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歷史的塵埃——從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看諸葛亮點人性弱點

作者:由 豫鑑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2-05

關雲長義釋曹操中關羽是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沒有能夠說服劉備繼承荊襄事業,喪失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將荊州拱手讓給了曹操。因此,兵微將寡的劉備聯合東吳,不得不與曹操在赤壁進行決戰。在這次經典戰役中,小說的作者將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超人智慧。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是無法抵償荊州的喪失的。雖然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荊州的大部土地,但此時荒殘破敗的荊州與戰前的荊州是無法相比的。

歷史的塵埃——從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看諸葛亮點人性弱點

作者在這次戰役中,又一次對諸葛亮的個性弱點進行了揭示,只不過比較隱晦。這就是赤壁之戰中,派關羽去守華容道,最終放走曹操這件事,我們還是先看原文吧:49回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雲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雲長曰:“有何違礙?願即見諭。”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今日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雲長曰:“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今日撞見,豈肯放過!”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雲長曰:“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我亦與你軍令狀。雲長大喜。孔明曰:“雲長可於華容小路高山之處,堆積柴草,放起一把火煙,引曹操來。”雲長曰:“曹操望見煙,知有埋伏,如何肯來?”孔明笑曰:“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他見煙起,將謂虛張聲勢,必然投這條路來。將軍休得容情。”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對於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歷來多有議論,對於關羽因小義而失大義而大惑不解。陳邇冬先生曾有一說,以為關羽放曹操一條生路,實是諸葛亮的安排。原因是當時劉備立足未穩,殺了曹操之後,東吳會放膽向劉備進攻,後果將有不測。應該承認,此說頗有道理,但當我們瞭解了諸葛亮的個性弱點後,就會理解內中的真正原因不僅僅如此。我們不妨先做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就依上面所言,諸葛亮確有放走曹操的意思。可是我們會有諸多不解。第一,若諸葛亮真想放走曹操,完全可以不派任何人去把守華容道,既可以放走曹操,又可節省劉備本來就有限的兵力。何樂而不為呢?第二,赤壁大戰,用人之時,派一員大將、兩員副將並五百校刀手去送人情,實在是難以理解。完全可以派往別處去消滅曹軍,斬其大將,奪取軍用物資。有此不解,使得陳邇冬先生所說打了折扣。

既然如此,那麼就是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而是在派將上犯了錯誤?由此而引出我們的第二個假設,也就是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結果我們會有更多的不解。第一,既然諸葛亮深知關羽有可能放走曹操,為什麼還要派關羽去呢?如果派趙雲也好,張飛也好,都不會放走曹操。諸葛亮“平生謹慎”,不可能犯如此低階的錯誤。第二,退一萬步講,諸葛亮確實是要讓關羽去送人情,派則派了,諸葛亮又何必明說自己的顧慮,反激關羽,教關羽“休得容情”而殺曹操,並且還立了軍令狀呢?由此可見,無論是諸葛亮想放走曹操也好,不想放走曹操也好,兩個立論似乎都難以成立。那麼,諸葛亮究竟為什麼要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呢?

其實,兩個立論都不成立,也都成立,答案只有一個,諸葛亮對是否放走曹操顧慮重重,無法做出決斷,個性使然。若不放走曹操的顧慮正如以上陳邇冬先生所說,因為吳蜀的聯合本身就很脆弱,火燒赤壁之前周瑜就多有欲殺劉備、諸葛亮的行為,諸葛亮實有此擔心。但是,若要放走曹操也實非諸葛亮所願,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日縱敵,萬世之患,此時若放走曹操,實難再有機會,曹操佔據北方,國力強大,謀士戰將如雲,要想再滅曹操將要付出百倍的艱難和代價。

