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論語》

作者:由 掌櫃71667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0-01

如之何其可及也的其的意思

題解: 此題目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第五主要從、各角度介紹孔門弟子的德行和才能。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甯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顯的很聰明,在國家政治腐敗時他裝傻,他那種聰明別人趕得上,裝傻,是別人無法趕上的。原文:愚與知有遞①見者,即其知而先衡②焉。夫邦無道之武子猶③是邦有道之武子也。而愚忽異於知焉。論其知者,亦知其為猶可及乎,且夫忘身之與保身,其跡固兩不相侔(mou)④也(批:清上截)。乃不謂以不相侔之跡,偏若⑤有統為該之人。後之人溯其生平(批:補上即以起下),非必遽(ju)沒⑥其初轍⑦。而要其初⑧之所以表見⑨者,究非其人之所以迥絕⑩矣(批:扣下截)!如⑪甯武子之知,既⑫見於邦有道矣。使武子而一於知也⑬,則必挾其知以自固,奉其知以終身審。幾觀變,而惟恐人之我及矣。乃觀其於邦無道也(批:吊下即反起上截,吊下最怕偏不起上截,須悟得此法),則又愚而也。愚必其識之絕無足恃⑭也。武子既久以知稱矣(批:補上即以帶下),使其殫(dan)厥⑮聰明,以自為身計,亦何難以及乎人,而武子不願也。襄牛與出,宛濮與盟⑯,倉皇流離之餘,並不辭乎蹇(jian)難⑰也,愚何如也?愚必其才之一無可憑也,武子又共以知目矣!使其巧為圖維,以期於苟免,亦幾予人以莫及,而武子不爾也。讞(yan)與俱讞,幽與俱幽,艱難困苦之際,並不知有身家也,愚何如也?無道之武子不大達於有道之武子哉?然則論武子者,不得僅以知稱也。泉源淇水,何在不可以優遊,而奮不顧身,偏自蹈乎憂愁戮辱之地?則當年之坐照正無解於異日之履危,而豈得謂武子之知終身以之(批:收上截,束上起下皆有妙義,須悟得其法,方足做截搭)?然論武子者未嘗不以知羨也,蒙難堅貞,亦幾頓改乎初服?而追憶往事,猶共溯乎布帛衣冠之朝。謂後時之蹈陷,究難掩夫昔日之況幾,而何勿㉛於武子之知平心衡之?以觀其知,殆猶可及也乎!將輕視乎武子之知?而謂清明在躬,本為人世所易覯(gou)。然使不遇無道,而武子之以知見者,夫寧不表表人寰也?安常處順,而燭照不爽,未始非超群絕俗之姿(批:反處抬高,知字自有身份),抑震驚乎武子之知。而謂既明且哲,遂為人世所莫企。彼夫不問其愚,而欲附乎武子之知者,豈遂寥寥寡耦(ou)也?委蛇退食而哲謀可風,非即同絕無僅有之數,其知可及也。使欲以有道之知而比乎無道之愚,豈其愚亦可及也哉。人亦可以知武子矣。題用錯綜出法,礙手處極多,而一路斡旋,真如天孫雲錦,無縫可窺。劉云溪 評語譯文:寫法上用縱橫交叉的完成方法。文中雖然妨礙放手的地方很多,然而一路從中調解,文章簡直好像織女所織的雲錦一樣,沒有留一點縫隙可以看到裡邊(無法找出漏洞)。注: 本文:是以甯武子邦有道時的精明與邦無道時的裝傻討論:無論有道聰明,還是無道裝傻,這種做法除了可以做到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外,主觀上也不會傷害別人。同時舉證了無道邦君的襄牛與出,甯武子與衛人宛樸與盟的忠君思想。全篇文章歌頌了甯武子身臨險境,不畏生死的精神是君子們應該學習的榜樣。此篇言甯武子在邦國無道時裝愚蠢,別人趕不上;邦國有道時聰明,別人可以趕得上。 