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石亭之戰序章:周魴是怎樣計賺曹休的?

作者:由 樂來經史人生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5-15

周魴斷髮賺曹休是怎麼回事

石亭之戰,是公元228年也即諸葛亮開始北伐的同一年,曹魏與孫吳展開的一場大戰。與蜀漢的北伐行動相比,石亭之戰的規模更大(魏吳雙方都用上了全力),影響也更加深遠。魏國大司馬曹休在此戰中受騙上當被打得慘敗,不久即發背癰而死(長遠看給司馬懿上位提供了機會)。孫權則憑此戰之威於次年正式稱帝。其後二十多年,魏國都不敢再進攻吳國。

在石亭之戰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事件,就是

“周魴斷髮賺曹休”

。這一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有描述,在最近的電視劇《軍師聯盟》第二部的相關情節中也被提及。不過,對於這個堪與赤壁之戰“苦肉計”相比的詐降計,各版本的描述都相當粗略且嚴重偏離史實。仔細閱讀《三國志》,在《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中有周魴的傳記,其中竟然用了兩千餘字的篇幅照錄了周魴致曹休“七書”及上孫權密表的原文,其中包含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我們可以據此還原詐降之計的具體實施過程,從而窺知周魴成功計賺曹休的真相。

一、“賺曹休”是孫權給周魴佈置的任務

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今江蘇宜興)人。年少好學,被舉為孝廉。歷任寧國縣長、懷安縣長、錢塘侯相。吳黃武四年(225年),被任命為鄱陽郡太守,成功鎮壓了鄱陽郡大帥彭綺的叛亂。

大概在228年初,周魴接到孫權的秘密任務:在山越部族頭領中物色一些曹魏知曉的有名人物,讓他們去欺騙、引誘曹休。

為什麼孫權會想出這樣的任務呢?原來,曹休時任大司馬、揚州牧,掌握著魏國最龐大的主力軍團(有十餘萬兵力),駐紮於合肥方向。就在一年前,在魏國反擊吳國多路侵襲的戰爭中,曹休率軍攻破吳國重鎮皖城(今安徽潛山市),斬吳將審德,又一直打到尋陽城(今湖北黃梅市),吳將韓綜(韓當之子)、瞿丹等先後率眾歸降。當時,孫權定都於江夏郡武昌縣(今湖北鄂州市),曹休的進攻已經直接威脅到了吳國腹心地區的安全。

徵東大將軍曹休又破其別將於尋陽。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然而,曹休的這次進攻,也讓孫權看到了可乘之機。

長期以來,魏吳兩國在合肥方向的對抗都聚焦於東關(濡須關),這裡是封鎖魏軍由巢湖進入長江的要地。從曹操到曹丕,魏軍曾多次進攻濡須關,都未能拿下這一要地。而曹休另闢蹊徑,直接側擊皖城、尋陽城,是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但同時也是置東關吳軍於背後而不顧的一次冒險之舉。

石亭之戰序章:周魴是怎樣計賺曹休的?

“皖城—尋陽”走廊的地理形勢

從地理形勢上看,皖城—松滋—尋陽,構成了一條狹長“走廊”

,西北一面是巢湖、大別山,東南一線則是長江沿岸的丘陵、水澤地帶,走廊西端被長江水道封住,東端則靠近東關要地,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條陸上通道伸入這一密閉區域。

顯然,對以陸戰見長的魏軍來說,這裡就是一個天然陷阱。

相反,吳軍憑藉水軍優勢,卻可以在走廊南面的長江主航道及其紛繁的支流中來去自如。

在上次戰役中,吳軍主力被調到了襄陽、夏口方向,未能及時反擊包圍曹休。但是,我們不難猜到孫權的心理:“要是能再來一次,我非把你幹掉不可!”怎麼能夠讓曹休故技重施、再來一次呢?答案就是用誘敵之計。

在演義小說中,計賺曹休是周魴主動作為。然而,歷史真實情況是周魴的轄區鄱陽郡在江南,與魏國並不接壤,因而他並不能與曹休直接聯絡。那麼,孫權為什麼要讓周魴來物色詐降人選呢?這應當是看中了鄱陽郡的地理位置——該郡正位於上述皖城走廊的正南方,隔江與之相望。

孫權的設想,就是製造一個當地山越部族叛亂的假象,聯絡曹休前來接應叛軍,這樣就可以將魏軍誘進“籠子”。

當時,吳國境內的山越部族叛亂十分頻繁,前述周魴剛剛平定的彭綺之亂就是一個例子,因而這種詐降是很有欺騙性的。

石亭之戰序章:周魴是怎樣計賺曹休的?

