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作者:由 林嘉小院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2

心善地道如何善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素書》黃石公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素書。安禮章》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素書。求人之志章》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素書。原始章》

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物體,吉莫吉於知足。——《素書。本德宗道章》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兇。——《素書。遵義章》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素書》奇智謀略第一

《素書》自古在民間被視為奇書或天書,該書作者相傳是秦朝末年著名隱士黃石公,他當時預見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想物色一個優秀的人才,以輔佐有道明君推翻秦的暴政,拯救天下蒼生,恰好於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遇到了在博浪沙(即今河南鄭州東北)行刺秦始皇不果而被追捕、正在亡命途中的張良。黃石公先故意把鞋子拋到橋下,讓張良取上來併為其穿上,來考研張良的耐心、胸懷以及對長者的尊敬。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張良三次為黃石公拾履,以正其考驗

黃石公認為其“孺子可教矣”,後又三次提前相會的時刻考驗他的氣度、誠心和勤奮,最後認為合格了,才把一卷書給了張良,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這本書就是《素書》。隨後張良熟讀此書,運用其中的韜略之術輔助劉邦成就了帝業。對於這一段老人授書的離奇故事,司馬遷慨嘆說:“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而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張良,字子房,助劉邦建立西漢王朝

而《素書》的再次出現和流傳更具傳奇色彩。據說張良生時非常珍惜此書,並沒有把這本書傳給後人,甚至在張良死後將此書作為隨葬品一同埋進了自己的墳墓中,至此該書也因之湮沒了許久,到了五百多年後的晉朝,有盜墓者發掘張良之墓,在玉枕中發現了這部書,上有秘誡:“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此後,該書才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在清朝被收入《四庫全書》。

《素書》內容

僅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

這樣一本薄薄的書,卻在中國謀略史上佔據重要地位。該

書語言高度凝練,內涵極其豐富,對人世變化和事務發展的趨勢觀察細微、體會深刻;對如何提高自身修養、學會為人處世、理家經國、趨吉避凶、成就大業總結出一整套法則和經驗。如能

參透書中道理,必能對

人生有著不言而喻的指導意義,非常值得一讀。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素書》處世哲學,人生智慧

作者生逢亂世,詳察世間紛紜永珍,對人性的觀察和分析,對事態變化的把握、對利害禍福的剖析、對鬥爭謀略的指點都極為尖銳犀利,讀來驚心動魄,莫不切中要害。張良運用《素書》中的法則和謀略,使劉邦在與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屢次化險為夷、遇難呈祥,以至於劉邦發出有名的慨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素書》具有驚人的實踐性和極大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該書也是中國人傳統人生哲學和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這在該書的每一章中都可以體現出來,而最後一章排比式的警句箴言尤其精彩絕倫,表明作者對中國的歷史傳統、對老子和《易經》的哲學有著獨到而深入的認識。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素書》

至於本書的真實作者,歷來具有爭議,但普遍認為所謂“黃石公”者,是深通老子和道家學說的隱士化名,或認為他授書給張良,是透過張良來達到自己滅秦興漢的目的,其本人則逍遙自在。若果真如此,則黃石公不愧為張良的老師——深藏不漏、假手於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大象無形,無為而無不為,可見其人生謀略已經達到了老子學說的化境了。

至於《素書》的“素”意為“樸素、簡單”,就是說為人處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則無非道、德、仁、義、禮而已,但在實踐中的應用就高深莫測了,必須根據具體的情況隨機應變。須領會書中的用神,才能應用自如。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的《素書》開頭也對“素”字做了解釋:“素者,符先天之脈,合玄元之體,在人則為心,在事則為機,冥而無象,微而難窺,神秘而不可測,筆之於書,天地之秘洩矣。”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素書》中的道、德、仁、義、禮

人於出生之時,智力懵懂未開。隨著年齡的增長,透過知識積累和社會歷練才逐漸掌握了生存的技能。但是,一個無可迴避的事實是,每一個人的生存技能千差萬別,假若人與人之間相比較,一生之中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多寡不均。但是,僅僅這樣的較小差異性就使人性形成了光怪陸離的多樣性。也就是說,無論哪朝哪代,也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上智下愚的社會階層的結構分層永遠存在,利益多寡的差異性也是各個時代的客觀存在。

