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8)

作者:由 又見紫氣東來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2-02

信而後諫是成語嗎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8)

紫氣東來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8)

相反相生,相輔相成

【憨山大師注】此詳言上章有為之害,而示之以無為之方也

(一切有為法,皆是相互對待,互為因果,交替往復,世人羈絆於其中,於是是非蜂起,恩怨叢生,生滅流轉,無窮無盡。故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上感而下應,無是無非,無恩無怨,天下太平,萬民歸心)

悶悶,無知貌,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意

(個人淺見,悶,指平靜、沉默、無聲。悶悶,指不溫不火、平平淡淡、不聲不響、不著痕跡)

。由百姓皆注其耳目,若示有知,即上雲“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矣。故聖人潛行密用,令其悶悶然若無所知,則民情不鑿,奸偽自然不生,故其政悶悶,其民醇醇

(何為其政悶悶?個人淺見,即上一章所提到的,治國當循正道,所謂“使用文火,下慢功夫”,這是世人眼中的“笨辦法”,不玩權術,不耍手段,不搞政績工程,不走歪門邪道,沒有慷慨激昂、鑼鼓喧天,也沒有轟轟烈烈、上躥下跳,凡事用勢不用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一步一個腳印,好比是天地之四季輪迴,花開無聲,歲月無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知不覺,一年已過。何為其民醇醇?上不急功近利、興風作浪,下無雞飛狗跳、一地雞毛,在這種政治氛圍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人心醇厚,民風淳樸。醇,同“淳”。

此言無為之益也

若其政令察察然分星擘兩,則民多不自安,缺缺然憂有餘矣,故云“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缺缺,多憂不足之意

(察察,本義是清潔、潔淨的樣子,可以有兩種引申,

引申為精明有餘、刻薄寡恩;

引申為小處精明,大事糊塗,目光短淺,蠅營狗苟。缺,本義是殘缺、殘破不全。缺缺,對“缺”的升級和加倍,缺到極致,引申為物質睏乏、精神貧瘠、家破人亡。何為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對應有兩種解讀,

當一國政治呈現精明、苛刻,以至於嚴刑峻法到違反人性的狀態時,百姓動輒得咎、提心吊膽、人人自危,當百姓物質睏乏、精神貧瘠、家破人亡的時候,也就沒有什麼道德底線可言了。《禮記

·

檀弓下》:“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

當一國政治呈現虛偽、刻板、教條,朝廷上下目光短淺、蠅營狗苟,滿口仁義道德實則對百姓缺乏起碼的慈悲精神和人文關懷,百姓物質睏乏、精神貧瘠,於是人人自私、麻木、冷漠、短視,

正如魯迅先生對於清末民初國民精神的深刻批判,“人血饅頭”、“阿Q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此言有為之弊也

蓋禍福之機,端在人心之所萌

(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對應人事,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若其機善,則禍轉為福,若其機不善,則福轉而為禍,此禍、福相倚伏也

(於世間法,福、禍相互對待而生,福相中孕育著禍的種子,禍相中孕育著福的種子,福與禍互為因果,交替往復,如月盈而虧、月虧而盈,無窮無盡。)

。由人機心不息,則禍福旋轉如迴圈之無端,人孰能知其止極耶

(極,極致、頂點。雖說是福、禍互為因果、交替往復,但是,誰又能清楚明瞭福的極致、禍的極致在哪裡?福與禍的互動轉換點究竟在在哪裡?人心不足,就像是買、賣股票,誰都希望在最低點買入,在最高點丟擲,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做到。人性,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人心,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人心難測,故福禍莫測)

?故孔子曰:“知機其神乎”,謂是故也

(機,幾也,微也。“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典自《易經

·

繫辭下》)

然禍福迴圈之如此,豈無真人而以理正之耶

(世間法皆是相對待而有,相反相生,相輔相成,正、反雙方互為因果、交替往復,哪裡分得清孰為正、孰為不正?只有立場之不同,是非哪裡會有對錯?儒家所謂“事有兩端,過猶不及”,

子思《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於修道者,福是禍,禍是福,福非福,禍非禍,不應住於福相,亦不應住於禍相,當無所住而生其心)

但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善惡顛倒。本示之以正,則彼反以為奇詭,本教之以善,而彼反以為妖怪

(人世間,正相中孕育著奇相的種子,奇相中孕育著正相的種子,正與奇互為因果,交替往復。善相中孕育著妖相的種子,妖相中孕育著善相的種子,善與妖互為因果,交替往復。善,本義是吉祥、良善,可引申為日常的、經常的。妖,本義是不祥、邪惡,可引申為反常的、異常的。我人若執著於名相,無論福相、禍相、正相、奇相、善相、妖相,都可稱之為“迷於相”,其實,哪裡有什麼福禍、正奇、善妖,只是我們心動了,我們住相生心了。而大道,無形無相,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正所謂“未信而勞諫,則以為厲謗”

(典自《論語

·

子張》,原文是,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此人心之迷固已久矣,縱有聖人之教,亦不能正之矣

(無始以來,世人沉迷於名相,羈絆於有為法,我們的“心”塵封很久了,我們已經“顛倒”很久了)

。莊子曰:“三人行,一人迷方,猶有解者。二人惑,則不能易。今天下皆迷,其誰能解之耶”

(典自《莊子

·

外篇

·

天地》,原文是,“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是以聖人遊濁世以化民,貴在同塵和光,渾然無跡,故雖方而不傷其割。割,謂割截,乃鋒稜太露也

(何為方而不割?割,指切割、截斷、劃傷。為人要方正但不可生硬、刻板,要能容物,所謂“外圓內方”)

。雖廉而不傷於劌。劌,謂刻削太甚也

(何為廉而不劌?廉,本義是有稜有角,可引申為廉潔、清廉。劌,本義是刺傷。為人可以有稜角、有個性,但不可尖銳刻薄,要能容人)

。雖直而不傷於肆。肆,謂任意無忌也

(何為直而不肆?肆,放肆、放縱。為人當坦蕩直爽,但不可放肆無禮、肆無忌憚)

。雖光而不傷於耀。耀,謂炫耀己見也

(何為光而不耀?耀,本義是明亮,引申為眩目、耀眼、刺眼。為人可以明亮,如品行高潔、辯才無雙、才華橫溢、武功蓋世、聰明絕頂、功勳赫赫,但不可以令他人感覺眩目、刺眼,而產生不適)

此聖人有所長,而能養其所長,故為天下貴。此所以無為而治,好靜而自安,無為而民自化矣

(修道者離座而起、行走於世間,是為了造福蒼生,而不是抱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心態來施捨眾生,所以不可住於“方割”、“廉劌”、“直肆”、“光耀”四相,當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百姓心為心,佛家所謂“恆順眾生”,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務於、造福於眾生。前文有云,“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出世是修行,入世也是修行,修即是行,行亦是修。福與禍,正與奇,善與妖,方割、廉劌、直肆、光耀,此皆是相,此皆是垢,損之又損,心中無相,心中無垢,才能證道、合道。於上位者,老子他老人家再三給出建議,不應住相生心,應以百姓心為心,“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上感而下應,無為方能無不為,“笨辦法”其實不笨)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8)

河南 老君山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8)

河南 老君山

《老子道德經》學習筆記(58)

河南 老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