鄱陽郡位於皖城走廊的正南面,透過長江和古彭蠡澤水道聯通

但是,

周魴認為在山越頭領中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即使找到也未必可信,容易使事情洩露。於是請求由自己親自執行詐降任務,並在密表中彙報了詳細的計劃。

這一計劃得到了孫權的批准,於是新一場“苦肉計”就此展開了。

魴因別為密表曰:“……敕臣以前誘致賊休,恨不如計。令於郡界求山谷魁帥為北賊所聞知者,令與北通。臣伏思惟,喜怖交集,竊恐此人不可卒得,假使得之,懼不可信,不如令臣譎休,於計為便。……撰立箋草以誑誘休者,如別紙。”——《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

二、周魴派親信送“七書”,與曹休聯絡

作為詐降計劃的第一步,

228年夏五月,周魴派出了兩名親信,以私自投奔魏國的名義到北方與曹休聯絡。

這兩人,一個叫董岑,一個叫邵南,都是從小在周魴家族內長大的跟班隨從,是心腹親信。他們見到曹休後,遞交了周魴的“七書”,也就是給曹休的七封信箋。(根據上下文分析,七封信箋是一次性交付的,因為當時魏吳邊境封鎖嚴密,不能頻繁往來聯絡。)

七封信的大意是:第一封自我引介,第二封說明叛吳投魏的原由,第三封告知吳軍“機密”動向,第四封提出聯絡方式,第五封討論雙方的行動協同,第六封強調時機緊迫,第七封則請求給予魏軍的印信旗幟。

對於自己行事的動機,周魴是這樣解釋的:

鄱陽郡山民一向不好治理,一有機會就要造反,而太守就會被追究責任。前任太守王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孫權怪罪,想要叛逃魏國,結果事情敗露全家都被誅殺。如今周魴在鄱陽太守任上也橫遭譴責,害怕被孫權治罪,因而也想要叛吳投魏。(是不是挺合理?)

周魴在信中與曹休約定,如果同意他的歸降,

兩名信使就留下一人充當人質,另一人則以悔叛自首的名義回到吳國,向周魴報信。

當時,因為吳國降魏者眾多,孫權有令:凡是悔叛返回自首的人可以不予治罪。

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所遣董岑、邵南少長家門,親之信之,有如兒子,是以特令齎箋……岑、南二人可留其一,以為後信。一齎教還,教還故當言悔叛還首。東主有常科,悔叛還者,皆自原罪。——《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

在與曹休聯絡的同時,

吳國政權內部也配合周魴一起演戲。上級政府部門不斷派出郎官(巡查辦事人員),到鄱陽郡查究、責問各項工作的失誤。周魴則“被迫”到上級部門進行檢討,甚至剪下自己的頭髮謝罪。

曹休透過江南的細作偵知了這個情況,因而就打消了對周魴的懷疑。

需要說明的是,關於周魴斷髮的場合,史書原文是“詣部郡門下”,有人解釋為周魴到鄱陽郡門之下斷髮謝罪,這是錯誤的。所謂“詣”,是指下級去見上級。周魴是郡太守,上一級是州刺史,在兩漢魏晉時期,州刺史有佐吏稱“部郡從事”,負責檢察一郡的行政。因此,周魴應是在上級部門(部郡從事的官署內)剪頭髮,而不是在郡城大門口(被百姓圍觀著)剪頭髮。

由此可知,

周魴斷髮的意思是向上級做檢討、求放過,此事間接地做給曹休看,就是讓他知道周魴現在被追查的很嚴、壓力很大,因此叛吳投魏的心是真實的、迫切的

,這樣可以消除曹休的疑心。在《三國演義》中,周魴是在面見曹休時,因曹休表示懷疑就要拔劍自刎,最後割發代首博取了信任。按照這個描寫,周魴斷髮就成了一種賭咒發誓的行為。實際上,《三國演義》的情節是講不通的,曹休並不是傻子,此等軍國大事豈能憑著一場賭咒發誓就予以信任呢?

魴初建密計時,頻有郎官奉詔詰問諸事,魴乃詣部郡門下,因下發謝,故休聞之,不復疑慮。——《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

石亭之戰序章:周魴是怎樣計賺曹休的?

