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悅讀|《金瓶梅》中的人物——潘金蓮的悲催人生(1)

作者:由 蘇小妮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9-10

西門大官人潘金蓮是誰

悅讀|《金瓶梅》中的人物——潘金蓮的悲催人生(1)

說起潘金蓮小時候的命,用老人家的說法,是苦得不要再苦了。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王老虎搶親》,裡面有句唱詞:

“人人都說黃蓮苦,我比黃蓮苦三分。”

這句話來形容潘金蓮年幼的時候,再貼切不過了。

潘金蓮的父親是個裁縫,她自己排行老六,人稱六姐。如果看書不細心,開頭第一回忽略了這句話,潘金蓮後來在西門慶府裡,大家都喊她六姐,會覺得不習慣。潘金蓮嫁到西門慶府裡,明明排行是他的第五房妾,怎麼總是稱呼她六姐?這六姐的稱呼,就是打這來的。西門慶的那些妻妾們或者跟她們身份相當的人,比如說大妗子、楊姑娘,甚至地位更高或者更年長的人,稱潘金蓮為六姐,而家下的僕人丫頭則稱潘金蓮為五娘。

年長一點的人多數有這樣的體會,以前窮人家生孩子,一個接著一個生,沒完沒了,像黃梅天的雨一樣長得沒有盡頭。我以前有一位同事,他媽媽一共生了十二個娃,他排行第十。家裡生了那麼多孩子,一個個嗷嗷待哺,父母又沒能力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滿足溫飽都成問題。潘金蓮,不知道下面是不是還有弟弟妹妹,書中沒有交待,反正到她這兒已經至少六個了。偏偏潘金蓮的父親在她年紀小小的時候又死了(潘金蓮不超過九歲),在那個年代,男人是家裡的主勞力,一家人的生計全靠男人來維持。男人一旦死了,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天塌了。

女人帶著一堆孩子,艱難維持生計,這時候唯一的辦法,就剩下賣兒賣女了。少一張嘴,就少一個人吃飯,減輕家庭負擔。同時,賣孩子多多少少也能掙個三瓜倆棗,也算有個進項,以緩解家庭困境。家中孩子究竟先賣誰(有人家會不止賣一個),當然首先選擇女兒,其次選擇小的。女兒長大了要嫁人,是賠錢貨。小的要慢慢長大,需要更多的資源。

潘金蓮九歲的時候就被她母親賣了,賣在了王招宣府裡,這是潘金蓮個人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變故。我小時候在鄉間其實聽過不少類似的事情,這樣的女孩兒被賣出去,在家中本來就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賣到別人家,日子過得好不好,完全看運氣。

潘金蓮第一次被賣,讓她就此認清了人生的真面目:最親近的人也是最不可靠的,自己的親生母親都能賣自己,還有什麼人能對自己好呢?所以縱觀潘金蓮後半生,幾乎從來沒有對別人好過,她嫁給武大郎以後對武大郎不好,心狠惡毒,嫁到西門慶府上的時候,一直都是那種背地裡找是非、製造是非的惡人。

潘金蓮她的人生從來沒有被別人溫柔地對待過,一個從來沒有被人溫柔對待過的人,幾乎本能地不知道如何去溫柔地對待別人。

被賣了一次也就算了,可是不幸的是,在她15歲那一年這位王招宣府一命嗚呼,死了。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到十五歲的時節,王招宣死了,潘媽媽爭將出來,三十兩銀子轉賣於張大戶家。”

這潘媽也是當寡婦當得太強悍了,自己賣出去的女兒,還能

“爭將”

出來,重新再賣一次,再為潘家作一回貢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招宣死了,潘金蓮就能出來,王招宣府裡的人也沒什麼說法,比如說拿錢來贖回去,可見,潘金蓮大概也只對王招宣有用,對別人沒有啥用,你去就去吧。作者在這裡隱寫,潘金蓮應該是在王招宣府第一次成了男人的玩物。

