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作者:由 新銳散文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1-13

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怎麼斷句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很早了,曾在哪個電視廣告上看過一眼皇城相府,一大片的青瓦飛簷,便由此展開想象,那地方定是在青山綠水之間,一片曠野之上,巍然屹立著一座城池,雄偉壯觀。

於是,心早嚮往之。

近日,終於成行。自駕從河南登封出發,先上鄭少洛高速,再轉二廣高速,過幾十個長短不一的隧道,算是翻越了無數個奇山秀峰,再轉晉陽高速,約二百公里的路程,路邊高大的提示牌提醒,皇城相府到了。

從高速路下來,已是傍晚時分,提示牌上明明寫著前行一公里,便是景區。可眼前卻是一個深深的山窩,順著路標驅車約幾分鐘,仍沒見什麼皇城相府,倒是路邊有許多農民打扮的男男女女,紛紛站在路邊,舉著手中寫有“住宿”的字牌,招徠客人。

我心懷戒備,沒有理睬他們,試探著又往裡走了幾分鐘,便看到了左前方不遠處有一段高高的夯土城牆,半壁殘垣的樣子,拐角處還聳立著一個四角亭子,心中暗存疑惑,這就是傳說中的皇城相府?這麼小的一個山溝溝,如此憋屈的地方,又如何容一個相府?更別說皇城了。

正要繼續往前看個端底,妻子提醒說,景區門口住宿貴,還是就此找個地方吧。於是,就隨一個老漢的招手停下車來,問他多少錢一晚,他說,每人四十,農家院。看我有些猶豫,他又補上一句說,很乾淨,你們先去看看吧,價格還可以再說。看他相貌不象奸詐之人,又很熱情。便隨他一塊兒來到了公路邊河對岸的一片全是二層小樓的小區裡邊。老漢叫趙秋水,據他介紹,這個小區取名為郭峪金圪坨農家樂,是由縣裡扶貧建的,讓每個農戶透過接待遊客,提供服務以發家致富。

進得樓內,寬大明亮,屋中擺設,全是家常使用,再看看客房,床鋪乾淨整潔,真有歸家之感。於是連老漢的“價格還可以再說”也忘了,立即便決定住了下來。

晚飯就吃在農家,一人一碗餄餎面,挺爽。炎炎夏日,這屋裡卻涼快非常,且沒有蚊子。一夜安然無話。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沒來之前,早聽說過關於皇城相府的故事。

說大清康熙的老師、一代名相陳廷敬長年做官在外,其母甚是思念,寫信要見兒子,並想看看他工作的場所。陳收信後,念京城千里迢迢,母親年邁,不能前往,於是一片孝心,決定在老家仿照自己辦公的地方紫京城的樣子建房,以此滿足母親願望。可建成後,被政敵舉報作為臣子,偷建皇宮,有謀反之心。康熙因此前往查訪,原來陳所建的相府,看似皇宮,可從建制、式樣以及規模都有質的區別,於是轉疑為喜,且對陳的孝心大加讚賞,令全天下學習之。

這也是歷來人們對皇城相府名字由來的解讀。

可當我站在皇城相府的御書樓前,看到康熙為此所題的匾額與對聯時,頓覺原來聽到的故事,只不過是哪位苦心的讀書人藉此教化民眾多行孝心,穿鑿附會而已。

大概山西人是有房子情結的。似乎房子是山西人一生的追求,或者是他們成功與否、財富多少的象徵。如今到山西來旅遊,大概都是來看房子的。不來皇城相府,就去喬家大院,或去王家大院,近來唐家大院又被開發,據說比喬家大院大了六倍。到各地旅遊,也常見山西商人建的會館。山西人為什麼這麼愛建房子呢?仔細思忖,大概是由於山西地貌的多山結構,使山西人性格多了山性少了水性,而山性是穩定的、封閉的、故土難離的,這樣的性格物化於外,房子便成了首選載體。

一個個地主都要建出如此大的莊園,作為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作為帝師,有時更在一人之上的陳廷敬,建這麼一個比那些地主大院小得多的地方,我想是如何也驚動不了康熙大帝的。況且,僅有三萬多平方的相府,其中約有一半還是陳家的祖業,陳廷敬不過是擴建而已。

遊皇城相府的內城時,在陳家祠堂北側的牆壁上鑲著一塊石銘,這塊石銘更突出了山西人的“房子情結”。銘文是由內城的主要建造者、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寫的。全文如下:

鬥築拮据,二十餘年,創之不易,守須萬全。陰雨叵測,侮予耽耽,牅戶綢繆,日夕謹焉。徙薪曲突,明燭幾先,勿謂一星,勢成燎原。疏渠補漏,夏秋更專,勿謂一隙,蟻穴滔天。曝曬蔬果,登屋相沿,最損瓦舍,切戒勿然。僻茲一隅,水繞山環,鷦鷯一枝,茅屋數椽,風雨可待,俯仰託全。修齊敦睦,追溯本源,和氣致祥,家室綿延。世守而勿替,惟多子孫之賢。

