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作者:由 高考資料小課堂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0-16

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識的意思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我們耳熟能詳,而且常常將它用在對友人的稱讚或激勵中。這首詩的出處是高適的《別董大》,而高適寫這首詩的目的也是懷著對好友董庭蘭的勸慰,只因當時他們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兩人久別重逢,卻又只相處了很短暫的時間便分別了。詩中的主人公董大,便是今天要說的董庭蘭了。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遙遠的大唐時代,音律盛行,宮廷樂師更是能人眾多,但董庭蘭卻用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在那個光鮮亮麗的朝代佔據了一席之地。董庭蘭青年時師從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諸流派,卻青出於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但七絃琴這個琴種實在是太古老了,當時的西域音樂又盛極一時,欣賞董庭蘭音樂的人便很少了,而能與他討論交流的人就更少了。曲高和寡,董庭蘭也很是灰心低迷了一段時間,但後來他就學到了不管在什麼領域都要與時代人民結合到一起,即藝術要與群眾聯絡在一起,否由就會失去生命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由此,董庭蘭開始刻苦鑽研篳篥的演奏藝術,篳篥是以軟蘆為簧、以竹為管的豎笛,由西域樂人傳入中原後,即成為唐代宮廷中十部樂中的主要樂器。董庭蘭深諳發展之道,他不僅和西域的樂人密切地探討關於演奏篳篥的技藝,還深入群眾為他們演奏,不管是酒巷茶館還是市井村邑,他都深入其中,力求做到“接地氣”,因此他的演藝技術提高很快,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篳篥演奏家。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現在為了學習而周遊四方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古代卻是不少,董庭蘭便是其中一個。董庭蘭為了吸眾家之所長,“周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後彈過雜調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秀琴曲精益求精,並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他的優秀讓當時很多著名的詩人都和他成為了朋友,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淒涼,幽咽纏綿,彷彿使生靈都窒息了。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便是著名詩人高適在他極富盛名之時贈予他的,以表達對這位友人的讚譽。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雖然當時董庭蘭學習的是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但是後來董庭蘭的成就依然超過了他們,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讚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董庭蘭除加工整理舊曲,還著有《琴訣》一卷,在其中他講述琴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可以懾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演奏方面,董庭蘭批評了只講究“用指輕刮,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的形式主義,強調“聲韻皆有所主”,即藝術手法必須服從於內容表現。其他樂師注重形式,他便注重的是內容。他希望能將演奏者的所思所想透過音樂傳遞給欣賞人,而不是單純的只讓他們覺得只是聽著好聽。他的很多理論都為後世琴家所推重,並演變出許多彈琴規範。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雖然他生活的清苦,可他的內心卻因為演奏音樂而無比滿足,這樣一個古代的“實力型”明星,大家追不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