甯武子:本為孔夫子隨從。《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說;孔子將去陳國,路過匡這個地方,匡人將孔子認為面目相似的陽虎,拘押五天。孔子使從者(隨從)為(叫作)甯武子臣(作官)於衛(衛國大夫),然後得(得意)去。①遞:輪流,交替。四時遞來而卒歲矣。(《楚辭·九辮》)②衡:秤桿。為之權衡以稱之(莊子·胠篋)③猶:好像。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孟子·離婁》)④故兩不相侔(mou):故,必定。兩不相侔,兩不相等。⑤偏若:偏:偏偏。若:怎麼?⑥非必遽沒:非必:不是,一定。遽沒:馬上埋沒。⑦初轍:以前。⑧初:開始,剛剛。⑨表見:明顯看見的。⑩竟非迥絕:竟非:探究不是。迥:相差很遠。絕:完全沒有。⑪如:按照。欲得關中,如約即之。(《史記·項羽本紀》)⑫既:已經。 既出,得其船。(陶潛《桃花源記》)⑬使甯武子而一於知也:使:如果。使其主有大失於上(《韓非子·孤憤》)。而:他們,你們。一:一概,沒有例外。於:比。知:智慧,知識。⑭無足恃:不值得依靠。⑮使其殫厥:如果他竭盡挖掘。使其主有大失於上。(《韓非子·孤憤》)⑯襄牛與出:襄牛,衛地,在今山東範縣境。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晉文公將要進攻曹國,要從衛國借道,衛國不允許,他又率軍返回,從黃河的南段渡河,侵入曹國,攻打衛國,正月九日,奪取了衛國五鹿,二月,晉國中軍統帥郤轂死去,先軫統率了中軍,胥臣為下軍副統帥,這個任命是以道德為準則的。晉文公、齊昭公在斂盂舉行了盟會。衛成公請求參加,晉國不允許。衛成公想投靠楚國,國人們不願意,所以把他趕出國都,用來取悅於晉國。衛成公由國都出走居留在襄牛。衛成公聽說城濮戰役楚軍失敗,感到害怕,向楚國逃奔,路過住在陳國,讓大夫元晅擁立叔武為君以接受晉文公的同盟。宛濮與盟:宛濮,衛地,今河南長垣西南。《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六月,晉人復衛侯,甯武子與衛人盟與宛濮。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六月,晉國允許衛成公回國復位。衛國的甯武子與衛國大夫在宛濮會盟,甯武子說:“上天給衛國降下災禍,使衛國內部君臣不和,以至有今天的憂愁,現在上天啟發了衛國的善良之心,使我們能夠拋棄成見,互相依存。不是有留守的人誰來守衛國家呢?不是有在外出行的人誰來捍衛守護邊疆的畜牧呢?因為衛國君臣不和的緣故,所以我們公開祈求神靈盟誓,以便喚起大家善良的天性。從今以後,既然舉行了盟誓,在外出行的人,不要依恃自己的功勞,在家留守的人不要害怕自己犯有的罪過。如果違背這個盟誓言,相互以惡對待,有明神和先朝的國君來監視,任他們糾舉和殺戮。”⑰蹇難:不順利,困難,災難。憑:依靠,憑藉。圖維:圖,料想。維,維持,維繫。亦幾予人以莫及,而武子不爾:亦:又。幾:多次。予:通與,親附。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文中指燕國,與國人。莫及:不能達到。不爾:不願。爾用在句尾無實在意義。讞與俱讞,幽與俱幽:讞:審判;審判定罪,審判共同參與的罪過,囚禁共同參加的人於陰暗。文中指甯武子陪同衛成公被晉國審判,陪同衛成公在東周國都坐牢。另:讞為減死罪。故事:衛成公沒有按約定的回國日期而提前回國,甯武子還走在他前面。衛國大夫長牂守衛城門,以為甯武子是晉文公派回的使者,就同他一起乘車進了國都城門,公子犬,華仲為衛成公的前驅,叔武正準備在家洗沐,聽說衛成公回到國中,十分高興。