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外婆”改“姥姥”這次“南北之爭”你站哪邊?

作者:由 央視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2

外婆是南方人的稱呼嗎

“外婆”改“姥姥”這次“南北之爭”你站哪邊?

7年前的語文課本

近日,網上一條新聞引發網友熱議。起因是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爆料,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收錄的李天芳《打碗碗花》一文中,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為“姥姥”。上海市教委去年對此事迴應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上海市教委同時指出,“上海是一個改革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人員來自於祖國各地,豐富的語言交融也有利於共建和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此解釋大多數網友表示無法接受。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一直以來存在的粽子甜鹹之爭,和豆腐腦的南北吃法。不同的地理位置與人文歷史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平心而論,“姥姥”與“外婆”,不管怎麼稱呼都無傷大雅。在北方,人們通常會叫“姥姥”。不時會聽到有人略帶驕傲和寵溺地說:“我姥兒怎麼怎麼樣。”姥姥是北方孩子眼中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物件。在南方,人們更偏向稱呼“外婆”。“外婆”這個詞彙承載著南方人對於外祖母的一份溫情、一份牽掛。但不管是“姥姥”還是“外婆”,對於很多人來說被叫的這個人都是一種樸素而又珍貴的親情存在。

其實,在我們之前學過的語文課本上,很多課文都有方言的痕跡。學習普通話,並不是說要完全擯棄方言。恰恰相反,方言從某種角度而言承載著地方的文化,學習方言的同時也在學習當地文化。更重要的是,是否需要對語言文字進行改動,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尊重原文,尊重多樣文化。以推廣普通話的名義對文字進行無視語言習慣的刪改,是對原有文意的一種破壞,更是一種篡改行為。

誠然,普通話詞彙與方言之間,雖然語意可以互換,但是方言本身傳達出來的文化意涵是無法準確轉換的,原有的藝術魅力也會大打折扣。這也難怪著名語言專家錢乃榮對此事迴應稱,魯迅、老舍、茅盾、葉聖陶他們的散文裡面一直在用方言詞彙,所以有的詞不必要改。

當然,上海市教委想要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沒有錯,但想營造這樣的環境就要避免刻板印象與思維僵化,如果“外婆”是方言,保留方言而不是替換成標準化詞語恰恰體現了多樣性、包容性、傳承性的做法,這既是對方言的一種維護,更是對地方文化的一種傳承。(文/李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