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大先生”蘇東坡小記

作者:由 閒話說讀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9

大先生是聖人嗎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凡有國人處,必知蘇東坡。

他和他的作品流傳千年,在書中、歌裡、電視電影……我們能想到的傳播載體,大概都留有蘇東坡的雪泥鴻爪。

這世上,有的人以才華聞名天下,有的人因品格標榜千秋,還有的人憑個人魅力傾倒眾生。若是集才華、品格、魅力於一身,雖千萬年歲月,也只是加持和沉澱,他無數驚才絕豔的照影。

古往今來,蘇東坡和魯迅是我最喜愛的兩位文人。最近看《美的歷程》,評價蘇軾“文藝成就本身並不算太高”,“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並不算多”,一度難以接受。然而我也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人喜愛與否、評價高低不必強求更沒必要介懷,不過,人在遇到極大分歧時,總想尋得一二有力佐證來支援自己的判斷,我的手頭剛好就有前幾個月購入的這本《蘇軾評傳》。

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大先生”蘇東坡小記

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大致情況。

《蘇軾評傳》由復旦兩位學者合著,筆下能見研究考證的功力,學術色彩較濃,這就決定了它的內容和結構均有別於一般人物傳記。

本書共六章,第一章簡要回顧一生經歷,二到五章分別闡述哲學、史學、政治和美學思想,第六章從宏觀層面概述人生思想和文化性格。全書採用總、分、總結構,以蘇軾“吾生如寄耳”一語為勾連,這既是他的人生寫照,也貫穿了所有思想,並反覆投射到文學創作中,線索構思得相當巧妙。

就各章節論,哲學和美學思想兩章理論色彩較濃,但這部分內容很關鍵,理解了蘇軾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領會他的行為和著述,所以需靜心細讀。第一章和最後一章情感最為飽滿,作者帶著感情書寫,讀者也很容易代入情境中,我自己便是如此。

最末一節,以蘇軾亡前詩作《次韻法芝舉舊詩》對人生總結收尾:

春來何處不歸鴻,

非復羸牛踏舊蹤。

但願老師真似月,

誰家甕裡不相逢。

詩中以“歸鴻”、“羸牛”與作者“雪泥鴻爪”的無常人生、“以身為子娛”的無奈心態作對照,感慨唯有世間真、情、理如月般永恆,照進千家萬戶。作者由此結尾:“生命猶如水逝,而逝水終在海,死去猶如月落,而落月不離天”。這個結尾很見文采。

雖已成落月而從不曾離天,蘇軾何以如此動人?在我看來,首先是與其相伴的種種“真摯”之“情”。

我們都知道,蘇軾少年得意胸懷大志,卻因深陷黨爭泥潭,幾番貶謫直至天涯海角,四顧途窮,“所欠唯一死”。換做其他人,大概唯有等死的怨憤,而蘇軾卻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坡仙”非真仙,這種曠達胸懷,是有充沛的現實情感寄託做支撐的。

1、孝悌之情

蘇軾病逝前,唯一遺憾是弟弟不在身側,“不復一見而訣,此痛難堪。餘無言者”,無奈之下手書交代,“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轍執書而哭:“小子忍銘吾兄!”

每當讀到此處,我都心酸難忍。終其一生,蘇轍都是乃兄的臂膀和依託。年輕時,蘇軾感慨“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及至遭逢“烏臺詩案”入獄,蘇轍冒死上奏,“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事實上,蘇轍不但以官身為兄抵罪,更在每次兄長落難之際,默默為其料理家眷安頓等一應瑣事。

兄弟情深之外,還有兒子的陪伴足可告慰。蘇軾顛沛流離的人生,前有長子蘇邁陪伴,後有幼子蘇過相隨。到貶謫的最後一站——海南時,蘇邁留在惠州安頓一家老小,蘇過獨自陪伴老父過海,度過那段最艱苦的歲月。

古人崇尚孝悌,蘇氏堪稱典範。若無他們的陪伴,很難想象蘇軾還能夠如此曠達。

2、朋友之誼

蘇軾性格灑脫磊落,知交遍天下。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駙馬王詵,還有方外之人佛印、維琳等等,都是才華相當、意氣相投的友人。當蘇軾遭受政敵們的迫害和攻擊,他們始終不離不棄,幫忙奔走呼喊,透過書信往來問候交流,並在生活上給予儘可能的照顧。蘇軾在常州病故之際,也是他的朋友幫忙料理事宜。

蘇軾與友人們的交往,甚至演化出許多類似“秦觀與蘇小妹”這樣的民間故事廣為流傳,印證了對世人的影響至深。

3、天下之愛

蘇軾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潁州、揚州等多地外任,每當他離任之際,州民往往拜於馬前,獻酒送行。被貶謫到黃州和嶺南各地時,常有當地官員頂著政治壓力,安排他“超標準”住宿,並給予各種援助。天下讀書人也常常前往求教,即使在最為遙遠的海南島,也不乏學子“自江陰擔簦萬里,絕海往見”。

蘇軾遇赦北歸,過大庾嶺時,一位老者前揖為禮並說:“我聞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歸,是天佑善人也。”待他舟行至常州,“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此等盛況,可見其為人愛慕如此!