當然,處於“上智”的社會階層不願自己的後代淪為“下愚”的境地,不願意自己的既得利益煙消雲散;而現實中的“下愚”的社會階層更不願讓自己的後代世世代代淪為“下愚”。因而,雙方都在尋找突破這個瓶頸難題的解決辦法。

但是,由於這個問題從古至今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也使人懷疑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解決辦法。當然,人們是不會甘心的,找不到一條“上路”,那麼就找一條“中路”。這條中路就是讀書。雖然透過讀書,也就是透過積累知識獲得相應技能的模式,是憑一般人的智力水平能夠認同的最佳的一條路,而且別無他路。至於透過獲得社會關係或是透過務農、做工、經商找到晉身社會的路則是更加摸不著方向了。這也反映了社會價值認識中的趨同性,或稱之為羊群效應。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社會角色扮演中計程車、農、工、商

《素書》是一本天書,簡潔地直指人心和道心,猶如一盞人生的明燈。但是,這盞明燈有一個侷限性,那就是隻能一個人用,不能讓大家都用。當只有一個人知道時,才能佔據思想的高地,統馭別人。當人人都知道時,就將這種差異性消除了,也就不存在這種位勢了。這也是《素書》在現代社會中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也就是,當秘籍已不成為秘籍時,一些殺招就不起作用了。

但是,《素書》真是一無是處了?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實對於當今社會還是具有較好的借鑑作用。只是《素書》的論述方式過於簡潔,使人誤以為所謂的“天書”也不過如此。這或許就是古人的高明之處,看似平凡的書卻使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義,全憑個人的慧根和悟性。遍觀古代的著作如《道德經》、《易經》者莫不如此。因此,以今人的智力輕視古人智慧,是無知的表現。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字句雖簡,古人智慧切不可輕

《素書》開篇就建立起一個金字塔結構,這就是“道、德、仁、義、禮”,最上端的“道”最不容易捉摸,也不容易理解,因而知道的人也最少。而“禮”知道的人最多,但是層次最低。因此《素書》認為,一個治國者必須統盤瞭解這個結構,並透過這個結構層次去治理社會。只有站在思想的金字塔高階才能洞悉世人的行為舉動,才知道什麼人可以為我所用,什麼人必須小心提防;什麼人可以團結,什麼人必須消滅。當然,這一點上層人物並不想讓下層的百姓們看透,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素書》隱藏起來。漢代張良所採取的辦法就是隨葬。誰曾想,後來被人盜墓,這或許也是天意。好在《素書》也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粗看之下似乎都是陳詞濫調,因此得以流傳至今。要是總是誰一拿到一本奇書就視為珍寶,而且動不動就將其隨葬,估計今天我們連這本書的名稱也不知道了。

當一個人凡事都能夠洞穿它來龍去脈和整體結構變化,從而慎始慎終,那麼這個人要他不成為“上智”之人也是很難。所以,這也是張良非常珍惜《素書》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張良僅憑參悟了這本書的一部分道理就幫劉邦取得了天下,因此這本書一定還隱藏著我們至今無法破解的道理。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萬物於道即自然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人道、地道、天道——自然之道

《素書》也從另一個層面闡發了堯、舜、禹心口相傳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治國真言(——《書經·大禹謨》),

從而幫助統治者更好地把握“人心”和“道心”,把天下的樞紐關節牢牢地握在手心之中。

告誡統治者必須以天道、地道、人道修身正心和治理天下大事,敬天畏地,防微杜漸。

《素書》中華傳世謀略第一奇書,道盡人生真諦,蘊藏處世哲學

《素書》以廣其傳,君子共之

在當下這個人心趨異、財權濫用、重利輕信的時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應該積極的尋找方法,修煉好我們各自本來相同的“人心”和“道心”,恢復社會上漸漸缺失的德行和信義。只有好好的修煉自我,才能完成我們此生為人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好好的服務於他人,利益世界,最終我們的靈魂才能得以迴歸本屬於我們來時且不為人知的正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