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車胄之死”二三事:論劉備之叛

作者:由 胖咪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2-10

車胄怎麼死的

自劉備叛後,東南多變。諸縣皆用名士以鎮撫之,其後吏民稍定。

本文旨在探究建安四年至五年(199-200)“劉備叛徐州”之事。

因之前寫過“徐州之亂”(194-196)的小專題,為避免混淆,故以車胄名之。特此說明。

注:興平年間(194-195)的“徐州之亂”是徐州豪強與陶謙舊部間的角力,劉備、呂布為主要參與者。

本文主要圍繞官渡之戰前夕(199-200)的“劉備叛亂”展開分析。

車胄其人記載甚少,出身仕宦皆不可知。從殘存史料中,僅知其是呂布敗歿後(199)、曹操任免的徐州刺史,屯下邳。

備至徐州,遂殺車胄,舉兵背太祖。——《魏書十四 程昱傳》

車胄名垂史書,得益於“劉備之亂”。而劉備據徐州叛亂,幕後涉及勢力頗為複雜,且矛盾之處甚多。

典型問題即是:劉備屬曹公,將兵遠征袁術,居然可以直接控制軍隊發動叛亂,攻屠州郡,遙控海東之地。

曹操的軍隊難道沒有職業素養嗎?劉備不過歸順一年有餘的降人,何況東漢末期是“私兵部曲”橫行的時代,軍隊斷不至跟隨外姓降將發動叛亂。

劉備的敗退路線更為有趣。其撤退路線,與被他截殺的袁術的“計劃路線”相同。皆是經徐州下邳、取道青州北入冀州。

這就又引出一個問題,即鎮守青徐的“泰山群盜”之曖昧態度。

分析相關材料,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斷:

劉備降曹時,麾下仍然掌握著一支規模可觀的私人武裝,而曹操使劉備擊袁術,實際是在變相消耗其部曲,以為“強幹弱枝”之術。

劉備兵敗,北上投袁譚,必取道臧霸轄區。降曹未久的泰山兵,首鼠兩端,故意放其北去,為自己預留後路。

本文共 6000 字,閱讀需 12 分鐘

謀主的隱憂

備以梟雄之姿,兼關、張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劉備降曹是建安三年(198),因劫奪呂布“購馬軍資”而遭高順討伐;之後稱藩魏武,合兵擊布。

布死(199),備被挾至許縣,開啟了為期一年的“寓公生涯”。在此期間面聖、又與董承等人相瓜葛。

同年,袁術在江淮驕橫奢靡,自陷大禍;遂北上投紹。

(術)荒侈滋甚,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魏書六 袁術傳》

此時曹操卻做出一個反常舉動,即遣劉備率部東征。

對此,曹營內部三大謀主,皆激烈反對。

代表人物是程昱、郭嘉、董昭。

董昭言:備剛悍勇武,志向遠大。又暗搓搓地補了一句:劉備其心可疑!

太祖令劉備拒袁術,昭曰:“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魏書十四 董昭傳》

程昱與郭嘉,則更加露骨:放備出走,叛亂必生。

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傅子》

“車胄之死”二三事:論劉備之叛

程昱力勸魏武誅備

後續發展確如三人所料:備殺車胄,舉州叛亂。

問題在於,劉備勇而志大、不能久屈、且反覆無常的性格特質,聞名當時,曹操亦知,卻“明知而故犯”。

諸將謂(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王沈《魏書》

太祖曰:“吾已許之(備)矣。”——《魏書十四 董昭傳》

魏武放劉備出走的真實原因,是劉備此時麾下尚有典兵,且為直屬私兵。故曹操欲藉機消耗其實力,以方便控制。

劉備、朱靈、路招

漢末盛行“二重君主觀”;即所謂“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劉備在建安三年(198)敗於高順,率部稱藩於魏武。史書僅說其兵敗、未提“部眾星散”,且曹公討下邳(199),備隨軍從徵,數有戰功。

甚至備將關羽,敢“恃功自傲”,厚著臉皮向曹操討要美婦鄒氏。可知劉備此時兵馬規模頗為可觀。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蜀記》

