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隨筆札記】裸讀,真好!

作者:由 雲兒讀書吧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1-20

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什麼意思

【隨筆札記】裸讀,真好!

網圖侵刪

這世上的文章有兩類:一類是初讀覺得美,越讀越覺味如嚼蠟;還有一類是初讀不咋樣,但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愛不釋手。

吳伯簫的散文《燈籠》就是屬於第二類的。我拿到文字後讀了一遍,覺得有點蕪雜繁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一路讀下去,越讀越愛,越讀越不忍釋卷。它實實在在驚豔到我了。

【隨筆札記】裸讀,真好!

網圖侵刪

吳伯簫的這篇散文已經入選到部編版教材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之中。如何讓學生也能get到這篇文章的美?我思考了一番,決定用“裸讀”的方式,即:不佈置課前預習,不借助其他任何資料,透過硬讀文字,讀出形象,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當我在課堂上提出“裸讀”這個概念時,學生有點詫異。他們習慣了課前預習,習慣了利用教材全解類的書籍來保駕護航。課前預習雖然加深了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但有一個明顯的弊端,那就是用別人的閱讀感受替代了自己的閱讀感受,用別人的閱讀思考替代了自己的閱讀思考,不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更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裸讀”開始了。一二自然段,我側重教方法,扶著他們走。從第三段開始,我試著放手。在靜靜的文字閱讀中,我發現學生真的從字裡行間讀出了很多的東西。

從“提著燈籠接祖父”的描寫中,學生們讀出了祖父的形象、祖孫的情感以及家人和長工之間的關係,還讀出了世道的艱難。

從“母親接燈遞夜宵”的情節中,學生讀出了母子情深,讀出了作者內心對母親的眷戀和思念,讀出了面對母親老去的哀傷與惆悵。

從“村頭掛紅燈”的情節中,學生們讀出了村民的善良仁義,讀出了鄉風的淳樸厚道。

從“元宵夜賞燈跑燈猜謎”的情節中,同學們讀出了作者對於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愛,讀出了作者青少年時期的蓬勃的生命力和飛揚的激情。

從“族姐出嫁”的描寫中,學生們讀出了達官貴族、書香門第當年的無限繁華,也讀出了他們沒落後的萬般淒涼,讀出了歲月的滄桑,時局的動盪。

從“沙燈描紅”的細節上,學生們讀出了作者對於傳統文化的偏愛,讀出了讀書人的那份雅緻和閒情。

從“宮燈遐想”段落,學生們讀出了漢獻帝在逃難時內心的驚惶不定,讀出了亂世中朝不夕保的悲愴,讀出了作者對於20世紀30年代中國時局的清晰感受。

從“將軍夜下挑燈”的段落,學生們讀出了霍去病、李廣、裴度等愛國將領堅決抵抗外辱的決心、勇氣和愛國情懷,讀出了作者想要殺敵立功、報效國家的滿腔豪情。

文章的最後一段,學生們讀出了作者堅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期盼,讀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理,讀出了無數星火的聚合必將帶來的光明、希望和溫暖,讀出了作者以及無數中華兒女對於太平盛世的翹首以待。

帶領學生們徜徉在一字一詞,一句一段之中,一點點的讀,一點點的悟。學生們的思考和表達讓我很是欣慰。有時候遇上表達不準或表達不清的情況,我會稍加提點,但絕不越俎代庖。我知道我要留給學生更多觸控並感受文字的時間和空間。

在這樣的裸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受了文字之美以及文字背後的美,引導學生感受到中國文人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理解家國同構思想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引導他們課外閱讀《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之中國文化長壽基因》,引導學生學習本文一線串珠、由小及大、由點到面的寫作手法……

下課的鈴聲,驚破了我們沉在文字中的夢。有點戀戀不捨,有點意猶未盡!

裸讀,真好!

【隨筆札記】裸讀,真好!

網圖侵刪

【附原文】

雖不像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彷彿是天性,放在暗屋子裡就哭的寶兒,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裡少有例外的事。儘管大人們怕火火燭燭的危險要說“玩火黑夜溺炕”那種跡近恐嚇的話,但偷偷還要在神龕裡點起燭來。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盪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鬍鬚,同宏亮大方的談吐;坡野裡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跪堂譜,《司馬懿探山》。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

記得,做著公正鄉紳的祖父,晚年來每每被邀去五里遙的城裡說事,一去一整天。回家總是很晚的。湊巧若是沒有月亮的夜,長工李五和我便須應差去接。伴著我們的除了李老五的敘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燈籠。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畫素絲樣純潔,什麼爭訟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裡亮麼?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

“路上黑,打了燈籠去吧。”

自從遠離鄉井,為了生活在外面孤單地掙扎之後,像這樣慈母口中吩咐的話也很久聽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時候在村裡上燈學,要挑了燈籠走去挑了燈籠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悵惘。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後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裡。雖然人已經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親的頭髮也全白了。

鄉俗還願,唱戲,掛神袍而外,常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彷彿燈柱上還照例有些松柏枝葉做點綴。掛紅燈,自然同盛伏舍茶,臘八施粥一樣,有著行好的意思;松柏枝葉的點綴,用意卻不甚瞭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發現星天下紅燈高照,總會以去村不遠而默默高興起來的吧。

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觀賞。金吾不禁的那元宵節張燈結綵,卻曾於太平豐年在幾處山城小縣裡湊過熱鬧:跟了一條龍燈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覺疲乏是什麼,還要去看慶豐酒店的跑馬燈,猜源亨油坊出的燈謎。家來睡,不是還將一掛小燈懸在床頭麼?夢都隨了蠟火開花。

想起來,族姊遠嫁,大送大迎,曾聽過徹夜的鼓吹,看滿街的燈火;轎前轎後雖不像《宋史·儀衛志》載,準有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但輝煌景象已夠華貴了。那時姊家彷彿還是什麼京官,於今是破落戶了。進士第的官銜燈該還有吧,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

用硃紅在紗燈上描宋體字,從前很引起過自己的喜悅;現在想,當時該並不是傳統思想,或羨慕什麼富貴榮華,而是根本就愛那種玩意,如同黑漆大門上過年貼丹紅春聯一樣。自然,若是紗紅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

宮燈,還沒見過;總該有翠羽流蘇的妝飾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宮南內有人在趁了燈光調綠嘴鸚鵡,也有人在鞦韆索下緩步尋一脈幽悄,意味應是深長的。雖然,“……好一似揚子江,駕小舟,風狂浪大,浪大風狂”的漢獻帝也許有燈籠作伴,但那時人的處境可憫,蠟淚就怕數不著長了。

最壯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唉,壯,於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

【隨筆札記】裸讀,真好!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