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古琴名家楊致儉彈琴說藝,觀眾讚歎:完美藝術享受,掌握知識故事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3-28

古琴幾根弦都叫什麼

古琴名家楊致儉彈琴說藝,觀眾讚歎:完美藝術享受,掌握知識故事

在一個比小劇場還小的地方,邊聽古琴的知識和故事,邊欣賞藝術家彈奏名曲,那是什麼感覺?

來自上海的古琴名家楊致儉,近日在京舉行了一場《冬至·古琴雅集》小型藝術活動,現場數十位嘉賓都是熱愛音樂和古琴的人士,有的嘉賓還帶著孩子前來欣賞。楊致儉用自己精心複製的4把古琴,一琴一曲,全神貫注地彈奏了《神人暢》《梅花三弄》《醉漁唱晚》《平沙落雁》,最後加演了《陽關三疊》。現場嘉賓屏息傾聽,神思專注,感受名曲的不同藝術特點和文人表達境界。

作為古琴研究者、製作者、演奏者,又是故宮博物院特約研究員,楊致儉把古琴的歷史、傳說、人文典故、古曲、古風、製作技法等內容凝練一起,又憑著他驚人的表達能力,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他既會彈琴,又會講故事。

這次,對楊致儉來說,有的嘉賓熟悉、有的第一次見面。不管新朋故交,他的開場白一下子就拉近距離、吊起胃口:感謝大家冒著嚴寒來這裡,我們共同欣賞古琴,是一種緣分。古琴是中國文人的音樂語言,古時中國文人要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可以說話,可以寫詩,也可以彈琴,琴是他用來表達自己思想的手段而已,只是更抽象一點。所以,我們今天是以琴會友,琴曲同品,體會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活動在某高校的一間大約200平方米的房子舉行,房子高達6米,自然音效尚可。楊致儉說,房子有高度,門窗小,不需要擴音也能呈現好音響。正好我們利用這個沒有擴音器的音樂環境,像古人一樣來聽原汁原味的古曲,相信會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他還借“屋”發揮:古人彈琴有一個問題,就是它音量小,環境對它的約束就很大,所以彈琴的高境界是彈給知己的,比如大家熟悉的吳王夫差和西施。“夫差愛上西施,看著她在大殿曼妙的舞姿,夫差誇讚說,她每一下都踩在我的心上。為了追求好的音響,他下令挖空大殿,下面放金屬條,上面鋪好木板。這樣,他心愛的西施就能在跳舞時發出更加醇厚的聲音,夫差也就更加陶醉。“

“我最近看到的古代擴音方法是在故宮裡面,有個大戲臺,地下有個大水缸,水缸裡面放了水,擴音效果就很好。”他說。

短短數言,資訊量極大,與會嘉賓聽得津津有味。現場也十分安靜,好像大家都怕漏掉每一句有趣的話、每一個有趣的故事。

近幾年,楊致儉住在北京,常年在故宮博物院研究古琴古曲,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填補了一些細分研究領域的空白。故宮收藏的上百把價值連城的古琴,他一遍遍欣賞,並用最好的材料逐個一模一樣地進行著複製,製作一把琴要耗時一年。研究學習加上親手製作,使他對古琴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古人的做法包括故事傳說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著,楊致儉介紹起他要彈的第一首曲子《神人暢》。他說,這首古曲有傳說是堯帝作曲,曲調古樸粗獷,節奏鏗鏘,描繪了宮廷舞蹈場景,表現了“堯彈琴、神人現”的神話故事。“暢”與“操、引、弄”一起,構成我國4種最早的琴曲體裁。但是,流傳至今以“暢”為題材的唐代之前古琴曲僅有兩首,即《神人暢》和《南風暢》。

《神人暢》是已知最古老的琴曲。楊致儉說,人類最早的藝術都是獻給神仙的,那是一種對天地、對神的敬畏,這首曲子與神“對話”。古琴有七根弦,《神人暢》只需要用五根弦來彈,而上古記載的最早的琴就叫五絃琴。另外,古琴發展是從“聲多韻少”到“聲少韻多”,開始強調右手的技巧,明朝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知識分子彈賞古琴,左手的技巧發揮出來了,而《神人暢》右手技巧多些。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神人暢》的古老,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

之後的幾首古曲,楊致儉也是在彈奏之前,做著如此通俗易懂且旁徵博引式的解讀。最後兩首是與中央音樂學院範臨風老師的琴簫合奏《平沙落雁》和《陽關三疊》,他藉機把簫和笛等古老樂器做了介紹。

活動進行了大約兩個小時,結束時,大家參觀著古琴,交流著看法,紛紛讚歎:真是一次完美的藝術享受。

記者也感到,藝術與美育,需要更多能說會“演”的藝術家和研究者去挖掘和普及。尤其是上千年、數千年的傳統藝術,不少式微,扶持傳承人固然重要,但創造條件讓更多藝術家和研究者不斷地到群眾中介紹推廣,培育更多的愛好者,才能在新時代重新綻放光彩。

【來源:上觀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