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大先生”蘇東坡小記

來自天下芸芸眾生的愛,無疑是支援著蘇軾生存的強大力量。如果說他獲幸於上天,獲譴於人間,那麼人間也自有值得他留戀的諸多真情。

為什麼蘇軾能夠得到如此廣博的情誼和摯愛?出眾的才華固然讓他為世人所仰慕,更重要的還是他的品行與人格。

在這本書中,蘇軾的人格被概括為一個字:“

”。

蘇軾的“

大節

”在於他胸懷天下、心底無私。高居廟堂時,有造福斯民的責任感和能力,築堤防洪、賑濟災荒、放免積欠、疏浚河湖……為了百姓利益,傲岸的蘇軾可以低頭向政治對手求援,他的心胸確實已超越政治和個人利益。

當其被貶流放,從廟堂走向民間,仍然勇於為民發聲,利用個人影響和人脈做了許多濟世利民的義舉。即使到了最為蠻荒的海南島,九死一生之際,蘇軾仍以箕子自任,主動擔負起了在當地興學助教的責任,並以“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的詩句,鼓勵學子奮進。

蘇軾便是這樣揹負青天,依託大地,“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喚起生生不息的浩然之氣,來達成對於苦難的超越”。他和魯迅一樣,是可以被尊稱為“

大先生

”的。

在才華、品格之外,蘇軾的人生觀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同樣得到世人的歆羨與崇敬。

在一貶再貶的人生歷程當中,蘇軾每到一地,便安其風土,若將終生,在心理上把自己調適到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覓得應對困苦生活之法。

1、計劃經濟,節儉度日。

到黃州貶所時,蘇軾經濟狀況一落千丈,於是“痛自節儉”,為防止花用無度,他計算好每個月的生活費,分為三十份並掛在屋樑上,每日用畫叉挑取一份,然後著人把畫叉藏起來。他還把這個辦法當作笑話寫信告訴老友秦觀,並安慰他不用擔心自己。

2、種菜釀酒,努力尋找生活真趣。

在惠州,蘇軾為改善生活,向王參軍借了半畝地,種各種蔬菜和藥材,自用更兼養生。他還研究並釀造出“真一酒”自娛。可以說,蘇軾一直在頑強地發掘種種理生的智慧,來應對生活層面上的困窘。

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大先生”蘇東坡小記

3、“細和淵明詩”,體會“淡泊”中的“至味”。

生活溫飽之餘,蘇軾也在努力尋求精神上的自洽。透過“細和陶詩”,他習得了對待流放生活的超然態度。蘇軾一邊體會著似淡而實美的藝術“至味”,一邊追企著前輩高人的人生態度和生活哲學。

4、以詼諧在心理上化解各種困境的折磨。

蘇軾的詼諧集中體現於小品文中。貶居惠州時,朋友道潛僧人來信關心他的生活境況,蘇軾回信安慰:貶居生活的條件類似高僧住到小破村落,倒也沒什麼,生病更不用擔心,反正哪兒都有人得病,名醫也照樣會醫死人。

渡海之後,這種幽默未減半分。某日酒後他寫了個小故事:一盆水倒在地上,差點把趴在小草葉上的螞蟻淹了,螞蟻正不知如何是好,水已經幹了,於是走下來向同類哭訴:“我差點再也見不到你了。”誰知道絕望之後還會出現四通八達的大道呢?

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大先生”蘇東坡小記

蘇軾就是這樣用雅謔調適自己的心情,淡化生活的種種苦難,化解心中的種種悲哀。正因如此,他才能保持對世間美好事物的詩意追求,吟出“嶺南萬戶皆春色”、“南來萬里真良圖”這樣的句子。

巍然壁立於天地間的蘇軾,透過人生的磨難淬鍊出豐厚的藝術成就,併為後世文人展示了更為可貴的人生態度。

如本書所說,蘇軾是新古文的集大成者,和其變體(小品文)的開啟者,影響堪比杜甫在詩壇位置;他開詞宗之新風,在婉約派之外另立“豪放派”門戶;一生筆耕不輟,留下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和4800多篇散文作品,若說作品數量不多實欠公允,更何況其中還有那麼多千古傳頌的佳作。尤為可貴的是,蘇軾作品質量隨著一貶再貶日漸提升,他用人生的百般苦難來創造藝術,而藝術創造是他真正的生命,他們相互成就。

在創作之外,蘇軾透過思考和感悟,將儒道兩家的人生態度真正彌合統一,他的價值觀和態度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典型模式,而人生問題比藝術各領域的成就都更具有久遠的影響。因此,蘇軾的價值和意義是可以與孔子和莊子兩位聖人比肩的。

“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蘇軾一句詩道盡此生艱辛。然而他不負蒼天不負帝闕不負天下百姓,以真才學真性情照亮歷史的時空。雖離世千年,“大先生”蘇軾從未被世間遺忘,今後的千年萬年亦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