歷史的塵埃——從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看諸葛亮點人性弱點

諸葛亮本來早有殺操之心:第42回:卻說玄德至江夏,與孔明、劉琦共議良策。孔明曰:“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於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併。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但是,對於周瑜屢欲相害之意,諸葛亮則是到了東吳之後才清楚的。情況的變化使諸葛亮面臨兩難的選擇,對此諸葛亮無法與任何人商量,無論是劉備,還是張飛、趙雲,甚至是關羽,都不會同意放走曹操,而且以諸葛亮的自負性格,他也不會與別人商量。諸葛亮確實才智過人,他找到了一個無須與其商量,而又必須為他做出選擇的人,這個人就是關羽。

曹操身為“漢賊”,關羽早在許田打圍時就有殺操之心,但關羽又蒙曹操厚恩,雖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已奉報曹操。可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卻依然放走了關羽,由此可見,曹操與關羽的恩怨糾纏不清。諸葛亮深知此中曲折,更知關羽義氣深重,所以在派將時才會如上述原文那樣煞費苦心,先是對關羽不理不睬,後又明說己之顧慮,最後又要關羽立下軍令狀,將一個難題推給了關羽。曹操敗走華容道,遇上關羽,小說的作者對關羽的難下抉擇進行了細緻的描寫,我們還是看一看原文吧:50回又行不到數里,操在馬上揚鞭大笑。眾將問:“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操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從這段原文我們可以看到,關羽本無意放走曹操,所以有“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之語。當曹操提到“五關斬將之時”,關羽為之動心,但只是一念之差。當“曹操已與眾將過去”時,關羽“大喝一聲”。此時的關羽思想鬥爭是十分激烈的,一方面是殺“國賊”之心和已立的軍令狀,所以才會“大喝一聲”,可見其仍有不放曹操之心;另一方面,關羽身受曹操厚恩,又見“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此時關羽仍在猶豫,直到張遼到來,才最終放走了曹操。關羽此時已心神大亂,否則,即使曹操對其有恩,可以放走。但其他曹操的謀臣武將並非如此,甚至有的還敵視關羽,關羽決不應放走。放走曹操可以藉口信義為重,放走曹操的部下卻實在是無法交待,可見當時關羽思想鬥爭之激烈。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關羽回軍後,孔明問關羽“拿得甚將士來?”之問。至於諸葛亮所言“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的話,只不過是遮掩本意的藉口罷了。若關羽因一念之差而殺了或者抓住曹操,正如原文所描述的一樣,諸葛亮就會“忙離坐席,執杯相迎曰:‘且喜將軍立此蓋世之功,與普天下除大害。合宜遠接慶賀!’”了。

歷史的塵埃——從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看諸葛亮點人性弱點

從當時的天下大勢來看,放走曹操,大勢易明,殺了曹操,大勢將亂,各有優劣。放走曹操後,大勢發展如諸葛亮所預期的那樣,其復興漢室的計劃得以一步一步地進行,直至“天下三分”。但是,這樣的發展一則進展緩慢,二則難度很大,最終諸葛亮沒有能夠實現他復興漢室的理想。若當時殺了曹操,以劉備的實力,與孫權相抗衡確有相當的難度,而且曹操的殘餘勢力也不容忽視。但是,復興漢室的勢力應更為強大,從後文中伏完與穆順、耿紀與韋晃、馬騰與黃奎等多次謀殺曹操,以求復興漢室的行為就可以看出。而且,曹操自建安元年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至建安十三年南下荊州之前,東征西戰,雖在形式上統一了北方,但樹敵也多,許多地方勢力只是懾於威而服從,更多的漢室忠臣則是待機而動,以求恢復漢室。曹操若死,北方必亂,前景難測。從整體來看,當時的西涼馬騰、韓遂擁兵二十萬,誓扶漢室,西川劉璋亦是漢室宗親,可以為援,復興漢室的可能性很大,只不過劉備相對將處於較為危險的境地。放與不放曹操各有利弊,但從放走曹操之後的結果來看,還是不放為佳。諸葛亮因為自身的個性弱點,沒有能夠把握住殺掉曹操的機會,不得不緩慢地實施其復興漢室的計劃。建立政權於成都,南下平蠻,然後出師北伐。此時,歷史又給予諸葛亮一個難得的機會。但是,諸葛亮又沒有抓住,其個性弱點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