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中西家庭文化差異

作者:由 鷹瞳世界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5

夫夫家庭是什麼關係

還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李安執導的作品《推手》吧,電影講述了退休太極拳教授朱老被兒子接到美國後,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造成家庭衝突的故事。電影中充滿了中西文化、家庭、倫理差異的衝突,包括飲食習慣、對小孩子的教育方法、中國人的含蓄與西方人的直接等等。

中西家庭文化差異

導演李安透過對小家庭的矛盾衝突的描寫,實際上反映出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與西方的風土人情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文化的魅力在於多姿多彩,同時也造就了不同文化勢必會有衝突。這與社會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人類的共性與個體的獨特性互為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家庭生活習慣的差異表現在電影鏡頭一開始乾脆利索,沒有臺詞,就讓我們看出在這樣一個小房子裡存在的兩個人之間的尖銳矛盾。簡單的幾個鏡頭,朱老在練太極拳的時候,鏡頭中出現馬沙一張不開心的臉。用極其簡單的鏡頭含蓄安靜地給我們呈現矛盾。當我們單獨地看二者所做的事情時,我們會覺得這都是極其平淡無常的事情,朱老專注於打太極拳,練字,立馬給我們一個清晰的印象——這是傳統的中國老人的形象。馬沙打字,餅乾,跑步,讓我們看到美國的獨立女性形象。但二者被塞進同一間屋子裡面,就立馬顯得格格不入,給人衝突感。飲食習慣:吃飯的時候,朱老和馬沙分開吃飯。本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是合餐制,一家人圍著桌子,邊吃邊聊天,其樂融融。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烹飪文化,對於食物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情。注重運用烹飪加工,把生的,沒有味道的原材料變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而馬沙代表的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在朱老眼中就變成“只吃蔬菜”。

中西家庭文化差異

在朱老看來,原來的可以拉近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重要的吃飯時刻,反而變成了極其尷尬的局面。對於馬沙來說,吃飯時要忍受在她看來不文明的發出聲音,也是極為反胃的一件事情。教育觀念的差異表現在影片中朱老提到過不應該給孫子看那種充滿暴力的垃圾電視。而馬沙對於兒子編的故事卻給予了鼓勵,能夠看出中西方在培養下一代理念方面的不同。馬沙希望能夠多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而朱老則希望孩子能夠規規矩矩,能夠向符合中華傳統的方向發展,也表現出了希望孩子能夠起到傳宗接代的傳統願望。在馬沙看來卻是無可理喻的。

電影后面依然圍繞家庭教育、倫理、道德諸問題展開情節……

以上幾個鏡頭回顧就能看出中西家庭文化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石,理解和尊重中西文化中家庭觀念的異同,有助於中西文化交流互鑑。由於社會環境及政治經濟條件不同,中西家庭觀念既有相同之處,又各有特點。

中西家庭文化差異

家庭是連線個體與社會的“橋樑”和“紐帶”,狹義家庭是指一夫一妻制構成的社會單元,廣義家庭則泛指各種家庭利益集團,以血緣和婚姻為紐帶,以姓氏為標誌。在經濟形式、文化背景、政治結構和地理環境影響下,中西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家庭文化觀念。

中西文化中的家庭文化觀念存在諸多差異,僅從淵源、內涵、型別和教育重心等從理論層面加以比較。

中國自古注重家庭集體精神,形成群體價值理念。《周易·說卦》中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天”與“地”就是人類之父母,天下為一家。正如《論語·顏淵》所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說:“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中國注重以家庭群體為本位,將個體融入群體中,個體與家庭、社會及國家命運是一致的。在中華文化中,家庭是“生生”的載體,“一以貫之”的本體,“配天祭祖”的基礎,“返本開新”的始端,宇宙秩序與社會生活都圍繞“家庭”展開。

西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造就了繁榮的商業文明,塑造了西方人理性、勇敢、獨立的個性,他們注重個體權力及財產所有權力,強調理性價值。基督教中耶穌基督讓人離開父母兄弟姊妹來到主的懷抱,建立起信仰的共同體。英國思想家、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 ——- 1704)認為子女是上帝的產物,父母不過是子女的看護者而已。基於此西方建構起“個體—主體”現代性哲學觀念,個體主義長久地偏向“個體”的自我成就,而忽視了“個體”的相互成就。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弱化,而個體理性和權力不斷得到加強。

中國人遵循“從利他中實現利己”的價值取向。家庭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親情血緣為最堅實的社會紐帶。父母撫養教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孝”文化。家庭成員責任重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高於個人。西方社會尊重個體自由、權利與尊嚴,重視愛慾、聖愛和友愛,主張家庭以個體為本位,遵循“利己就是利他”的價值取向。西方更加註重個體的理性,注重自身的價值。個人是家庭及社會的主人,個人利益往往是主導因素,而家庭則是次要的。

中西家庭文化差異

中國家庭屬於父子文化,《易經·家人卦》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成員恪守其位、各盡其責。男女之間締結婚姻建立家庭並遵循家庭倫理,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夫和妻柔,各自捨棄部分自主權力,實現和諧統一。西方家庭以夫妻為中心,注重夫妻關係及男女自然之情,以夫妻間主觀感受作為婚姻目的,結婚是為了行使兩性間的幸福權利,婚姻家庭真正成為私人問題不允許外在權力干涉。主張個體的自由權利高於婚姻家庭,夫妻各自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

中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重心在於“道”。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的世界架構為天、地、人“三才”,同屬“一個世界”。主張“道不遠人”,“道”要從“身邊”尋求,首先是從夫妻、父子家庭關係開始。《周易》有云:“正家而天下定矣。”家道端正,天下方能安定。孔門庭訓等是家風傳承的典範,家風決定個人命運,影響家族興旺。西方家庭注重知識培養,重心是孩子興趣和創造力的培育,啟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注重成長及愛的教育,父母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表達對子女的讚賞及鼓勵,透過與子女交流關注子女心理需求。

總之,中國家庭更強調家庭成員和諧相處,西方家庭則強調家庭成員個人權利的保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中西家庭文化差異

回到本文開頭電《推手》情節。電影有著一個看似完美的結局,朱老和陳太都選擇搬出來住,不用再受孩子們的氣。電影是緩慢平和地給我們講故事,講出的確實無法調和的大矛盾。李安想給我們一個大團圓結局,於是故事以老人的退避結束。但存在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這也是藝術和現實的一種妥協吧。但到底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我想導演已經很含蓄地告訴我們了。影片最後曉生給馬沙解釋什麼是推手:“練習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時讓對方失去平衡。如果你想讓我失去平衡,我只需要化掉你給我的力,然後把力道反送給你。”推手的哲學,用在中西方文化“求同存異”上也是一樣,可惜朱老是推手的大師,卻是生活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