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作者:由 清泉暖流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0-09

而爝火不息表達什麼意思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最近又重讀《逍遙遊》,認真聽了餘秋雨老師“中國文化必修課”中的講解,仔細閱讀了蔡志忠的《莊子:自然的簫聲》,終於一點一點將此文“啃”完,

現將其用自己的思考解析一下,與大家共享。

關於莊子——最文學的哲學家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絕不是“之乎者也”的理論哲學家,

他想象力極為豐富,文章語言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用孩子般的天真提出了根本性的哲學問題,提出問題後,他怎樣回答呢?他用的也是完全是文學的方式,就是童話和寓言,

他用寓言的方式讓講述了一個個讓我們難忘的問題

,這個寓言結構和他的那些問題正好對應起來了。

關於《逍遙遊》

是一篇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的哲學散文,在構思上採用了文學上的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的淺近的寓言、神話、對話,語言生動,內容豐富,是一篇融入想象文學的哲學文章。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關於如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中提出:

對於哲學文章,我們要做的就是思考,用自己的話來回答作者提出的問題。

而對於故事類,我們應該進入作都創造的世界,去體驗,去感受。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所以我認為,對於這篇充滿著故事、神話、寓言的哲學散文,

應該結合以上兩種方法,瞭解寓言故事的情節,用心去體驗,深入故事背後的哲理,用腦去思考。

用體驗和思考結合的方法

,去撥開籠罩在《逍遙遊》的迷霧,揭開《逍遙遊》的神秘面紗,讓我們有所收穫,有所感悟,體會何為真正的“逍遙”。

所以下面,我會一一解釋文中的小故事,條縷分析文中的哲學思維,並給出自己的思考,希望利用自己的淺薄之力,對喜歡莊子和《逍遙遊》,卻因晦澀難懂望而卻步的小夥伴們帶來一點點認識。

整體架構

本文主要是講何為真正逍遙自在的人生狀態。

第一部分例舉鯤鵬、蜩與學鳩、宋榮子、列子等例子,說明這些都“有所待”,而我們要做到無所待,進一步引出了本文的主旨,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第二部分列舉事例分別講述何為“無名”、何為“無功”、怎樣做才是“無己”。許由“無名”,神人、堯“無功”,惠子與莊子的對話闡述有用與無用之別,怎樣達到“無己”。

內容詮釋

第一部分:利用三條線遞進式論述,提出主旨。

1、一條線是從“蜩與學鳩”到“鯤鵬”的遞進,對應“小知不及大知”。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海有魚,叫鯤。鯤之大,不知有幾千裡。它化為鳥,就叫作鵬。鵬之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裡。奮起一飛,翅膀就像天際的雲。這大鳥,飛向南海;那南海,就是天池。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大鵬從上往下看,只見野馬般的霧氣和塵埃互相吹息。天色如此青蒼,不知是天的本色,還是因為深遠至極而顯現出這種顏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寒蟬和小鳩在一起譏笑大鵬:“我們也飛上去過嘛,穿過榆樹和檀枝,飛不過去了就老老實實回到地面,何必要南飛九萬里?”是啊,如果去郊遊,只要帶夠三餐就飽了;如果要走百里之外,就要帶一宿的米;如果要走千里之外,就要聚三月的糧食。

這個道理,這兩個小蟲、小鳥怎麼能懂呢?

總結:

蜩與學鳩從地上起飛至樹上,飛不到樹上就回到地上,它嘲笑鯤鵬“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它不明白鯤鵬為何要跑那麼遠?鯤鵬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揹負青天,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在高空,看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看到天之蒼蒼是遠而無所至極。

這就是

小知不及大知”,從空間角度闡述,狹窄空間裡的小聰明比不上與天地間高瞻遠矚的大智慧。

2、第二條線是從“朝菌、蟪蛄”到“冥靈、大椿”,對應“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道月初月末,寒蟬不知一年四季的變換,他們的小年不及冥靈、大椿的千歲、萬歲大年,人們還在羨慕彭祖的長壽,這也是悲哀。

“小年不及大年”,從時間角度闡述,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

3、最後一條線,知效一官者——宋榮子——列子,仍有所待,引出主旨。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滿眼裡全是自己的功勞。

宋榮子不因外人的贊和誹而改變內心,內外分明,榮辱不驚,從未匆忙追尋。

列子乘風飛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進一步提出,即便是鯤鵬直上九萬里,也要乘風飛行,列子雖免於行走,但仍有所待,有所憑藉,有所依靠。

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逍遙。誰能夠做到絕對的無所待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如果有人,能夠乘著天地之道,應順自然的變化,遨遊無窮之境,那麼,他還會需要憑藉什麼呢?

因此:至人不需要守己;神人不需要功績;聖人不需要名氣。

總結: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就是什麼也可以不憑藉,這是逍遙遊的本意。他得出了個結論,至人,不需要守住自己;神人不需要功績;聖人不需要名氣。

自己是我依靠的東西,功績是我依靠的東西,名氣是我依靠東西,全部都不依靠了,那麼逍遙遊的自由就來了。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二部分:仍舊引用人物和事例闡述,何為真正的無名、無功、無己。

1、堯讓天下於許由。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堯帝要把天下讓給許由,對他說:“日月都出來了,火炬還沒有熄滅,那光,不就難堪了嗎?大雨就要下了,灌溉還在進行,那水,不就徒勞了嗎?先生出來,天下大治,如果我還空居其位,連自己也覺得不對。那就請容我,把天下交付給你。”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

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許由回答道:“你治天下,天下已治。我如果來替代你,為了什麼?難道為名?那麼,名又是什麼?