劉備構罪呂布前,麾下精卒“萬餘”,呂布聞而惡之。雖然兵敗高順,軍隊建制尚未崩潰,此時備麾下至少還有數千勁卒。

先主還小沛,複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蜀書二 先主傳》

在得曹操的輜重補給、收攏散卒後,其兵員規模至少在“萬餘”上下。

曹公厚遇之,以(備)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蜀書二 先主傳》

建安四年(199)備隨軍還許縣,受封左將軍,關張同受中郎將。以曹營“按兵授官”的傳統,劉關張三人所將部曲數量,應相當顯眼。

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蜀書二 先主傳》

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許,曹公拜飛為中郎將。——《蜀書六 張飛傳》

“左將軍”是截至建安四年(199)、有記載可考的、曹操為降將表奏的最高軍階。

諸如張遼、徐晃等人,“以兵屬”(即帶兵歸順),位階不過在中郎將和偏將軍間徘徊;李典宗族奴客一萬三千,也不過襲封中郎將。張繡率涼州銳士萬餘來歸,官止揚武將軍。

而“左將軍”為重號,遠超上述諸人。可見劉備部曲規模,足以使其在曹營謀得一席尊位。

注:除國舅董承以外戚之尊領“車騎將軍”,劉備此時單以官階而論,是曹營二號人物。

曹營制度,將領在外典兵者,家屬皆留居後方(開始是許縣、後來是鄴縣),以為人質。故曹操最初並不擔心劉備會出走不歸。

魏制,凡遣將帥,皆留其家以為質任。——胡三省《資治通鑑注》

注:《魏書一 武帝紀》所言“太祖破備,獲其妻子”是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

劉備降將,領兵出征、還能攜妻子同行?且建安二年(197)宛城之叛,魏武親口所言“失不便取其質,自今以後不復敗”等語。可知劉備出征,家屬必質居許縣。

看與劉備共同征討袁術的將領,也能佐證曹操使備東征,是“強幹弱枝”、“故意削弱降將部曲”的行為。

隨劉備往討者,尚有將軍朱靈、路招。

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蜀書二 先主傳》

朱靈情況與劉備類似。

靈本為袁紹部將,且對紹忠心耿耿,甚至棄家人不顧,捨命效死。朱靈典兵亦不少,事袁紹時,便可自將三營。

初,清河朱靈為袁紹將。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有功。——《魏書十七 徐晃傳-附傳》

魏武一貫厭惡朱靈,屢次“欲奪其兵”。最終派“最號毅重”的于禁輕騎往赴,奪靈兵權。

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魏書十七 于禁傳》

可見,朱靈之兵,全系私兵;只知聽命於靈,不知其他。

注:三國漢季,是“二重君主觀”或稱“二元君主制”的典型時代。即“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類似西歐封建制。

路招無傳,史料散佚。僅知其從劉備討袁術、從夏侯淵屯長安、從魏武徵荊州;舊仕無載。但以其與劉備、朱靈共同征伐的安排看,恐怕其並非魏武舊人,且麾下多有私兵。

劉備、朱靈、路招三人,在演義小說下,是朱靈、路招受命監軍。

操曰:“我有朱靈、路昭二人在彼,料玄德未必敢心變。況我既遣之,何可復悔?”——《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注:操料備不敢叛亂,是因備家屬質留許縣。上文已述。

其實按朱靈舊仕和私兵規模看,三人也難稱“相互統屬”。不過彼時劉備官階最高(左將軍),故備為軍帥,朱、路折衝左右,大致不會有錯。

注:朱靈在建安末年官至後將軍,而後將軍依然位在左將軍下。可知彼時(199)劉備位階遠超朱靈、路招;這也是曹魏“按私兵規模授官”的現實對映。

“車胄之死”二三事:論劉備之叛

備與朱靈、路招共討袁術

袁術不過“冢中枯骨”(孔融語),迅速敗歿。

劉備赴下邳,刺車胄以叛。卻不見朱靈、路招鎮壓叛亂的記載。

注:按《三國志》,袁術敗歿,朱、路二人竟直接還許縣,留備居下邳。後備殺胄以叛。

恐怕二人以降將心態(尤其是朱靈)頗為鼠首兩端,或其私兵規模遠不如備,無力鎮壓。朱靈構罪魏武,遭于禁奪兵,可能亦出於此。

劉備在徐州的軍事安排,很值得玩味。

陳群和夏侯博

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王沈《魏書》有云:自劉備叛亂,東南地區就亂套了。

自劉備叛後,東南多變。——王沈《魏書》

注:王《書》本是穢史,選用需尤其小心。但不涉及敏感事件(主要是“曹魏皇室更迭”和“後宮誅戮”)的記載,也頗可作為補充。關於劉備煽動徐州叛亂的惡劣影響,應該說王沈“所言非虛”。

