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市域治理現代化!北京“大雜院”變身“網紅”打卡地

作者:由 中國長安網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5-19

賈梅為什麼不更新

前門大街

天壇公園

中國美術館

……

這些耳熟能詳的

北京“網紅”打卡地

遍佈著手舉自拍杆

拍照留影的遊客足跡

最近

又有一處新晉網紅打卡地

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

這就是位於海淀區學院路地區的

石油共生大院

兩年前

這裡又髒又亂充滿安全隱患

現如今

卻變成了多功能潮流聚集地

不僅讓觀光客們溜娃逛街兩不誤

更為當地居民的社群生活

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小小藝術區居民舒心地

市域治理現代化!北京“大雜院”變身“網紅”打卡地

(孩子們在滑梯處笑鬧玩耍)

下午4點,夕陽的餘暉穿過街道兩旁聳立的綠植,灑落在腳下平平整整的青灰色水泥地磚上。

圍樹而造的金屬色花式滑梯上,孩子們前簇後擁地跑跳著奔上樓梯,再依次從高處一滑而下,笑鬧聲在社群裡久久迴盪。

書吧裡,各類書籍在極具工業風的書架上錯落有致地碼放整齊;走在安靜的迴廊裡,時不時就能聽到人們翻閱書本的沙沙聲;咖啡館裡,幾個年輕人品著咖啡,討論著他們正在開展的專案;幾位中年人邊喝茶,邊談論著一個文創活動的策劃……書香、茶香、咖啡香瀰漫在這個靜謐的空間。

一路走來,書店外的空中連廊、文化舞臺、各種兒童娛樂設施、美食空間和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組合成瞭如今極具“街區”概念的石油共生大院,恍如社群“798”。

“以前這裡是一片老舊平房大雜院,環境髒亂,雜物成堆,我們都習慣性地繞著走,但是自從去年整治改造完,孩子就愛上了這裡,平時一放學,一路小跑就奔來了,這裡可以做手工、讀書,還可以運動,一群小夥伴,不玩夠了都不回家!”在社群居住了十餘年的居民賈梅(化名)說,自石油共生大院建成後,她就不用費心找別處遛娃了。

“兩年前一聽說大院要改造,居民們都拍手稱快。但是多年形成的頑疾,產權關係又複雜,大家心裡都知道這改造難度有多大,有的居民甚至提出如果治理工作需要人,他們願意隨時來幫忙。”學院路街道武裝部長兼平安建設辦公室主任趙豔在接受採訪時對小編說,居民的呼聲這麼高,治理改造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市域治理現代化!北京“大雜院”變身“網紅”打卡地

市域治理現代化!北京“大雜院”變身“網紅”打卡地

(曾經的汽修中心+倉庫變成了今天的書吧+咖啡廳)

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共謀惠民大計

市域治理現代化!北京“大雜院”變身“網紅”打卡地

(曾經的“四不管”變成了基層治理新地標)

2019年5月,石油共生大院的社群治理工作正式啟動,2020年10月1日,改造工作宣告完成。投入試執行近半年來,這裡已經小有名氣。

據瞭解,學院路街道20號院又被稱為石油大院,它於1953年建成,目前有4家產權單位。由於歷史原因,石油大院中部偏西平房區域一度成了產權交織的“四不管”地帶,違建擋路、垃圾成堆、業態混亂、隱患突出,居民投訴不斷。而這片區域,正是“石油共生大院”的前身。

據趙豔介紹,歷經多次改造徵求意見會,他們最終確定了以“共享文化”為基礎的建設宗旨,即透過專案最佳化提升石油大院街區公共空間資源利用效能,透過街區更新提升街區居民生活品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大院由“生人社會”到“熟人社會”的轉變;探索大院單位治理新模式,透過各家讓一步、擴大同心圓,實現“共商共治共享共升”,破解基層治理的難題,打造學院路新地標。

“兩年來,街道黨工委書記帶領著我們,一邊與各產權單位溝通、達成共識;一邊擴大宣傳、爭取群眾支援;一邊向區領導和有關部門彙報、爭取資金支援;一邊著手清理這裡原有的租戶和業態、騰出空間;一邊與專業公司碰撞磨合整體設計思路方案,力求滿足居民的多方面需求。”趙豔感慨地說,在推進改造工作的兩年時間裡,他們深深地感受到黨建工作的力量。正是在黨建引領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旗下,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徵得各產權單位的支援,被他們打通了。

為了落實街區規劃,將城市低效空間改造更新,石油共生大院在進行改造之前,創造性地提出了“街區”改造新概念。改造後社群內引入的便民專案多采用“免費+部分低償”的模式,讓居民們都能觸碰得到、體驗得起。

如今,這個集黨建空間、文化空間、親子空間、健康空間、美食空間、便民空間和街區工作站於一體的石油共生大院,有效提升了社群居民的居住幸福指數。

街區工作站架起百姓“連心橋”

市域治理現代化!北京“大雜院”變身“網紅”打卡地

(學院路街道石油大院街區工作站)

2020年12月,為了進一步承接變身後的石油大院社會治理和前移社群服務工作埠,“街區工作站”這一基層治理工作平臺應運而生。

據瞭解,石油大院街區工作站設有社群議事廳、心理諮詢室、警務工作站、零距離傾談室、退役軍人服務站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站等內容,有效地彌補了石油大院服務功能短板。“接訴即辦”處置力量從“下社群”轉為“在街區”,努力實現“未訴先辦、有訴共辦”。

“試執行以來,街區工作站覆蓋區域”接訴即辦“案件下降40%,學院路地區案件解決率上升5。08%,群眾滿意度上升5。22%。”在海淀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王際寶看來,石油大院的市域治理工作到底做沒做到位,這些數字給了他們最好的答案。

“過去大院像個小社會,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不出大院全能解決,大院跟城市是割裂的。現在進入了‘後大院’時代,大院不再包辦一切了,大院社群的功能缺失凸顯,‘大院病’就出現了。”這是學院路街道原黨工委書記馮志明在實踐中的總結。

在石油共生大院治理創新的過程中,學院路街道探索出了“政府+單位+社會+居民”四方共建,“院委會+督導組+顧問團+社會組織+志願者”五方共管的治理模式,建構起了其特有的社群治理生態系統和規則系統;同時,補全了居民生活所需的社群治理功能要素,形成了社群完全服務鏈。

共建共治共享,成為治療“大院病”的一劑良方。治理後的石油大院,實現了空間變革到關係重塑,建立起柔性關係網路,日漸疏離的社群、單位、鄰里關係得到了改善。它不僅實現了新老建築共生、居民與職工共生、各類文化間的共生,還從安全、環境、服務、文化等多維度提升了人居品質。海淀共生大院,也由此成為海淀區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的“樣板間”,為更多的“後大院”社群治理提供了可參考的範例。

(作者:劉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