餘家自明宣德四年,移住中道莊,蓋二百一十五年。賴上世先人多賢而顯達,故能綿長至此。餘作鬥築,凡百有三十一字,雖簡樸不文,實保家至理。啟佑我後人,深思遠慮,觸目驚心,庶幾與中道之河山並永雲。

銘文中不僅說了建房之不易,而且還說了如何保這些房子與“河山並永”的措施,更說了這些房子能使陳家後人“修齊敦睦,追溯本源,和氣致祥,家室綿延”的重大作用。

另外,從康熙的題匾即可看出,陳廷敬孝母建房的故事明顯屬於好心人的編排。且看康熙題的什麼,一個匾額為“午亭山村”。一副對聯為“春歸喬木濃陰茂,秋到黃花晚節香。”這些文字應該說與孝沒有丁點兒的關係。匾額事實上就是給陳廷敬相府起了個名字,其中“午亭”是陳晚年的別號,顧名思義,就是說這乃陳廷敬的老家。對聯表面上看似寫此處四季的風物之美,其實是康熙帝對老師的褒揚之辭。另從內容看,可推測當時康熙題辭的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陳廷敬建成相府後,懇請皇上給題的;一種則是康熙前去參訪時,隨性題寫的。

不管是因何而題,畢竟是皇帝的御賜,這對陳家來說,更是無上的榮耀,自然不會藏著掖著,而是象如今看到的,在相府大門前,專建了一個高大的如天安門的門樓,讓皇帝對他的褒揚不僅名揚天下,而且萬古千秋。同時,也借帝王所賜,確保如陳昌言在《鬥築居銘》所說的“與山河並固”。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內城為陳廷敬的祖業,外城才是陳後來擴而建之的所謂“相府”。

站在相府正門的城門樓上,向府內看去,內外城區別分明。從佈局上,內城的院落多為坐東面西,而外城則一律坐北面南。從建築風格上,內城有房、有洞、有樓、有閣,形式多樣,但樸實無華而實用,而外城則一律的飛簷高屋,全是高大上的極盡奢華。在我看來,皇城相府雖因外城而得名且顯揚於世,但卻大不比內城之妙好。

內城不僅在佈局上,依山傍勢,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且在功能上,更是中國傳統農耕時代,一個集實用與美觀為一體的農莊代表。最重要的是,內城的修築發展史,更讓我看到了這個農莊誕生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必然性。

首先,從內城我看到了陳家耕讀傳家的傳統。

耕和讀是中國封建時代人們的主要生存方式,耕可以取得物質上的富裕,讀可以取得精神的富足。但耕和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是不同的,耕往往是讀的物質基礎,而在知識相對壟斷的封建時代裡,讀則往往是許多以耕為生的人終生所不能的,所以,由耕到讀總需要幾代甚到十幾代人的努力和奮鬥。陳家從陳廷敬的先祖陳林於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遷居陽城境內的中道莊安家,到陳廷敬的父輩,歷經二百餘年才逐步實現了由耕到讀的飛越。但這也正說明了陳家十幾代人對耕讀傳家的不懈追求,才最終贏得了家族的興旺繁盛。

走進內城的“止院書堂”裡,環境清幽,書香襲人。日知書屋中有一組蠟像,老先生正襟危坐,一個八九歲樣子的男童正在揹著老師站立在桌案邊上,大聲地揹著什麼,其他四五個小孩兒則坐在課桌著搖頭晃腦地讀書。這情景一下子讓我有穿越之感,彷彿眼前站著的那個男童正是陳廷敬,他超常的聰穎,總比別人早先會背那些拗口的古文。

其次,從內城我還看到了陳家濟世報國的胸襟。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皇城相府的內城主要建築都是由陳廷敬的父輩建的,其原因,一方面是陳家到陳廷敬父輩,在經濟上已是當地鉅富,有能力大興土木;另一方面是此時正處明末天下大亂之即,各地起義紛紛,作為當地鉅富之家,定是起義軍侵擾物件。為此,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這個有著建築天才的人物,開始了內城的宏偉的設計和建設。

而在內城的設計建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河山樓了。河山樓裡功能齊全,不僅內可住人儲物,而且地下室內有水井,井內有洞可通城外,樓內人可以長久生存而不見有外援。據河山樓下的《河山樓記》載,此樓建於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即不期而至,陳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餘人入樓避難。流寇久攻不下,揚言要日夜封鎖並採取火攻,樓內村民將井水從樓頂潑下,以顯示準備充分,不懼圍困,流寇知難而退,撤兵離去。此後十個月裡,流寇又先後三次進犯,依靠河山樓的避佑而逃過兵災的村民多達數千人之多。

