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言恭達:書者應追求“無上清淨”的境界

作者:由 抱雲堂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8-29

水靜尤明何況精神

言恭達:書者應追求“無上清淨”的境界

弘一 《無上清涼》

書之藝,藝之道,路漫漫,修遠兮。自古以來,人們將“無上清淨”推崇為至高境界。清者逸也,淨者雅也。世上未有俗夫稱雅士、濁流呈逸者。

清人姚孟起曾評述:“清則淨,淨則古、古則新”,可謂妙矣!“清”“淨”去“濁”“俗”。從“右軍本清真”的王羲之一直到“清鮮明淨去俗塵”的林散之,中國書法的神奇魅力就在這“清如幾許”中蘊含了千年而至今長存。書之要義,貴在得法,妙以致用。“常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濃情淡出清如水。濃情不是豔膩、矯揉,卻是樸素、清新,猶如鄉野曠原上悄然滴落的清霞點點,純淨本真……

古人說:“水靜猶明,何況精神?”守望“清流”,秉持“靜氣”,書家應以平常心走平常路,顯常態而得常容,“知常覆命”“歸根曰靜”。明中出淨,必須在靜氣中求得清淨。“靜”與“淨”,前者易,後者難,這就是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淡定、從容的“君子之風”。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言恭達:書者應追求“無上清淨”的境界

弘一 《斷食日誌 15》

《俱舍論》:“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佛教認為,遠離惡行的過失、遠離煩惱的汙染,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就是真正的“清淨”。而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與濁、靜與動兩組對立的關係,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清靜是本,濁動是流。那麼,為人、為事、為藝,都應當以清靜為本,追求“無上清淨”,即雅、逸的境界。

言恭達:書者應追求“無上清淨”的境界

弘一 偈語

言恭達先生說“‘靜’與‘淨’,前者易,後者難,這就是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淡定、從容的‘君子之風’。”書者何以能由“靜”到“淨”?那就要守望“清流”,秉持“靜氣”,無論是書法的學習與創作,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要“以平常心走平常路,顯常態而得常容”。看似平常的“平常”並非人人能做到,因為有了平常心就會知道平常的偉大。平常是道,得道者始可“心無掛礙,筆墨圓融”。

2012年春節時,言恭達先生在給朋友們發的賀年簡訊中感嘆道:“我很眷念人世間同道中的那片‘清純’和‘真善’,人性中的善良、純粹與寬容是何等的寶貴!”從藝術到做人,先生特別崇尚兩個字:“純”“醇”。盛名之下,他總會被許多無為的俗事所打擾,但會很快調整心緒,讓自己入靜下來,迴歸到純與醇的精神境地。這就是對“知常覆命”“歸根曰靜”最好的詮釋。

言恭達:書者應追求“無上清淨”的境界

弘一致劉質平信

劉熙載說:“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是指自然平淡不做作、不扭捏,技法要純粹;“厚”是指書者的學養修為要厚實,技法要紮實,字勢要沉毅,書風要溫醇。“清”和“厚”既對立又統一,都要“本於心行”,即人書合一。那麼,書法要有雅逸之風,人必須有清淨的境界。

(抱雲堂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