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建安三神醫”各個不凡:除了華佗、張仲景,還有傳說成仙的董奉

作者:由 作家鄧海春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5

歷史上神醫都有什麼人

東漢末年,一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拉開了天下大亂的序幕。後來,以董卓進京為契機,群雄割據的局面逐漸形成,人們的目光也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成為時代主流的刀光劍影、互相征伐。不過,亂世當中有這樣三人雖非諸侯,卻同樣引人注目,那便是被譽為“建安三神醫”的張仲景、華佗和董奉,這三人一個被譽為“醫聖”,一個被尊為外科鼻祖,還有一個在傳說中更是直接羽化登仙。

“建安三神醫”各個不凡:除了華佗、張仲景,還有傳說成仙的董奉

首先我們說說張仲景,他本名張機,東漢末年時曾當過長沙太守,但其最為人稱道之處還是在於高超的醫術和懸壺濟世的高尚品德。亂世中,百姓流離失所,各種疾病往往因為得不到控制而大量傳播,張仲景不忍生靈塗炭便四處行醫,並從常年的醫治過程中總結經驗,著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傷寒雜病論》。

然而,或許是由於行事低調,張仲景並沒有被記錄漢末歷史的《三國志》、《後漢書》所記載,其最初版本的《傷寒雜病論》也由於戰亂而失傳。到了晉代,醫學家王叔和四處尋找並整理張仲景佚失的手稿,並將其中傷寒的部分編著成了《傷寒論》。直至宋代,張仲景著作的雜病部分才被找到,並在經過一番校訂後得名《金匱要略》。

“建安三神醫”各個不凡:除了華佗、張仲景,還有傳說成仙的董奉

至於張仲景本人,其生平事蹟一直不見於史書,直到唐代《名醫傳》中才終於有所記載。到了清代,醫學家陸懋修出於對《後漢書》不為張仲景立傳的不滿,乾脆專門寫了一篇《補後漢書·張機傳》。儘管幾乎不見於史料,但張仲景的作品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也在去世的許多年後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被譽為“醫聖”。

相比於張仲景,華佗的知名度要高上許多,這並非是由於其醫術遠遠高於前者。正相反,由於沒有著作得以流傳於世,華佗對我國醫學發展的影響遠遠不如張仲景,但他不但被史書記載,還是由鼎鼎大名的曹操親自下令處死,其提出的外科手術理念也十分超前,這就導致後世為他打上“神醫”的標籤,對他討論甚多。

“建安三神醫”各個不凡:除了華佗、張仲景,還有傳說成仙的董奉

誠然,作為在《後漢書》、《三國志》都登場的人物,華佗不但成功診治廣陵太守陳登因為喜食生魚導致的寄生蟲病,還為漢末最具權勢的人物曹操診治過頭風。後來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更是讓華佗登場為中毒箭的關羽“刮骨療毒”,進一步提高了其知名度。然而,正如上文所說,華佗沒有著作傳世,其外科手術的想法儘管超前,但在那個時代並沒有相應條件,因此其貢獻並不能與張仲景相提並論。

最後說說董奉,作為“建安三神醫”中知名度最低的一個,他的故事卻最為神奇。儘管說是“建安神醫”,但一種說法認為董奉出生不久後曹丕就登基稱帝,並改元為了黃初。董奉年輕時曾擔任過小吏,後來歸隱山林,研習道學與醫術。由於醫術高超,董奉儘管長期住在山中,但還是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求助者主動尋訪。

與眾不同的是,董奉治好病人後不取分文,只是要求其在山中栽種五棵杏樹,如果是小病,那就只需要一棵。長期以往,董奉所居住之處竟然足足有杏樹萬棵,世人稱讚為“杏林春暖”。正因董奉的這一規矩,後人常常將醫學行業稱作“杏林”。

關於董奉的事蹟,基本都見於野史逸聞與傳說。舉例來說,《廬山志》曾記載董奉在潯陽時曾殺死河中蛟龍為百姓除害,而《真仙通鑑》則表示董奉儘管年過百歲,但外貌卻如同三十多歲。董奉生於侯官縣董墘村,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市長樂區一帶,而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中記載道:“福山,今名董峰山。”唐代的 《元和郡縣誌》說福州是因福山得名,一種說法認為,福山的別名“董峰山”正是因董奉而得名。

“建安三神醫”各個不凡:除了華佗、張仲景,還有傳說成仙的董奉

另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蜀漢建興四年(226)時擔任了交趾太守近四十年計程車燮溘然長逝。去世三天後,董奉趕到,並給其吃下了一粒藥丸。服下後沒多久,士燮竟然死而復生,且幾天後便完全恢復了精神。不過,如果以董奉出生於建安二十五年(220)的說法為準,則士燮死時董奉不過一個孩童,自然無法將其救活。

東吳天紀四年(280),董奉去世,同年恰好西晉南下消滅東吳,完成了天下的統一。生於曹魏建立、三國正式開始之時,死於西晉滅吳、三國正式滅亡之時,董奉的生卒似乎確實有點過於湊巧了。由於受道家追捧,傳說中董奉是某天突然騰空而去,成為了真正無拘無束的神仙。從某種角度來說,董奉或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神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