三、周魴與曹休約定的合作事宜

具體來講,周魴是怎樣將曹休誘入陷阱的呢?

在信中,

周魴透露了一條軍事“機密”:孫權正準備發兵攻打魏國,將會兵分五路

:呂範、孫韶等率軍“入淮”(應是從建業、丹陽一帶北上);全琮、朱桓率軍進攻合肥;諸葛瑾、步騭、朱然進軍襄陽;陸議(陸遜)、潘璋等討伐魏將梅敷;而孫權自己則率中軍襲擊石陽城(今武漢市黃陂區)。另外,還派遣孫奐修築安陸城,建造糧倉、運輸糧草。並且聯絡諸葛亮發兵攻打關中。

經過這一番部署,吳軍主力都已調到江北各路,江南後方十分空虛。吳都武昌城(鄂州)僅有三千士兵駐守,其他各個據點更是隻有一些“刺奸”(執法人員)而已。此時,如果有人在江南起事,一定會把吳國後方攪得一片混亂。

周魴提出,自己準備率本郡吏民起事

——鄱陽郡的百姓不服吳國統治,帶他們造反倒是容易得很——

不過,想要讓叛亂成氣候、能持久,必須得到魏國軍隊的支援。

以前江南各郡的叛亂旋起旋滅,原因就是沒有強有力的外部支援。因此,最好是江北各路魏軍能牢牢牽制住吳軍主力部隊,曹休自己則率領一萬兵馬從皖城南下接應。如果曹休軍能開到長江邊上,周魴就帶人到長江南岸的歷口與之會合。即使到不了江邊,只要進至相距百里的地方也能夠鼓起江南民眾造反的勇氣。(心機夠深的吧?)

若明使君以萬兵從皖南首江渚,魴便從此率厲吏民,以為內應。……今使君若從皖道進住江上,魴當從南對岸歷口為應。若未徑到江岸,可住百里上……如使石陽及青、徐諸軍首尾相銜,牽綴往兵,使不得速退者,則善之善也。 ——《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

周魴還強調:機不可失

,孫權正要親率大軍圍攻石陽城,該城較小,只怕孫權會很快拿下然後班師,屆時再起事就困難了。因此,曹休的接應行動必須果斷迅速。

另外,周魴還提出,為了激勵起事人眾,標明部隊的歸屬,請求曹休發給魏軍的印信和旗號。

周魴後來是否得到了這些物資,史無記載。不過,可確知的是,周魴自己也帶人參加了石亭之戰,並且是跟隨在主帥陸遜的身邊,如果他真的拿到了魏軍旗幟標識的話,在戰場上可能會發揮重要的干擾欺騙作用。

乞請將軍、侯印各五十紐,郎將印百紐,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紐,得以假授諸魁帥,獎厲其志,並乞請幢麾數十,以為表幟……魴亦合眾,隨陸遜橫截休,休幅裂瓦解,斬獲萬計。 ——《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

四、曹休中計的深層次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見,周魴的計劃十分縝密,這是詐降誘敵能夠成功的基本原因。

不過,從更深層次來講,

周魴的詐降計並不是他一個人所為,而是孫權整體部署的、吳國上下一起執行的一次大行動。

其中,既有政府部門的配合,也就是上級領導假裝追究周魴工作失誤的責任,要對他進行懲處;還應有軍事行動的配合,因為周魴信中透露了吳軍調動的情報,實際情況應與之保持一致,否則曹休會從多種渠道得到情報虛假的反饋。可以說,這次詐降計要比黃蓋“苦肉計”的規模大得多。

不可忽視的是,

當時的戰略背景條件也有助於周魴詐降成功。

江南各郡山民不服吳國統治頻繁反叛,前任鄱陽太守想叛逃而被誅殺,吳軍有許多兵將向魏國投降,這些都是當時的客觀事實。因此,周魴提出叛投魏國並不顯得突兀,而是相當合理、可信。

從曹休這方面講,他之所以中計,也不都是因為周魴的“忽悠”,而更多地是源自輕敵和大意。

不久前,曹休剛剛率軍深入皖城走廊,消滅、俘虜了大批吳軍部隊,因而不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嚴重低估了吳軍的戰鬥力。在石亭之戰中,曹休帶了十萬精兵南下,按他的想法,即使這裡設了陷阱,區區吳軍能奈我十萬精兵何?

因此,是諸多時機、地理、人為要素的綜合,促成了周魴的詐降之計,最終引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石亭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