手握著頭髮跑出來迎接,公子犬、華仲用箭射死了他。衛成公知道叔武沒有罪,枕在他的大腿上哭他。犬走出來,衛成公讓人殺掉了他。輔佐叔武的元晅逃奔到晉國。衛成公到晉國同元晅打官司,甯武子為衛成公的輔助者,針莊子代替衛成公受審,士榮代表衛成公與晉國的審判官員辯理,衛成公沒有勝訴,晉國殺掉了士榮砍掉了針莊子的足,認為甯武子對他的主人忠心而赦免了他。晉國把衛成公拘禁起來,把他送到了東周國都,囚禁在深深的囚室中,讓甯武子負責用橐囊裝上稠粥給衛成公吃。元呾回到衛國,立公子瑕為衛國國君……然則:這樣……那麼。然:之後,不過。淇水:在河南。(《詩經·鄘鳳·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意思是,淇水啊,慢慢的流,我划著檜木槳兒,乘坐松木舟。優遊:悠閒自在的生活。蹈乎憂愁戮辱:跳入,憂愁,被殺,受辱。坐照:透過禪定止息(聚精會神),忘掉雜念,專心觀照正理。正無解於異日之履危:正:規律,道理。無解:無法解釋。異日:以後。履危:行走於危險。未嘗:沒有,不曾。亦:又。(《左傳·成國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又)何罪。況幾:況:情況。幾:指政事。一日兩日萬幾。(《書·皋陶謨》)勿:不要。餌兵勿食(孫子兵法。軍事)殆猶:殆:大概。猶:好像。 清明:清:清高。(《史記·屈原·賈生傳》)舉世渾濁我獨清。明:智慧。(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未始:不曾。沒有。既明且哲:眼光明亮,有智慧,聰明的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出自《詩經》莫企:沒有誰趕上。寥寥寡耦:寥寥:非常少。耦:指順遂世俗。《耦世接俗》非即同絕無僅有之數:非,不是。即同,接近相同。絕無僅有之:極其少有的。數,數字。劉云溪:名常棐,字敦五,號云溪,北良陌人。進士劉贄次子,劉嘉會父。由國子監肄業,議敘教職,歷署孝義,猗氏,天鎮三縣訓導。譯文: 邦國無道便愚昧,他的聰明可以趕上甯武子的愚昧(裝傻)與聰明有前後不同看法(常人理解不到,唯有自己領悟)的人。就他的聰明智謀可以走在前面,成為秤桿衡量了。這也是在國家沒有德政時的甯武子仍然是國家政治清明時的同一甯武子,人好像沒什麼兩樣。但是:人對他的看法:他在沒有德政時的愚昧忽然不同於政治清明時的聰明瞭。討論甯武子的聰明:他的聰明,誰(指君子)都清楚可以趕得上。然而甯武子的捨身與保身做法:他走過的足跡,必定兩不相等了(捨身是與邦君同生死,保身是邦國沒有德政時裝愚)。現在不說:他用兩不相等捨身(政治清明時的智慧)與保身走過(政治腐敗時的裝傻)的足跡,卻又偏偏好像又統一到了(甯武子)這個人身上了。見識落後的人(明白較晚的人)追溯他(甯武子)所走過的路,不是一定倉促埋沒他以前在邦國政治清明時治理邦國走過的軌跡,而是需要他剛剛外表看見的落魄甯武子。畢竟甯武子已經不是他政治清明時的莊重了,過去與當今相比相差很遠判若兩人。(明白較晚的人認為他不會明哲保身)我想,像甯武子的聰明,已經看見他在邦國有道之時的表現了。如果甯武子和大家一概(沒有例外)對比聰明,他必然倚仗這個聰明智慧自我穩固,並恭敬地把你們認為的智慧作為終身利用。然而,從衛國幾次事件中:觀察甯武子處理變故,甯武子十分謙虛,他只怕自己思想上存在:我已經趕上了別人了。於是我們看甯武子在邦國沒有德政時,可是他又(裝)愚昧了!然而:這個愚昧必須真正認識,真愚昧完全不值得依靠。