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馬斯洛理論:成功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

作者:由 獨視角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7-16

彼無故以合者是什麼意思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是美國心理學家,提倡人本主義心理學,在以理解精神病理為目的的精神分析,與不區別人類與動物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之間,成為所謂的「第三勢力」。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主張人的需求有分層次,是最廣為人知的理論。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簡單地說,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結構,分成五個層次。

馬斯洛理論:成功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雖然感覺上很熟悉,而且幾乎是爆炸式地普及開來,但是並未在實證實驗上得出可以說明這種假設的結果,所以一直都是學院派心理學界很難處理的概念。馬斯洛本人似乎是認為,這些需求是有層次的,較低層次的慾望被滿足後,就會產生對較高一層次的慾望。可是提出者本身的說法也相當混亂,像是後來也又修正了這種思想。

「需求層次理論」的問題在哪裡?

事實也是如此,有不少人在功成名就之後,正如被曝光出來的某些明星一樣,會耽溺在混亂的私生活或毒品之中。在這個框架中裡的事,就一般解釋的話,屬於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所以馬斯洛當初主張「需求的等級」會循序漸進不逆反地上升,這個假說稍微對比一下社會現實就知道有問題。

也許會有人反駁「不對,它和馬斯洛所說的『生理需求』的意義不一樣。」不過,原本馬斯洛自己從一開始就對「需求的定義」曖昧不明,在時間軸上也有動搖之處,所以,這種爭論沒有什麼意義。因此,才有人認為從實用主義角度來看,與其探討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正確解釋,不如想想它在自己的人生中有什麼幫助來得更重要。

正如有的人可能對需求層次理論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所以這裡就不再深入講解它的概念,這裡來談談馬斯洛另一門有關「自我實現」的研究。

馬斯洛透過他認為已經實現需求層次論最頂端「自我實現」的諸多歷史人物,以及當時還在世上的愛因斯坦和其他人物事例研究中,舉出「完成自我實現者的十五個特徵」:

1. 更有效的感知現實,與現實保有更和諧的關係

不基於願望、慾望、不安、恐怖、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進行預測,對未知或混沌不明的事物,既不膽怯也不驚奇,甚至可以說喜歡。

2. 包容(自己、他人、自然)

可以接受人性的弱點、罪孽、軟弱、邪惡等,如同完全無條件接受大自然原始的樣貌。

3. 自發性、單純、自然

行為、思想、衝動等都是自發性的,行為特徵是單純、自然,不會擺架子,或因追求效果而緊張。

4. 就事論事

關心哲學、倫理的基本問題,生活在寬廣的參考架構中,不會片面的見樹不見林,以廣泛、普遍、整個世紀的價值框架在工作。

5. 超越性──隱私的需求

即使獨處也不會受傷、徬徨,喜歡孤獨和隱私。這種超越性,有時從一般人來看,會把它解釋成冷淡、缺乏愛、沒有友誼、不合群等。

6. 自律性──獨立於文化、環境之外,有自我意志、主動的人

保持相對於現實環境或社會環境的獨立性,不需要依賴外部獲得的愛或安全感來得到滿足,依賴自己的可能性和潛力,尋求自己的發展與成長。

7. 永不衰退的欣賞力

能夠永遠用新鮮、純真、敬畏、驚奇、醉心的心情,去認識、品味人生的基本事物。

8. 神秘的經驗──至高體驗

擁有神秘的體驗,並且深深相信,隨著醉心、驚奇、敬畏的感覺,同時也會發生某件具有無以倫比重要價值的事。

9. 共同社會情感

即使對其他人偶爾會感到憤怒、煩躁、厭惡,但是依然具有仁愛、同情、愛心,衷心期盼能幫助人類。

10. 人際關係

心胸寬闊,與他人保持深刻的關係。尤其能與少數人有著深厚的情誼。這需要花相當的時間,與自我實現的關係非常密切。

11. 平民性格結構

具有最深遠意義的平民性。不在乎階級、教育程度、政治信念、人種、膚色等,只要是性格真誠的人,都能與之親近。

12. 明辨手段與目的、明辨善惡

非常有倫理性,保有明確的道德標準。行正道,不做錯事,能夠明確分辨手段和目的,重視目的更勝於手段。

13. 具有富哲理而不帶敵意的幽默感

有敵意的幽默、表現優越感的幽默、對抗權威的幽默並不好笑。完全自我實現者視為幽默的事,富有哲理。

14. 創造性

具有特殊的創造性、獨創性及發明的才能。這種創造性相當於健康孩童的天真爛漫和普遍的創造性。

15. 反抗文化的束縛

完成自我實現的人雖然會運用各種方法在文化中出類拔萃,但是在極深遠的層次上,他們反抗文化的束縛。他們遵從自己的規矩,而非社會的規矩。

上述每一項主張都有著深遠的涵義,讓人感覺是個反省自我價值的好機會。僅僅把這一條條特徵拿出來探討,就能夠寫成一本厚厚的書。這裡特別想列舉出來的是「5超越性──隱私的需求」與「10人際關係」,從這兩個專案中可以知道,馬斯洛認為

「自我實現的人」較為孤僻,沒有寬廣的「人脈」

。這與我們一向認為所謂的「成功人士」形象,好像相當不同。

馬斯洛理論:成功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

人脈一定是越多越好嗎?

我們一般的想法都傾向於朋友愈多愈好,的確,朋友熟人的人數愈多,工作上呼朋引伴一起做,或者需要幫忙的時候,好像會比較容易。但是據馬斯洛的研究,「自我實現的人」乃是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他們大多較為孤僻,而且只和極少數人建立深厚關係。馬斯洛的這個發現,也許給我們一個機會,再次思考因為社群媒體出現而日漸「變薄變廣」的人際關係。

其實過去的哲人也提出過同樣的主張,像《莊子》的〈山木篇〉中有「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的話。醴是黏稠的甜飲,類似甜酒。換言之,莊子說的是與不懂事理的小人物交往,如糖汁般黏膩;反之,與君子交往,就如同清水般爽快。

《莊子》中繼續提到:「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意思是君子交友因為淡泊,才能長久;小人交友雖甘甜,但易斷絕。無緣無故,只是因為「想在一起就在一起」的交往,很快也會結束。這段話意譯起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小人的交往乃是「

無故而立

」,這裡面缺乏自立。也就是說,彼此處在互相依賴的狀況,黏稠緊密,無法抽離出來。心理學上,將這種狀況整理為「共依存」的概念。

共依存原本是指學者屢屢觀察到酒精中毒患者依賴夥伴,同時被依賴的夥伴也經過照顧患者的行為,找到自己存在價值的狀態,是一種照護現場衍生的概念。這裡的重點在於,觀察報告發現共依存中隱藏著自我中心主義,酒精中毒患者與他的照護者在無意識間理解到,酒精中毒是維繫他們關係的重要連繫,因此,會試圖阻礙有助酒精中毒治癒的活動,或是患者自立的機會。

表面上是抱著「為他人好」的名義,自己理智上也有這樣的自覺,但其實心裡藏著印證自我存在的需求。這就是共依存的關係。最後,回到原先的話題,我們「廣大而淡薄」的人際關係,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呢?馬斯洛「成就自我實現的人,只與極少數人建立深厚關係」的說法,是不是也在暗示我們應該是思考「人際網路狀況」的時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