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作者:由 冬暉學堂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1-29

志怪者也的者是什麼意

第七篇第20章

子不語,怪力亂神。

語:許慎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意即自我陳述是“言”,與別人談論是“語”。如《禮記·雜記下》“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答”。

怪:異也,從心聖(ku)聲,聖指用手挖土,宋代後也作為聖的簡體字。

一門心思用手挖土的行為是怪異的,所以心和聖結合指怪異、不平常。《論衡·自紀》:“詭於眾而突出曰怪。”又如《周禮·閽人》:“奇服怪民不入宮。”

狀貌之瑰異亦曰怪。如《書·禹貢》:“鉛松怪石。”又如《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怪也指不常見的,如王安石的《遊寶禪寺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於險遠。”

後來怪又延伸指妖精、鬼物,如《西遊記》:“山高必有怪。”

怪也指責怪,如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怪也指驚異、覺得奇怪,如《史記·商君列傳》:“民怪之,莫敢徒。”又如“大驚小怪”。

怪也指擔心、害怕,如《風俗通》:“怪者,疑也。”

怪也指很、非常,一般用於口語,如:“這個東西怪重的。”

怪也是一種中華姓氏,音guì,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屬下輔臣怪義。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力:筋也。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勝任皆曰力。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力是筋的初文,人筋是發力的人體組織,所以治功曰力,能御大災曰力。

也有一說,力象人筋之形。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

還有一說,力的古字形像耒(一種原始的農具)。力的本義即耒,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為氣力的力。

近代文字學家林義光(福建閩侯人)在他的《文源》中認為:力象奮臂(運動手臂)之形,釋力為氣力。還有人認為“力”是古代的狩獵工具。

力字由力量又特指體力勞作,又引申泛指一般的能力、效能。用作動詞,表示盡力去做。又可引申為能力、威力、權力等。如《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也是漢字部首之一,凡與力氣、力量有關的字多從力,如:勞、動、勤、勉、助等。

力也是一種中華姓氏,源於黃帝的大臣力牧。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神:原作“申”,即“閃電”,古人將閃電看作神蹟,後申被借用為地支的第九位,於是加上表示祭臺的“示”表示“神”,始見於西周金文。

神字的本義是天神,如《周禮·天官冢宰》:“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神又引出萬事萬物的神,又泛指人們身體上的精神和虛無縹渺的神靈。如《左傳》:“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神由精神、神靈引申為異乎尋常的、不可思議的,如神速、神奇;如《易·繫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神又引申為注意力、精力,如勞神、傷神;如《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又引申為表情,如神情、神采。神亦姓,《風俗通》雲:“神農之後。”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全文理解為:

孔子不說了,怕一用勁亂了自己的思緒!

傳統解讀本章為:孔子不談怪異、暴力、叛亂、神異。如北宋的謝良佐曰:“聖人語常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意思是說修養高的人不談論規律以外不著邊際、不彰顯智慧的東西。可是,這不是事實。

南宋時期福州羅源縣的陳善在他的《捫蝨新話》中有一篇《傳記夫子神怪》,裡面列舉了七個與孔子有關的神怪故事。

孔子經常提到鬼神,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如“敬鬼神而遠之!”“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孔子也提過暴力的事情,如“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在《中庸》中,孔子也提到過鬼神,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況且)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鬼神對人的功德非常的大。雖然我看不到他,聽不到他。

本章只描述孔子的一個動作神情,有點特別,很可能是前面一章內容的延續,合起來就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

後人把“子不語,怪力亂神!”單獨編成一章。

《論語》中多次出現記錄孔子語言之後又描述其動作神情的篇章,如: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又如: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子不語”、“指其掌”、“叩其脛”都是描述孔子動作神情的句子。

為了使自己的思緒順暢,說話時要懂得適當停頓、休息,古人常用“者”表示停頓,現在的人一般用“啊”、“這個”等。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志怪小說鼻祖幹寶

《論語》中有描述:“子不語,怪力亂神。” 傳統的解釋都認為:孔子不說怪異、暴力、叛亂、神異之事,歷代文人都把孔子奉為先師,如果孔子不說這些事,為何有那麼多讀書人反其道而行,創作了這麼多志怪小說呢?這很值得我們推敲。

比如,清代才子袁枚著有一部文言小說集,收錄了當時許多傳奇故事,涉及神仙鬼怪的很多。他將小說集取名為《子不語》,後又有《續子不語》一書面世。

袁枚著此書,並非是為了宣揚神仙思想,在消遣之餘,揭穿江湖術士裝神弄鬼之舉,借鬼怪諷刺人間之事,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百態和人情世故的道理。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我國志怪小說的鼻祖是幹寶,出生於西晉太康5年(公元284年),逝世於東晉57年(公元351年),享年67歲,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人,東晉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小說家。

幹寶從少年開始勤學博覽,晉元帝時,經王導推薦被詔為佐著作郎,奉命領修國史,後著成《晉紀》二十卷,被後人稱為良史。

後來,幹寶參與鎮壓荊襄流民的起義,被補為山陰令,遷始安太守。幹寶著有《春秋左氏義外傳》,注《周易》、《周官》等書,又蒐集古今神怪軼聞,撰寫了《搜神記》30卷,原本已散佚,今存版本為後人所輯。

《搜神記》是一部志怪小說,在魏晉志怪小說中,《搜神記》是儲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它不僅反映了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基本內容,而且在藝術上也代表了這一時期志怪小說的最高水平。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搜神記》中有大大小小454則故事,其中有一部分宣傳了神鬼迷信思想,屬於歷史糟粕。另一部分都是一些富有現實意義的民間傳說和世俗故事,也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

在精華部分中,有鞭撻統治階級兇暴殘酷和歌頌人民反抗鬥爭的故事,如《干將莫邪》,描寫了鐵匠莫邪為為楚王鑄劍成功後反被楚王殺害,後來,他的兒子為父親報了仇。情節雖然荒誕離奇,卻表現了人民反抗強暴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又如《韓憑夫婦》,講述了宋康王霸佔韓憑妻子,逼死韓憑,他的妻子何氏不怕威脅,不受利用,殉情自殺的故事。作品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和給人民造成血淚悲劇的罪行,給予了無情的譴責。

《搜神記》中含有表現和讚美勞動人民優秀品質極其美好理想的故事有很多,如《李寄》,記述了貧苦少女李寄不顧個人安危,砍死大蛇為民除害的故事,譜寫了一首英雄讚歌。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搜神記》中還有一類形式多樣的愛情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所進行的一系列努力。其中,有人與人相愛的,還有人與神相愛的,在浪漫主義幻想中寄予著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如《牛郎織女》。

《吳王小女》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吳王夫差的小女兒紫玉與童子韓重相愛了,他們的愛情遭到了吳王粗暴的干涉,以致於釀成了一段愛情悲劇。這個故事讚美了堅貞不渝的愛情,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令人心痛更使人同情。

《搜神記》中還記載了關於孔子遇到的一些鬼怪故事,應該是幹寶自己杜撰出來的。

《搜神記》同其他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一樣,對後代文學藝術發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唐人的傳奇和俗文學中以及宋元話本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論語史鑑:志怪鼻祖——幹寶

元明清的小說、戲劇都吸收了《搜神記》中的許多創作素材,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東海孝婦》的進一步發展。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序中寫道:“才非幹寶,雅愛搜神。”可見《搜神記》對《聊齋志異》的誕生,產生了多麼深厚的影響。直到現在,《搜神記》中的一些故事仍然是作家們的創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