邦國德政時,甯武子既然長久以聰明智慧被人稱讚於道了,邦國沒有德政時,如果他像你們認為的竭盡全力挖掘聰明,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出發考慮;他又有什麼難處不能去趕上別人,走逍遙自在遠離是非之地的路呢?然而在邦國有難;衛成公回國復位時期甯武子不願意顧全自己了。衛成公被本國人趕出國都出奔襄牛,以及衛成公回國復位後,甯武子與衛國國人(衛國官員)盟誓於宛濮,他仍然是為國為君盡忠盡力。再看他跟隨沒有德政的衛成公在倉皇逃難的時期,甯武子沒有計較不順利的時局與困難,仍然保護著衛成公。愚昧如何能這樣?愚昧必然使甯武子的才能一點都無法可以依靠了(說明這也是智慧)?可是甯武子與衛人宛濮盟誓,這不是又以他的智慧使人看見了他的聰明嗎?衛成公要使邦國在花言巧語下做預料維持國家命運,以期望暫且安身免禍,也多少次依附別人,可是沒有達到效果(指依附楚國與衛國人),但是甯武子不去計較成公了。衛成公到晉國去打官司,甯武子做衛成公的輔助者,衛成公敗訴。晉國對衛成公甯武子審判定罪,定罪後囚禁於東周國都深深的暗室中。晉國念甯武子對主人的忠心而赦免了他。在此艱難困苦的時候甯武子煮稠粥給衛成公吃,這時甯武子他沒有考慮自己的身家性命。難道愚蠢還能這樣麼?試問:邦國沒有德政時的甯武子真正不會達到政治清明下通曉事理的甯武子嗎?所以,我認為討論甯武子的人,不應該單純僅以邦國政治清明時的武子聰明智慧去衡量是非了。比如現在的河流源頭在淇水,甯武子在什麼地方不可以悠閒自得地生活。那麼他又為什麼要偏偏冒著生命危險,而跳入憂愁,被殺,受辱的地方呢?就是我們平心靜氣地按照過去:觀照正理對聰明智慧(避凶就吉)的說法;道理和規律無法解釋甯武子後行來走於危險處境中。這難道可以得意地說:甯武子的聰明智慧可以終身按照邦國政治清明時生活嗎?不過:判定甯武子的人,沒有不為他的聰明智慧(大智若愚)而羨慕了?甯武子遭受到那樣艱難困苦的災禍,他堅貞不屈,又有幾次馬上改變自己真誠忠君愛國的初衷意志呢?今天追憶往事,好像我們(夫子與弟子)又共同回憶甯武子為了生活在朝廷中做官的時候。談甯武子後來的踏入陷阱,究竟難以掩飾他以前邦國政治清明時對衛國政事處理的情形。那麼:為什麼不對邦國沒有德政時甯武子大智若愚(蒙難時期)的智謀,平心正確的去稱量認識呢?現在觀看甯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的聰明智慧,大概好像你們可以趕得上!他在國家沒有德政時的裝傻那種聰明你們也能趕上嗎?難道還要輕視甯武子的聰明智慧嗎?現在說甯武子這個清廉,智慧是他自己刻苦學習的成果,本來在人世間可以容易遇見。假如甯武子不遇到政治不好的環境,甯武子以他的聰明智慧表現,你們難道不能作為模範榜樣,宣傳於人世間嗎?甯武子在邦國安全常態,處事順利時,而邦國政治像小小的燭光照明;不是那麼明亮的環境中,他的處理政務事績未嘗不是超過你們眾人而脫離平庸的氣度了。我現在選擇震驚世人的甯武子的特殊聰明智慧,可以說:甯武子眼光明亮而且智慧卓越:馬上沒有誰能夠趕上他的聰明智慧人品了。對於你們不問甯武子的愚蠢而要附和我讚揚:甯武子聰明智慧的人,難道馬上就很少有人去隨和世俗,對甯武子有公平的看法了?對於甯武子象蛇一樣委曲退後而食(以退為進)的哲理和謀略,可以讚揚傳頌,而且你們一定要靠近參與這個極其少有人事的考察了(倡導學習)。甯武子的智慧你們當然可以趕的上。現在如果要邦國政治清明時甯武子的治理智謀和邦國沒有德政時陪衛成公坐牢時的裝愚表現對比,難道他的裝傻,你們也能趕得上嗎?為此:人也可以真正瞭解甯武子的聰明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