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為什麼主角總是那個“不完美小孩”?

作者: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8

小孩還人有什麼說法

講述少兒成長的喜劇《米小圈上學記》,近日在CCTV-8和騰訊影片熱播。這部以兒童為主角的作品,講述了秋實小學三年五班,米小圈和夥伴們的歡樂日常。

相信我,每個孩子的班裡一定有一個米小圈——他成績不上不下,性格大起大落,機靈可愛不假,淘氣闖禍也是真,常常為自己的鬼主意付出哭笑不得的代價,卻也不會因此沉淪,下一回冒險,他還是衝在最前面……總之,他不是一個“完美小孩”。

為什麼主角總是那個“不完美小孩”?

有評論戲稱,“如果米小圈是一口茶,那麼它一定是先苦後……苦……再苦一會兒……好像有點甜……好吧還是苦”。

但不完美,有它的兩面性。米小圈看起來沒心沒肺、淘氣散漫,實際上卻情感充沛、充滿愛心,他擁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見義勇為的正義感、見招拆招的反套路,樂觀和純真是他的底色。也許層出不窮的鬼點子有時候為他的言行帶來一絲荒誕和誇張,但他的善良、可愛、熱心,總能為身邊人帶來一絲溫暖。

不完美,還有它的普遍性。《米小圈上學記》中的其他小孩,也都各有各的“問題”:姜小牙自帶優越感,有些“毒舌”,但他不是為了嘲笑他人,只是本能地希望直達重點、提高效率;鐵頭憨厚老實耿直,也善良仗義;班長李黎是個完美強迫症,時刻督促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快更好更強,但也時常陷入焦慮情緒……

為什麼主角總是那個“不完美小孩”?

事實上,在很多文藝作品中,主角往往都是和米小圈一樣的“不完美小孩”。秦文君小說《男生賈裡》,曾兩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男主人公賈裡是一個又瘦又小的不起眼的初一學生;國產動畫《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中的大頭兒子,挑食、愛哭、頑皮淘氣;連打破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紀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嗯,從片名就知道這娃不好惹。

然而,同樣是這群“不完美小孩”,賈裡有志爭當初中的“最佳男生”,大頭兒子在和睦的家庭中一天天長大,哪吒最終自己決定了命運。不完美,擁有極強的可塑性。

不完美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會成長。世界那麼大,時間那麼多,家長不要著急,在一個豐富而燦爛的童年中,孩子的不完美會是鼓舞他進步的帆,而有些不完美甚至是一種稍縱即逝的可貴童真、赤子之心。

米小圈這類“不完美小孩”形象的可貴之處更在於真實,不是高高在上的榜樣,而是日日相處的好友。每個班裡都有一個米小圈,每個孩子也會在米小圈身上看到自己——包括自己的不完美之處。

為什麼主角總是那個“不完美小孩”?

在真實的基礎上,我們知道,“不完美小孩”才是大多數,文藝作品中的大多數映照了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小觀眾看劇時首先要有代入感,然後才能談教育意義。畢竟,對孩子說教是無意義的,他們會乾脆利落地選擇換頻道。

“擁有好朋友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祖輩給予的愛總是樸實和溫暖”“努力是通往夢想的階梯”“愛護和尊敬五星紅旗是每個人的義務”……這些從故事中得出的教育意涵,單拎出來表述似乎“高大上”,但融於校園生活的故事之中就可潤物細無聲。在“不完美小孩”的“現身說法”下,《米小圈上學記》實現了每集一個小故事、每集一個小思考。

為什麼主角總是那個“不完美小孩”?

好的文藝作品也並不限制受眾年齡。《米小圈上學記》儘管主要面向少兒,但劇中涉及對教育理念、師生關係、親子關係等的思考,也值得家長一起“親子共看”。真人劇的呈現形式,滿足了邁入學齡階段的孩子的觀看需求,“情景+喜劇”的模式,也拓展了受眾人群。看著“小龍人”長大的80後父母,這次可以陪著孩子看“米小圈”。

每個孩子可能在米小圈身上看到自己,每個大人也可能在米小圈身上找回童年。這就是米小圈——一份來自童真和美好世界的饋贈,不完美,但有可期的未來。(本文圖片均為《米小圈上學記》劇照,由出品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