劉備在徐州的軍事安排,是留關羽守下邳(徐州刺史治),而自領大兵赴豫州小沛。

(備)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蜀書二 先主傳》

小沛在豫州沛縣,與曹操老家沛國譙縣相距不遠。在三國漢季,“譙沛”經常並稱。

劉備在豫州的“統戰工作”極為成功。從陳群和夏侯博的記載,即可窺見一斑。

夏侯博

(魏武)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魏書一 武帝紀》

以劉備治所(豫州沛國)的地理位置看,夏侯博一定是譙沛夏侯宗族,這種出身居然也能被劉備策反,替備征伐,直至兵敗被擒。

注:譙沛夏侯氏是西漢開國元勳“滕公”夏侯嬰的後裔,滕公即沛人。可知夏侯氏大宗世居此地。

陳群

陳群是曹操任命的酇令,以安撫當地被劉備煽動的豪族百姓。

酇縣

在譙郡,可見劉備的魔爪已經伸到曹操老家。直至陳群前往鎮撫,才“吏民稍定”。

劉備叛後,東南多變。太祖以陳群為酇令,(何)夔為城父令,諸縣皆用名士以鎮撫之,其後吏民稍定。——王沈《魏書》

陳群的另一身份,是潁川門閥;且曾被劉備闢為別駕從事(州刺史麾下高階佐吏)。

劉備臨豫州,闢群為別駕。——《魏書二十二 陳群傳》

這大概也是曹操對陳群的一次“政治背調”,以此觀察其與叛將劉備是否藕斷絲連,朝秦暮楚。

陳群的“鎮撫成果”還是很令人滿意的。靠著努力工作,與劉備盡力撇清關係,重獲魏武信任。

群后與曹丕相友,在魏文朝發跡,此為後話。

注:高柔、司馬懿亦曾被魏武授予“險職”,欲藉故誅之。皆靠努力表現得免,與陳群相似。文多不載。

總之,從夏侯博和陳群在“劉備叛亂”事件的表現中,無疑能看到劉備在豫州小沛,深得人心。

因備長期駐紮於此(194-198),特務工作幾乎無孔不入,乃至可以煽動譙沛(曹操老家)叛亂。

這也側面解釋了為何官渡之戰時(200)袁紹使備略汝南,煽動群逆(黃巾劉闢、龔都),曹營謀士聞風色變。

先主善得人死力,此言不虛。

袁紹與昌霸

所謂“政治”,就是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

除了在小沛前線搞“敵後武工隊”,劉備還勾結外援,以為己用。

其一是袁紹。其二是昌霸。

注:劉備據下邳以叛,恐怕亦聯絡過好友陳登。

不過彼時(199-200)陳登鎮廣陵,在徐州南側,忙於與孫策惡戰,故無暇北顧。

且登有隱疾,健康狀況相當糟糕,翌年(201)即身死。按《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陳登至少在198年已被寄生蟲病困擾,幾乎喪命。

先說袁紹。

袁紹

劉備與袁紹相交,至少可以上溯至興平元年(194)。是年陶謙病卒,備遣陳登赴鄴,求徐州刺史的“官方認可”。紹為制衡袁術,力保劉備牧徐州。備亦投桃報李,舉紹子袁譚為茂才。

陳登等遣使詣袁紹。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獻帝春秋》

劉備叛亂,紹喜,遣騎助戰。與備合兵,逆擊曹軍先遣隊王忠、劉岱。

“車胄之死”二三事:論劉備之叛

備叛徐州,北連袁紹

袁劉聯軍大破曹軍,劉備竟手舞足蹈,口出狂言:

“你們這些雜魚,來一百個我殺一百個。要是曹操自來,勝負未可知也。”

備謂岱等曰:“使汝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獻帝春秋》

注:劉岱字公山。竟與故兗州刺史劉岱(卒於192年)同名同姓且同字,難以置信。岱無傳,恐怕記載頗為悖謬。

操聞兵敗,自將兵往討,在小沛大破備軍。備惶恐,亡走袁譚。譚為先主故茂才,故將步騎迎備。

注:郡吏、孝廉、茂才侍奉“舉主”以父禮,是兩漢傳統。

這也側面解釋了為何關羽不戰而降。

羽鎮守下邳,與備(屯小沛)相去甚遠。備已遁走,羽坐困孤城,復何能為?

