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作者: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1-09

迎親帶幾支香

編者按:

2008年那場全國性的降雪,原本應是程俏俏第一次去小黃村。由於大雪封山,寨子裡沒有電和訊號,老鄉從家裡愣是徒步了三天走出大山、給她打了一個電話,說是因為氣候的原因不能進寨,當時連厚棉褲都準備好了的她只能放棄行程。

那時到小黃寨,要先坐飛機到桂林,然後轉長途汽車。現在再去小黃村,已經又是飛機又是高鐵了,遊客和寨子裡的新房也是成比例的增長。6年後,她從英國讀完書回來,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聲音中國”專案組,擔任以“侗族大歌”為主題的影像民族誌導演和拍攝,之前準備的棉褲才又派上用場,這一用,就是三個春節。

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的春節,程俏俏和她的“行走的耳朵”工作室成員都在位於貴州黔東南地區的侗族村寨小黃村度過,她們一邊進行田野工作,一邊和侗族朋友過年。

集體婚禮、跨年、唱侗戲、走寨、鼓樓對歌、男女間私密的牛腿琴歌,這些侗族人最傳統的生活內容都在這段時間自成體系的發生。在這些儲存下來的禮俗活動中,可以看到侗族人的歷史文化與傳統習俗。同時,在快速城鎮化、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他們的傳統之“禮”,也在順應時代,發生改變。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小黃村除夕的清晨,起得最早的還是揹著娃娃的奶奶們。貴州從江縣小黃村,2016年2月8日。本文均為 程俏俏 供圖

集體婚禮

按照侗族的傳統,村中每年確定嫁娶的男女要在同一天辦喜事。小黃村集體婚禮的日子定在農曆臘月二十八,不過這幾年時間有所提前,改在臘月二十六舉行。

集體婚禮當天的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新娘吳起花的家中。當時她已經在母親和另外幾位女性長輩的簇擁下換衣服了。服飾不甚奢華,卻也很是繁瑣。母親仔細地為女兒換上她親手做的侗服,給她戴上銀質的頭飾、脖飾、胸飾、腰飾等等。這樣一套本是姑娘家最為私密的“穿嫁衣”的過程裡,幾平方米的屋子被遊客擠滿,閃光燈與銀飾的反光像是能把黑夜都映成白晝。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新娘吳起花在出嫁的當天清晨梳妝打扮,貴州從江縣小黃村,2016年1月30日。

早上八點左右,村子裡慢慢熱鬧了起來,街頭巷尾熙熙攘攘的都是人,更是有好些“拍客”穿梭其間,當地人大約對此都已司空見慣。

鼓樓前的長街上村民們聚集起來,我上前一打聽,原來大家都在等男方派出的“代娘”把新娘接去夫家,想看一眼新娘子。因為這是村裡的“主幹道”,會有不少新娘打這兒經過。我們也在長街上等了一會,果然,時不時地就有一位年紀稍長的女性,身後跟著一位漂亮又羞澀的新娘,二人默默地從長街上走過。她們沒有車轎,也沒有迎親的隊伍,只有路邊村民們熱切地祝福。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集體婚禮日的下午,新娘家的男性親戚於長街上挑嫁妝,貴州從江縣小黃村,2016年1月30日。

進了夫家的門,新娘子起花就坐在堂屋的矮凳上不言不動了。當地人告訴我,得由男方家的女婿去殺一隻雞,吃過煮好的雞,喝過酒,新娘子才可起身說話。接著,新娘子起身便去屋後的井裡挑了一擔水回來。新郎告訴我們,以前要挑滿一缸水才行,但有了自來水後,挑水也就是走個過場,意思是新娘正式開始為夫家幹活,成為夫家人。隨後,村裡各處禮炮聲聲,男方家開始宴請賓客。