名、實之間,實為主人,名為隨從。

莫非,要我做一個無主的隨從?要說名,你說那些小鳥,名為築巢深林,其實只是佔了一枝;你看那個老鼠,名為飲水河上,其實只是喝了一肚。”

總結:堯想把天下讓於許由,許由認為‘名’是‘實’所生出來的次要東西,他不會去追求,這正是不依靠任何名氣,正是所謂“無名"。

2、姑射之山的神人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那天,一個叫肩吾的人告訴友人連叔:“我最近聽了一次接輿先生的談話,實在是大而無當,口無遮攔。他說得那麼遙而無極,非常離譜,不合世情,我聽起來有點驚恐。”

連叔問,“他說了什麼?”

肩吾說,“他說:‘在遙遠的射姑山上住著一位神人。肌膚如冰雪,風姿像處女,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駕飛龍,遊四海之外。他還說那個神人只要把元神凝聚,就能夠祛災,就能夠使天下豐收。’”

肩吾說,“我覺得他這個話,實在是虛妄不可信。”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連叔一聽,知道了肩吾的心理障礙,便說:“是啊,盲人是無法欣賞文采的,聾子是無法傾聽鼓樂的。豈止形體有盲人和聾子,智力上也有盲和聾。我這話,在說你,你聽得懂嗎?”

連叔繼續說下去:“

這樣的神人,這樣的品貌,是有的,他們早已與萬物合一。世上太多的紛擾,他又怎麼會在乎天下的事情?

這樣的神人,什麼東西也傷不著他,滔天洪水也淹不了他,金熔山焦也熱不了他。即便他們留下的塵垢秕糠,也能夠鑄成堯舜的功業。他,怎麼會把尋常之物當一件事?”

總結:

姑射之山的神人,他的德行,與萬事萬物合而為一,不在乎世上的紛擾和天下的事情,不會把任何功績當作一件事。

不依靠任何功績,正是所謂“無功”。

3、惠子與莊子的對話。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為其無用而掊之。”

五石葫蘆的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後,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也太大了,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麼用處而砸爛了它。”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為事,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不龜手之藥的故事

——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於調製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遊客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裡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遊客得到藥方,來遊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藥方是同樣的,能使手不皸裂,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麼不考慮用它來製成腰舟,而浮游於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樗(大樹)的故事——

惠施還是沒有明白,他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叫它樗,樹幹臃腫而不合繩墨,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實在無用,長在路旁,木匠一看便轉過身去。剛才先生的話,聽起來也是大而無用,恐怕眾人也會轉過身去,離開。”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再進一步勸告道:“無用?有用?難道你沒有見到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它們是多麼能幹,既可以伏身埋伏,等候獵物;又可以東西跳梁,不避高下。結果,你看它們陷入了機關,死在網獵裡邊了。它們有用嗎?有用!結果呢?”“如果要說實用,那就是連大如雲的犛牛雖然大,雖然可用,但是它們也逮不住老鼠。今天你擁有一棵大樹,卻在苦惱它沒用。”

莊子繼續說,“能不能換一種用法?譬如,把它移栽到無邊無際的曠野裡,你可以無牽無掛地徘徊在它的身邊,可以逍遙自在地躺臥在它的腳下。刀斧砍不到它,什麼也害不了它。這樣,它確實還是無用,但是卻又何必困苦呢?”

總結:

五石大葫蘆,用來盛水太沉,用來當瓢太大,何不用來當腰舟,而浮游於江湖之上。

不龜手之藥,有的世世代代只為以漂洗而用,而吳王拿它用在對越的戰爭上,大敗越人。

粗大彎曲的大樹,不能用來當木材,何不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裡,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自在地躺臥於樹下。

所以何為有用,何為無用?惠施是從自我的角度說物的“有用無用”,是從一己實用的角度談物的價值;而莊子則是放棄自己的見解,放棄自己的思維定式,因物為用、隨順物性。

自我感悟

何為真正的自由自在?逍遙遊就是從困頓中解救出自己,做到天人合一,真正逍遙。

我們總是看重自我,總是追求功績,總是追逐名譽,為了這些費盡心思、絞盡腦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些自我、功績、名譽,從眼前看,似乎是重要實用的東西,可是站到比九萬里還要高的高空,延長到比兩萬歲還要長的壽命,以“大知”和“大年”的角度去看,這些一時的自我、功績、名譽,又算得了什麼?

所以,何必時時期待?何必緊緊依靠?何必苦苦追尋?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自由的人要做好“無”的功課。

當我們真正放棄這些“自我、功績、名譽“,真正把自己的心靈從困頓中解放出來,不受慾望的束縛,不受內心的羈絆,任何事物也就傷害不了我們。

我們應該乘著天地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遨遊無窮之境,與天地萬物合一,

我們便

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逍遙一生。

公開宣告:限於學識和認識水平有限,解析還不夠深度和全面,敬請諒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算是拋磚引玉,真正的體會還需要每個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