不說河山樓在建築設計上的精妙,從河山樓的建造和實際起到的作用,讓我們看到了陳家建築此樓,不僅僅是為了保衛自家的人財安全,而且還心懷鄉里。從這樣的情懷和家風中,我們就不難理解一個小山溝裡,為什麼會走出這樣一個旺族,為什麼會培養出象陳廷敬這樣的一代名相了。

再次,從內城我更看到了陳家由富到貴的家族變遷。

關於富與貴,我們常說,成就一個百萬富翁只需要幾年的時間,但培養一位貴族則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需要家族深厚文化底蘊的薰陶和澆灌。從陳家遷到中道莊這個小山村到陳廷敬成為一代名相的路子,正是一個家族由富到貴的變遷過程。

從富的方面講,陳昌言雖然說,建鬥築居是以前多少代的福佑,但事實上陳家達到真正的富甲一方,主要是在陳廷敬上兩代人的努力下一躍而富的,其中不乏一夜暴富的特點。但從貴的方面講,陳家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漸漸積累過程。從陳廷敬家族史中,可總結出三條由富而貴的路徑。

一是積富而貴。雖然富和貴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貴大概還是離不開富的,離開了富,往往是難成為貴,只不過富顯得直接,而貴往往需從一個人出生的家族去考察,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說一個人貴時,總不單說貴,而說是“貴族”的緣故。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一生很窮,卻身上充滿了貴族氣時,我們完全可以推斷,他所在的家族曾有著富甲一方的過去。同樣,陳家如果沒有幾代人經商積富的過程,我們也很難想象會走出象陳廷敬這樣能主編《康熙字典》的文化巨人。

二是讀書求仕。據陳家族史載,陳家先祖陳靠雖只是以牧羊耕田為業,但卻一直把讀書求仕作為自己的家族理想,在這個家族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到陳家第四代,就出了第一個進士陳天佑,這個進士及第對陳家後世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從此這個家就有了由富而貴的基礎,如果說貴的內涵是仁慈,是學識,是教養,是文明,那麼,陳家從此就在富而仁(陳家富裕後常賙濟鄉里)的基礎上,開始一點點地增加了學識、教養以及文明。

三是政治聯姻,在陳家族史中,陳廷敬的曾祖陳三樂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而陳三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國光之孫,王國光何許人也?明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助手,也是當時山西在外官做得最大的。這一方面說明當時陳家在當地已成望族,另一方面這樣的聯姻,無疑給陳家帶來了更大的貴族資本。

至此,我初下高速時為眼前景象所生的疑惑也頓消殆盡,在這樣的小山溝裡,能出現陳廷敬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特別要說的就是內城中的中華字典博物館。

中華字典博物館是近年來才建的,在皇城相府中陳家最早的老宅院--世德院裡,看介紹,它是我國首座專題性字典博物館,館內共收藏了各種版本古代字書和近代字、辭典3391種,共計21532冊。

走進博物館,一部部各式各樣的字典展現在眼前,在前幾個展廳中,展出的是中國古代的字典,從翻開的頁面上,雖看到的是一個個方塊字,但卻大都不認得,更別說斷句了。到當代字典的展廳中,字是認得了,可各種新奇的字典詞典更讓人眼花瞭亂,體育的,音樂的,什麼題材的都有,真有點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豐富。

之所以把中華字典博物館這樣國字號的博物館建在這裡,其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收集漢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的總編纂是陳廷敬。

陳廷敬作為康熙朝的一代名相,一生作為頗多,但令我最佩服的就是《康熙字典》的編纂。

按照皇命,陳廷敬本來是與當時的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共同負責主持編纂《康熙字典》。可誰料當時的張玉書突患重病,其重任最終只好落在了陳廷敬一人身上。可陳不愧為一代名相和文化巨匠,帶領一班人,透過六年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官修字典。其中收集字數達47035個,為中國當時的字書之最。《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鉅著,從中可以查詢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書所失收的字,成為一部經典傳世之作。

與內城相比,外城不僅在方位上由內城的依山就勢改為了中規中矩的坐北面南勢,而且建築風格上也由內城以居住防禦實用為主的形式多樣,變成了高大華麗,佈局嚴謹,且具有廟堂之象的官宦大宅。這也反映了陳家在內外城建築上的心態,內城為陳家處於創業期,再加上時局動盪,所以重於實用,而外城則為陳家的鼎盛期,又是天下太平之時,所以重於奢華,以示富貴。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當然,皇城相府除了內城,好看的地方還有很多。