實際從關羽再度獲封的“偏將軍”位階看,恐怕關羽並未抵抗,而是束手就擒,故麾下部曲尚多,以此得到晉升(中郎將→偏將軍)。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蜀書六 關羽傳》

再說昌霸。

昌霸

昌霸即昌豨,泰山賊帥之一,隸臧霸麾下。

實際就泰山兵的鬆散程度看,各酋帥恐怕也無明確的上下級關係,只不過共尊臧霸為盟主而已。

昌霸三叛魏武,建安元年(200)響應劉備號召是第一次。

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魏書一 武帝紀》

“泰山兵”雖冠名泰山,實際活動範圍卻不在兗州泰山郡,而在徐州琅琊、東莞、東海一帶。泰山酋帥扼守徐州北大門,同時接壤青州南側、兗州東側。

昌霸本是隨臧霸歸順魏武的降將之一,且被委以東海郡守之任。居然不足一年便隨劉備叛亂。這就引出下一個問題,即“泰山賊的曖昧態度”。

泰山賊的“曖昧舉動”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劉備兵敗,欲北上投袁譚,必經青、徐交界。而此處實際是“泰山軍”鎮守的轄區,且泰山軍在名義上是依附曹操的。

太祖以霸為琅邪相,敦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魏書十八 臧霸傳》

“車胄之死”二三事:論劉備之叛

“劉備叛亂”時泰山諸將分佈地區

注:沛縣如取道正北入平原郡,依次會經過兗州任城國,東平國,濟北國;皆曹操轄區。路絕,只得借道徐州入青州。

按理,劉備絕無可能順利穿越泰山軍地盤,但實際操作中,劉備卻順利北上,與袁譚會師,還共赴平原,即劉備昔日治所(公孫瓚所授)。

乍看之下,頗為荒謬;實際以劉備和泰山軍的交情,以及臧霸本人的豪傑癖性來看,也頗合情理。

劉備鎮徐州、前後五載(雖然多數時間身處豫州小沛),與依附故刺史陶謙的泰山軍帥多有往來。從昌霸響應劉備號召來看,備在泰山軍中亦頗有聲望。

臧霸與劉備亦有交情。

兗州之亂(194-195),曹營叛將徐翕毛暉從叛,之後亡命投霸。曹操令臧霸送二人首級,“傳話人”即是劉備。

翕、暉亡命投霸。太祖語劉備,令語霸送二人首。——《魏書十八 臧霸傳》

臧霸本人是泰山華縣豪族、好遊俠,即今所謂“流氓”。霸拒絕斬送二人,且正色告知:

“我臧霸能混到今天,就是因為不幹這些有損江湖道義的事情!”

霸謂備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 ——《魏書十八 臧霸傳》

豪邁驕縱,可見一斑。

曹操既然使劉備與臧霸傳話,可見備與霸二人相交已久。

臧霸既然拒絕斬送叛將徐翕、毛暉;可知其亦不會為難叛將劉備。

這也是臧霸早期心態的一種現實對映,即“靠義氣”生存。這是遊俠、無賴子“價值取向”的典型特徵。

注:官僚士大夫講究“忠孝”,遊俠無賴講究“道義”。這是出身和成長環境導致的必然。見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換句話說,彼時官渡之戰(200)即將開始,袁曹二人勝負未知。劉備北上投紹,臧霸順勢賣個人情:

萬一“袁勝曹敗”,將來靠著劉備的面子,還可以改換門庭;若此時斬送劉備,袁紹那邊兒的後路可就徹底斷了。

注:官渡之戰時臧霸領兵入青州戰於袁譚,從行為上看,大致是親曹的。但後續事件又反映其“觀望搖擺”的曖昧態度。

從臧霸在海東割據自雄,始終不肯遣送質子,直至建安十年(205)曹操擊滅袁氏兄弟,中原大定之後,才有“霸等會賀”,始遣家屬赴鄴。

也可看出臧霸“兩頭討好、冷眼觀望”的現實秉性。

太祖破袁譚於南皮,霸等會賀。霸因求遣子弟及諸將父兄家屬詣鄴。——《魏書十八 臧霸傳》

劉備能取道泰山轄區,亡走袁譚,硍節正如上所述。

小結

車胄死後,東南多叛。而“劉備叛亂”始末,恰恰反映了史官不能秉筆直書、卻又真實存在的問題。

即降將麾下典兵,而魏武不能驅使。

故即使三大謀主反對,魏武依然需要借“征伐袁術”的契機,削弱劉備、朱靈這些不受信任的外姓降將的私兵部曲。

而陳群、夏侯博等先主故將,反映了劉備對譙沛地區的統戰工作成果駭人,導致“東南多叛”,聞風色變。

袁紹、昌霸是劉備的外援助力;臧霸為首的泰山酋帥,則是私縱劉備逃北的罪魁禍首。

從後續發展看,臧霸之“義氣”,成色幾何,頗可質疑;大約是首鼠兩端,前後觀望,割據海濱之地,搖擺曹袁之間。故擅縱劉備,以謀後路。

車胄之死,幕後諸多勢力勾心鬥角,史官多有掣肘,不能盡意直言。本文權作引玉拋磚,希望對讀者朋友有所裨益。

我是胖咪,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