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中國最“牛”的縣:塔什庫爾幹(二):石頭城

作者:由 單之薔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9-06

石頭城就是今天的什麼

中國最“牛”的縣:塔什庫爾幹(二):石頭城

一座古城——石頭城見證塔什庫爾幹曾經的繁盛輝煌

在塔什庫爾幹縣城東北部,有一座地勢險峻、年代久遠的石頭城,它被認為是公元初期塔吉克先民建立的朅盤陀國的都城,分內、外城,外城風化破壞嚴重,內城儲存較完好。石頭城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最大驛站,直到清代,它仍然在發揮作用。法顯、宋雲西天朝聖;玄奘取經東歸;高仙芝率軍遠征;斯坦因、斯文·赫定探險考古等都在這裡駐足過。曾經多少商人、僧侶、探險家從這裡西去或東來,多少政權和部落在這裡興盛或滅亡。如今,這座為塔什庫爾幹積澱了厚重歷史的石頭城堡,與高聳入雲的雪峰群、開闊的阿拉爾金草灘、蜿蜒的塔什庫爾幹河一樣,靜謐安詳。攝影/趙登文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有一座古城遺址,名為石頭城,其實“塔什庫爾幹”這個詞的意思在波斯語和突厥語中都有“石頭城”的意思。這座城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人提到它了,大約在公元150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在《地理志》中寫道:有一條古道通往出產絲綢的賽里斯國,這條道路要經過一個叫“石塔”的地方中轉。這個石塔經過一些專家考證就是今天塔什庫爾乾的石頭城,而托勒密說他獲得的這條資訊還是來自另外一個地理學家記錄的一個馬其頓商人的話。從這些資訊可見石頭城存在的時間之早。現在塔縣的石頭城遺址,經過考古挖掘證明是在1500多年前修建的,在此之前應該有更古老的石頭城,我們看到的應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托勒密的記載還有一個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他說塔縣的石頭城是一個絲綢貿易的中轉站。但是直到今天,一直有人認為絲綢之路上的絲綢貿易,是沒經過中轉,由駝隊馱著絲綢一直從長安走到了羅馬。這是不可能的,石頭城僅僅是諸多中轉站中的一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應該是接力式的。

不僅僅是商人走這條路,一些為了國家的使命、個人的理想而走上這條路的也大有人在,而走上這條路不在石頭城駐足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條河谷,道路在河谷中,無其他路可走。

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越過帕米爾,到達了今烏茲別克、阿富汗一帶,張騫究竟是怎樣到達那裡和怎樣回來的,史書並無介紹,但是專家們分析來分析去,認為張騫只有走這條路,住過石頭城才是合理的解釋。

後來走這條路的一些名人,史書都有記載。唐貞觀十八年(644年),唐代高僧玄奘自印度取經回國,途經盤陀國,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描寫了這個國家的風俗、物產、宗教等,這個盤陀國的國都就在今天的塔縣;唐安西節度副使高仙芝以塔縣為基地平定了大小勃律國的反叛,這也是寫在史書中的;東晉的高僧法顯、北魏時期的宋雲、慧生都經過塔縣去西域……回來後他們都寫書記載了他們的經歷。一些西方探險家如斯坦因、斯文·赫定,基督教教士鄂本篤等也都曾到過塔縣。