潘金蓮再一次被他媽媽賣出去,一個女兒,如果她還有一點價值,被母親賣了一回,已然傷心絕望,然後又賣了一會兒,可以說她的一點殘餘的價值差不多都被榨乾了。這更讓潘金蓮清醒地看清楚人生的真相:

我只要還有一點價值,就會被別人利用,那麼,我只要好好活,有一口氣,我要好好利用別人。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她用最真實的面目來教會一個人,怎樣對待生活。

很有意思的是,《金瓶梅》中寫道,跟潘金蓮同時賣入張大戶家的,還有一位叫白玉蓮,這位白玉蓮書中說她年方二八,比十五歲的潘金蓮大了一歲。可是,寥寥數筆,作者筆頭一轉,說:

“後日不料白玉蓮死了,只落下金蓮一人,長成十八歲。”

潘金蓮從十五歲到被賣到張大戶家,長到十八歲,也就是三年的時間。而在這三年的時間裡,白玉蓮死了,頂多也就是十九歲的樣子。作者沒有交待白玉蓮的身份,放在這裡看似也沒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寫一個白玉蓮?為什麼要寫她死了?

作者在這裡其實很有可能在暗示我們,在這樣的社會,一朵白蓮花是沒辦法生存下去的,同時也襯托潘金蓮要走向怎樣的惡,將來才能夠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而不像白蓮花那樣,沒過多久就死了,一定要學會在那個社會的生存法則。所以,潘金蓮要學會另外一套生存法則。

潘金蓮是一開始本質裡就壞的嗎?真像有人說的人之初,性本惡嗎?《非誠勿擾》中馬諾說:

“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不坐在腳踏車上笑。”

潘金蓮是這樣想的嗎?

並非如此!潘金蓮被賣在張大戶家,跟這麼一個大財主在一起,如果她想抱大腿,再結合後面張大戶的行為,潘金蓮根本不用費勁就可以抱上了,郎有心,妾有意。可是潘金蓮並沒有主動出手。書中寫著:

“張大戶每要收他,只礙主家婆厲害,不得到手。一日主家婆鄰家赴席不在,大戶暗把金蓮喚至房中,遂收用了。”

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潘金蓮人生的這一串遭際都是被動的。雖然這個大財主就在身邊,潘金蓮並沒有主動去貼他,沒有為了錢財去攀附這個老男人。張大戶對她早就垂涎,卻是個怕老婆的孬種,想要下手,要等到老婆不在的時候偷偷下手。可是這個男人又很齷齪,他收用了潘金蓮以後,後來被老婆發現了,挨著老婆幾天罵,潘金蓮又受主家婆好一通打,眼看著這事沒辦法再圓下去,張大戶選擇了把潘金蓮打發了了事。

如果你張大戶還有點德行,還算個人,收用過潘金蓮,礙於老婆的打罵,不能再容潘金蓮在家,你想打發她,把她還給潘金蓮她媽潘姥姥去,潘姥姥一定是樂意的,以潘姥姥那德性,她一定舉雙手歡迎,這次再不用

“爭將”

了。女兒回來了,她還可以再賣一回。

可是這張大戶怎麼做的?他把潘金蓮倒賠了妝奩嫁給了武大郎,這男人是不是心思很齷齪?自己用不了,就一定要破壞她,他還能算人嗎?什麼叫做悲劇?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情破壞了給人看。把潘金蓮這個尤物嫁給武大郎就是個悲劇,相當於將一朵鮮花揉碎了倒在牛糞上,這樣齷齪的事情,全拜張大戶所賜。

如果說,潘姥姥兩次賣潘金蓮,讓潘金蓮認識到親人靠不住的話,那麼,張大戶倒賠妝奩嫁給武大郎,讓潘金蓮再一次深刻清醒地認識到老闆更靠不住。潘金蓮每天一醒來都會發現,這世上一個都不可靠,她只有努力靠自己。走上這樣的路,她要承受過多少的絕望,又經歷過怎樣的覺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