難免。再就是,戰場周邊的農民,嗅到了戰爭氣息,早早就外出避難了,這部分良田就基本荒蕪,進而必然造成糧食減產。三國初期的中原大地,幾乎天天打仗,一度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人都沒了,良田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第三,心理恐慌。

和平年代,大家不會儲存太多糧食,吃不完的部分,就拿到市場上賣掉,從而維持了整個社會的糧食平衡。一旦到了打仗時,老百姓的心理就會完全不一樣,戰爭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恐慌,進而導致大家拼命囤積糧草,把過多的糧食“囤”起來、“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進而導致市場上流通的糧食變少,很多老百姓便買不到糧食,從而進一步加重“心理恐慌”,導致越來越多的糧食被“囤”起來、“藏”起來。戰爭氛圍中的“心理恐慌”,很容易造成這樣的“惡性迴圈”。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第四,特殊損耗。

兵者,國之大事,兩個國家一旦開戰,往往便會不擇手段,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毀掉敵軍糧食,迫使敵軍撤退。官渡之戰中,袁紹糧庫烏巢被曹軍縱火燒燬,導致兵敗,沖天火光中,燃燒的可都是珍貴的糧食啊!不止“火攻”,用“水攻”也有類似效果,水淹的不光是人和武器,還有糧食,糧食一旦泡水,很快便會發黴、腐爛、無法食用。這些在“火攻”、“水攻”中被毀掉的糧食,本來都是士兵或者老百姓的口糧。戰爭越頻繁,這樣的“特殊損耗”越多,糧草不足問題就會愈加嚴重。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第五,運輸難題。

戰爭意味著兩軍對壘,意味著兵力集中在戰場附近,意味著,糧草必須要往戰場方向運輸,如果戰場離產糧區很遠,那麻煩就來了,縱然你糧食產的再多,送不到戰場上去,那前線士兵就得餓肚子。也就是說,打仗時,就算糧食不減產,前線也容易出現糧草問題,其直接原因就是運輸難題。比如,諸葛亮北伐,其主戰場就在曹魏一方的雍涼地區,糧草從四川運到雍涼十分艱難,從而導致前線屢屢出現糧草問題,直到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就地屯田”,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

打仗不打仗,人都得吃飯,那為什麼打仗時就會糧草不足?

結語:以上,就是戰爭期間容易糧草不足的五點原因。誠然,打仗或者不打仗,人都要吃飯,但很明顯,打仗期間,糧食產量會減少、糧食消耗會增加,各種問題也會隨之出現。

實際上,“糧食”本身很少出問題,出問題的往往是“人”,是“人心”,是人內心深處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