石頭城旁流淌著塔什庫爾幹河,城就坐落在河谷中。塔什庫爾幹河是葉爾羌河的一條支流,從南面的喀喇崑崙山脈和崑崙山脈的交會處發源,一路向北流,河在兩列大山的夾峙下流淌,西面是帕米爾高原東部邊緣的一條著名山脈——薩雷闊勒嶺,這條南北向的山脈雖然是披冰掛雪的雪山,但上帝好像為了不讓大山兩邊的人們絕望,還是留下了幾處稍顯低矮的山口,讓人類在經歷一番磨難後能夠艱難地翻越:如明鐵蓋、瓦罕走廊、烏茲別裡山口……塔什庫爾幹河的東面是崑崙山脈的西段——西崑崙,西崑崙同薩雷闊勒嶺一樣也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一列南北走向的雪山,橫亙在東西方之間,然而也是天無絕人之路,本來南北向流淌的塔什庫爾幹河在流過石頭城後忽然轉頭向東,生生把西崑崙山切開一個口子,在匯聚了眾多河流後匯入葉爾羌河,葉爾羌河在經歷千折萬轉之後,終於衝出重圍,流到了塔里木盆地,一進入盆地就有莎車、葉城等繁華的城鎮迎接它。順著葉爾羌河谷古老的絲綢之路形成了。這條路是怎樣打通的呢?概括起來說是這樣的:兩列南北向的大山隔斷了東西方的交通,河流把兩列大山切開了若干個東西向的通道,絲綢之路就是沿著這幾條通道翻越了兩列大山,把東西方連線起來,這其中兩列大山之間夾著的石頭城是東西方連線的節點。

中國最“牛”的縣:塔什庫爾幹(二):石頭城

中國最“牛”的縣:塔什庫爾幹(二):石頭城

中國最“牛”的縣:塔什庫爾幹(二):石頭城

塔什庫爾幹河谷,生活被塔吉克人打理得充滿陽光

塔什庫爾幹河是葉爾羌河的一條重要支流,河谷兩岸的大山裸露荒涼,但河谷開闊,供人類生存的溼地、草場、田地並不罕見。河谷中塔吉克人的生活雖然簡單,但寧靜而祥和。畫面定格的是:犛牛群正在透過有著金色草灘的塔什庫爾幹河,這是夏天犛牛在雪山下的夏牧場(上圖);長年在大山中生活的塔吉克人,從縣城購買生活用品,在農閒時間擺在河邊,以方便當地牧民的生活(中圖);塔吉克婦女在家中打饢,為肖貢巴哈爾節(塔吉克人的新年)精心地準備食物(下圖)。歷史上那些經過此地,肩負著各種使命的行者,在嚴苛的自然環境的折磨下,有人可能在心頭閃過放棄的念頭,但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塔吉克人的家園,會讓他們休整隊伍,重燃希望,再次踏上征程。攝影/趙登文

還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在石頭城的北面,有一個分水嶺——蘇巴什達坂,它把塔什庫爾幹河與另一條河——蓋孜河分開,神奇的是這個分水嶺平坦和緩,有如平地一樣,若不仔細察看,還不會發現。這樣就有一個現象產生了:兩條河谷連線起來好像一條河谷。更神奇的是這條河谷與塔什庫爾幹河谷很相像,都是先南北流向,接著掉頭向東,切開南北向的西崑崙,流向塔里木盆地,途經盆地外的一個著名古城——喀什。從喀什出發,順著蓋孜河谷,又一條絲綢古路誕生了。這條古路在石頭城與從莎車出發順著葉爾羌河谷而來的那條路會合,然後再出發,奔向薩雷闊勒嶺上的幾個山口,走向西面的幾個國家。

“冬夏積雪,風寒飄勁……既無林樹,唯有細草。時雖暑熱,而多風雪。”這就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石頭城周邊環境的描繪。

無論是從東西南北哪一個方向來的人,也無論是商人、使者、行旅,還是取經者、傳道人,走到此處,都已經身心疲憊、心力交瘁、步履艱難,這時,他們的前方出現了一座炊煙裊裊的城——坐落在塔什庫爾幹河谷中的石頭城,對他們而言,就像久困沙漠中的人見到了水,遠航大洋中的人見到了陸地……

沒有經歷過在雪山冰川、沙漠戈壁、河谷絕壁等絕境中跋涉過的人很難體會當年那些行者遠遠地望見了石頭城時心中湧動的欣喜。

作為一個小小的縣城有這樣一座石頭城就足以名留史冊了,但塔縣所擁有的還不僅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