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作者:由 婚姻心理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30

愛人和親人有什麼不同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形容自己和伴侶的關係像親人一樣,一般說這話的人,都隱隱透出了些許無奈和失落。

愛人和親人,這兩個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親人是有著血緣關係的,而夫妻,是純粹因愛而走到一起的兩個人。

親人的關係更像是隨機分配來的機緣巧合,而能成為夫妻的兩個人,是他們的主動選擇。

當夫妻變成親人,是愛的無奈,是愛的墮落。

黃磊在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中,被問及跟妻子孫莉的感情,是不是像親人一樣了,他搖頭否認,他說他們之間還是愛情,誰也離不開誰的感覺。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若是喜歡當成親人,往往是不夠愛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夫妻和親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親人之間存在著法律上的責任和義務,不因為你們之間的感情好壞和來往疏密所改變。

比如,父母有養育子女的的義務,子女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這種關係是固定的、不因任何原因可以改變的。

而夫妻之間,是因為感情走到一起,然後成為法律上的夫妻關係,雖然婚姻存續期間有著一定的義務和責任,但是,隨著婚姻終止,這些關係也就全部結束,這更像是一種合約關係。

親人之間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作為紐帶,而維繫夫妻關係的,只有感情。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雖然親人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但是親人不一定就是關係最好的人。

而夫妻間,雖然兩人曾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但是因為彼此喜歡和愛慕,反而成為了這世人最親近的人。

由於這兩種關係質的不同,因此不可以等同看待,兩者之間也不可能相互轉化。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把愛人當親人,是“懶得愛”的藉口

兩個相愛的人從初見時的驚喜,到相戀時的心動,再到相處時的甜蜜,經過了婚姻的洗禮,往往兩人之間的愛情也由濃轉淡。

婚姻是一個漫長的陪伴過程,聯結兩人感情的唯有愛情,愛情需要用心、愛情需要經營,當一個人不願再費盡心思討對方歡喜,把對方當成親人,無疑是最好的藉口。

婚姻和家庭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尤其是女人,在婚後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可以犧牲掉自己很多東西,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電視劇《親愛的自己》裡面,張芝芝嫁給了劉洋,曾經兩人也是非常相愛的,婚後的柴米油鹽、婆媳矛盾等讓兩人都非常疲憊,漸漸地,對於家裡的事情,劉洋開始懶得參與。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對於妻子張芝芝的付出,劉洋也是視而不見,妻子的省吃儉用,並沒有打動他,他開始忽視她的感受,兩人的婚姻最終走向滅亡。

人總是在失去以後,才覺得珍惜,劉洋在離婚後,才悔恨自己的做法,想要彌補,為時已晚。

愛不是忽視,而是看見,把對方當作親人,就是一種任由兩人的關係自生自滅的態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更是懶得愛的藉口。

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彼此當成親人,他們害怕失去對方,不會任由他們的關係走向自己無法掌控的結局。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有愛的婚姻才可以走遠

有人說,有婚姻沒什麼了不起,有愛情的婚姻才了不起。

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曾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組成愛情的三個要素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這三個條件作為三角形的頂點,只有當三角形的邊足夠長,面積足夠大的時候,愛情才是最完美的。

當我們步入婚姻的時候,就等於同時向對方許下了承諾,而在婚姻相處過程中,親密也是必然的,只有激情不可多得。

因為激情會隨著時間消退,曾經的心跳終究會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變得失去了顏色。

龐思奮的著作《愛靈魂自我教程》中:關於慾望最重要的事實是,我們只渴望我們缺乏的東西。

當初,讓我們走進婚姻的原動力,是想永遠跟愛的人在一起,才以婚姻的形式得到對方,也就是說,結婚是為了滿足自己想要得到對方的慾望。

這在心理學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人的一種缺失感,而當我們如願結婚,兩人真正擁有了彼此之後,這種激情就漸漸變弱。

研究發現,聰明的夫妻,都不會把對方當作親人

因此,婚後的夫妻之間,沒有了激情,是這種對對方的愛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了,這需要我們想辦法去調整。

我們要想辦法制造浪漫,比如給對方一些小驚喜,夫妻兩人一起去旅行,重溫戀愛時光等,這些都是給愛情保鮮的有效方法。

留住愛情、享受激情帶來的美好,這才是婚姻最有魅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