比如外城的小姐院就別具一格。首先是建築式樣上,房頂一律採用捲棚頂,一來表示這個院落是女兒國,盡顯陰柔之美,二來也與主建築區別開來,使這裡多了幾分特別。其次在建築佈局上,也頗具匠心。小姐院通西花園,西花園又連到了城牆上,這樣的佈局大大擴充套件了陳家女孩們的生活空間,一方面獨立成院,保證了封建時代大家閨秀封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則又透過連通城牆,使這些不能出得大門的貴族小姐們有了登高望遠、觀察外部世界的通道。

再比如其中的磚雕藝術也值得細細品味,內外城中,磚雕無數,不僅技藝精湛,而且文化內涵豐富。一過御書樓,城門左側就有兩塊磚雕,一塊上刻的琴棋書畫,一塊上刻的梅蘭竹菊,看上去樸素大方、賞心悅目,品起來更讓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還有士大夫第的照壁正中“麒麟吐玉”和四周奇花異草、四世八寶圖案雕刻,整個磚雕畫面清晰,內容豐富,含義深刻。

另外,這裡各個門庭上的對聯也很值得品讀鑑賞。一則撰寫者大都為明清時期的名人賢達。比如明代唐伯虎、董其昌,清代劉墉、曾國藩、左宗棠等;二則對聯內容一方面多與所在位置相得宜彰,如在陳家祠堂,是乾隆寫的“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不僅是對陳家人才輩出的客觀評價,而且出自帝王之手,其評價就更不一般了。另一方面品讀起來增知提慧,如“斗酒縱觀廿四史,爐香靜對十三經”。讀之讓人知古人讀書之博,“一自圖書尋有序,頓令風月浩無邊”。讀之又讓人得古人讀書之妙;三則對聯書寫者也多為書法大家,書法藝術極高。如吳大徵的篆書,啟功的楷書,劉墉的行書,樣樣都是書法中的上品。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皇城相府的遊覽票價是一百二十元,其中包括除皇城相府內外城之外的好幾個景點,我都沒有再去,只是隨心又到城外的自然村落裡,沿著還儲存著幾百年前風貌的石頭路,在許多水泥建築中,找尋那些散落在皇城相府周圍的古老民居。

來時看到的那段殘斷的城牆,應是皇城相府所在村莊陳留村的老城牆,從外面看,牆面還算完整,從裡面看,已破得不目忍睹,有些地方再不修整,很快就有塌掉的危險。在這城牆內側,有著密密麻麻、很不規整的住宅,大多已是現代的水泥平房,但中間會不時出現一個高高的大門,上面磚雕匾額還清晰可見;或者一截兒土坯房牆,從中還能感受到這家先人們辛苦興家的精神;丁字街口那拐角處高高門樓上,飛簷如鑲在牆頭的一隻鳳翼,展翅欲飛;街兩邊還有幾處留存的古老門面,雖然裡邊已開著超市或個人診所,但那舊式的房簷,舊式的木柱,舊式的叫賣視窗,仍讓人不由想象當年此處人來人往的繁華模樣。

順著指示牌,去了湯王廟,好威武的一處建築列於高臺之上,拾階進去,清幽的四合院,讓人頓生敬畏,一位老道慈眉善目地過來,很熱情地給我們說了這廟的悠久歷史和所供神明,我站在大殿月臺上,隨口應付著,眼睛在環視中,卻愛上了迎門樓上的古戲臺,想象當年的名流鄉紳,在廟會的日子裡,坐在這月臺邊上,看著戲臺上的生旦淨末醜,想著自己的人生沉浮,該會生出許多感慨。可如今,卻寂寞如此,看來真是人生如戲啊。

該走了,站在一處民居的殘垣邊上,又遙望了一眼皇城相府,想想這些建築的存滅與人生的變幻,存著何因?滅者又何故?難道僅僅是建築材料的差別?

但是,不管是一時賢達英雄,還是普通百姓,如今都被“雨打風吹去”。真所謂“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可也許,這恰是陳家,包括山西人有房子情結的緣故吧,由於他們心中知道,作為過客存在的人,房子的永固,將來總會有一天作為主人,使他們依而存之,讓人念起。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一天暢遊,走在這古老建築群中,夾著遊人如織的熱鬧,一會兒現實,一會兒穿越,如夢非實,感覺此行不虛。

只是在老趙家住,聽他說他家婆姨善做山西刀削麵,卻因吃餄烙面而未能嘗得,甚憾。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作者簡介

從登封出發,皇城相府一日遊,一會現實一會穿越,感覺此行不虛

簡介: 趙呆子:原名張國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長期致力嵩山文化研究,主編《嵩山古詩詞》,華夏文明探源工程《大嵩山》撰稿人之一,公開發表有關嵩山文化論文數十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數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