在我看來,婚禮一天中最熱鬧的要數 “抬嫁妝”了。聽當地人說,以前的嫁妝少,男方挑一位家中育有一兒一女的男子,去女方家把嫁妝挑回來即可。而今天我們見到的隊伍則是五至十人不等。看著一群喝得微醺的男子抬著嫁妝、一路吆喝,引得眾人紛紛探頭,得看看這家到底準備了什麼東西。雖然村民們說著侗語,但也能猜個大概:“喔唷,你看看他家的沙發真不錯!”“XX家還送了摩托車咧!”“我當年送出去的冰箱可比這個大多了!”在婚禮中,雙方交付嫁妝與回禮,這不僅是禮物的交換,也是在未來的人生中,新人們許下以禮相待的未來承諾。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集體婚禮的第二天,新郎家的所有女性親戚向新娘家挑選回送禮。

貴州從江縣小黃村,2016年1月31日。

侗寨除夕

小黃的除夕從殺豬聲中拉開序幕,雖然在前一天就被告知除夕早晨村裡要殺豬,但我們沒想到的是從早上八點開始的兩個小時裡,整個寨子都回響著此起彼伏的殺豬聲。

侗族的年飯有三頓:中午一餐、晚上一餐、年初一凌晨起床祭拜後再吃一餐,而凌晨的這一頓才算是他們真正的年夜飯。我們的年飯是在我的好姐妹鳳雲的家裡吃的。到鳳雲家時,她老公剛在樓下殺了一頭豬,分給各個親戚家。在當地,今天一家殺豬,其他家親戚朋友便會過來買,買豬的同時,中午就在她家聚餐,順道吃了他們家的那份豬肉,大家的節都過得很實惠。鳳雲起床梳洗好之後,就各家跑一圈,張羅大夥過來。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除夕夜的小黃村“春晚”,外出學習回家的孩子們在表演經過編舞的歌曲《嘻唰唰》。貴州從江縣小黃村,2016年2月8日。

吃年飯前,侗族人都要祭祖先。開飯前,鳳雲的公公拿出香,在屋裡的火堆點上,插入火塘中,意為祭祖;接著又拿出類似銅錢的黃紙,在屋外燒了,也插上幾支香,則是祭孤魂野鬼。吃飯時,會在桌上準備三塊餈粑留給先人吃,祖先們收到傳遞的資訊,便會回來吃飯。

侗族大歌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大年初三,小黃村的歌師們在家中教授孩子們唱侗族大歌。貴州從江縣小黃村,2016年2月11日。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總說中國的民族音樂都是單線條、單旋律的,侗族大歌就是一個最好的反例。在侗族村莊中,每一個女人從出生、結婚到老年都會有自己的歌班,透過唱歌學習知識、尋找配偶、與結盟村寨互動,她們的歌與生活完全重疊,既維繫著侗人個體與社群的關係,又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以侗族大歌為紐帶的這些禮儀習俗也可被看作是文化形式的禮物,而春節則是其中之最。

侗寨的男女在春節期間會在鼓樓進行對歌活動,這是侗族春節裡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和新年的禮俗程式不可分割。初四、初五是小黃村內的對歌,傳統上會以全村最年幼的歌班進鼓樓唱響第一首歌。初六開始,則是小黃村前往或接待結盟的村寨以歌做客,侗語為“Wei Hie”。鼓樓對歌結束後,年輕的男女歌班還會分別相約在別處歡宴歌唱到天亮,兩性間的戀愛與交流也集中於這段時間,同時進一步穩固村內和村外(結盟村寨)的社群關係。

過去三年,我在侗寨小黃村過春節

從江縣縣城舉辦千人大歌時,來自不同地區的侗族同胞聚在鼓樓唱大歌,從江縣縣城。2014年11月28日。

上海MoCA 亭臺春季特展——《禮》

展覽以侗族的春節禮俗為線索展開,透過視覺與聲音裝置的呈現,進而探索侗族人在節日文化中的禮物與禮俗。

2018年1月28日持續開放至3月4日,地址位於南京西路 231號(人民公園七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