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作者:由 晉唐翰墨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6

不但在天前一句是什麼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宋哲宗元符二年,東京汴梁李府閨閣內,十六歲的李清照宿醉醒來,想起昨夜的那場風雨,連忙向丫鬟詢問:“一夜風雨,庭院中的海棠花咋樣了?”

正在忙著卷珠簾的丫鬟有些心不在焉,隨口說道:“還能怎樣,老樣子唄!”

李清照見丫鬟敷衍自己,心裡很不滿意,想要教訓她一下,便生氣地說道: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義解釋:

昨夜雨雖然稀疏,但是勁風不停,酣睡一夜餘醉未消。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一首《如夢令》,在李清照與侍女的對話中就這樣誕生了。

不得不說,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樣,連訓斥人都能出口成章,而且一開口就是千古佳作。

有人說這首詞語言不夠華麗,意境也不深邃,看起來非常普通,為什麼能流傳千年,膾炙人口?

其實這首詞大有來頭,它的身上有著清晰的唐詩傳承,歷經四百年的時間,最終經李清照用的妙手完成了千古佳作。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時間回到大唐景雲二年。

一個春天的早晨,襄陽城外,鹿門山上,二十三歲的孟浩然剛剛起床。他推開窗戶,雨後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看著院子裡滿地的落花,腦海裡詩意翻湧,一首簡單到極致的小詩脫口而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好詩有兩個特徵,一是不用過多解釋,很容易看懂;二是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百讀不厭。

《春曉》就是這樣一首好詩。

它語言淺顯,自然天成,沒有一點刻意雕飾的痕跡,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剔透,讓人讀了如飲美酒,不知不覺沈醉其中。

也許有人看出來了,孟浩然的最後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與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驟”、“應是綠肥紅瘦”十分像似,在場景的描寫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言淺意濃。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看到這有人會說,原來李清照的詞仿得是孟浩然的詩,那也不過如此嗎?

然而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從《春曉》到《如夢令》,語言和意境都做到了簡潔、恬淡,卻唯一缺乏了情感表達。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清新質樸,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得陶淵明的精髓。但也正是受陶淵明的影響,孟浩然一直過著半隱居的生活,極少接觸和關心外界事務,受生活侷限,孟浩然的詩終究缺少更豐富,更深沉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內涵。

這就需要一位經歷豐富,敏感細緻,足夠深情的詩人,彌補缺點,並繼續傳承下去。

終於,一百多年後,一位曾被李商隱稱讚“

雛鳳清於老鳳聲

”,並認為可以繼承自己衣缽的情詩高手緩緩走來,他的名字叫韓偓。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韓偓是李商隱的外甥,晚唐著名詩人,自創香奩體,有《香奩集》傳世。他的詩豔麗、纏綿,被認為是寫豔情詩的絕世高手。

一年春天,韓偓看見一位佳人,宿醉酒醒,不願起床,趴在床上看到院子裡的海棠被風雨打落,春心萌動,輕聲嘆息。

韓偓覺得這意境太美了,於是用佳人的視角,寫了一首《懶起》:

百舌喚潮眠,春心動幾般。

枕痕霞黯澹,淚粉玉闌珊。

籠繡香菸歇,屏山燭焰殘。

暖嫌羅襪窄,瘦覺錦衣寬。

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

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

是不是感覺這首《懶起》和李清照的《如夢令》更相似了?

這首詩承前啟後,繼承了前輩孟浩然,也影響了後輩李清照。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懶起》的第一句“百舌喚朝眠”就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化用,但它比《春曉》更有煙火氣,讓人感受到了情感。

後面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如出一轍,簡直就是唐詩版的《如夢令》。

當然,光有這首《懶起》還不能寫出《如夢令》,因為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音樂節奏。

李清照曾經在《詞論》中批評蘇東坡的詞“

不協音律

”,可見音樂節奏對於詞的重要性。

這時,一個人適時登場了,他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勖。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李存勖文武全才,不但懂軍事,而且擅長詩詞歌賦,還特別喜歡音樂,經常在宮中和伶人們彈唱,被稱為“

伶官天子

”。

在一次宴請群臣的酒宴上,有一名歌姬美若天仙,給李存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當場給她的曲子填了一首詞: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風舞鳳。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

殘月落花煙重。

歌姬唱著這首詞翩翩起舞,那優美的舞姿,如夢如幻。

李存勖對這首詞很滿意,欣然提筆寫下《憶仙姿》三個字作為題目。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這首經典曲目從五代十國,一直唱到北宋末年。

公元1084年,四十八歲的蘇軾結束了黃州的貶謫生活,被朝廷召回,任職翰林院學士,突然到來的安定生活,讓蘇軾心情愉悅,於是也寫了一首《憶仙姿》: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蔭青子。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橋流水。

蘇軾對自己這首詞也很滿意,就是感覺名字有點俗氣,他想起李存勖的《憶仙姿》裡有“如夢…如夢…”那就改叫《如夢令》吧!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蘇軾有四個得意弟子,人稱“

蘇門四學士

”,其中有一個名叫秦觀,他十分喜歡《如夢令》這個詞牌,為了向老師致敬,他也寫了一首《如夢令》: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

人與綠楊俱瘦。

秦觀不愧為婉約派大家,一出手就情意綿綿,引人遐想。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也是蘇軾的弟子,所以李清照從小就熟讀前輩的作品,在她寫這首《如夢令》之前,前輩們早已為她鋪墊好了每一個字,就等一個風雨落花,宿醉酒醒的早晨。

《如夢令》:知否,知否,四百年傳承,終被李清照寫成千古佳作

“昨夜雨疏風驟”與“夜來風雨聲”;“試問卷簾人”與“側臥捲簾看”;“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與“海棠花在否”。

每一字,每一句都契合得恰到好處。

從孟浩然的《春曉》到韓偓的《懶起》再到李存勖的《憶仙姿》、蘇軾的《如夢令》,

一樣的場景,一樣的意象,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這恰恰是唐詩宋詞的魅力。

李清照繼承前人的意境,運用自己的才華,使用屬於自己的語言,終將《如夢令》推上了宋詞的巔峰,成為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