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作者:由 斑馬影視課堂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8-11

巴贊長鏡頭的優勢是什麼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外國電影理論

電影藝術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不同時代需要不同的電影藝術,需要不同的電影作品。電影的經驗需要提煉成為理論,電影藝術潮流也需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對電影作品進行理性的品評,從而使電影生產符合文化生產的規律,電影藝術薪火相傳。

20世紀人類對電影進行理論研究湧現出眾多的流派,理論星雲運轉,電影星空璀璨而迷茫。從對電影研究的層面來看,著名的理論流派派有經典好萊塢電影理論、蘇聯電影蒙太奇學派、先鋒試驗電影理論、電影心理學、長鏡頭電影本體論、電影符號學、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電影敘事學、紀錄片理論、歐洲電影理論等。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學習電影理論的重要性

電影作品的結構需要理論的解讀

電影文化需要理論的提煉昇華

電影生產需要理論的指導

外國電影理論發展歷程

1911年

從卡努杜開始——電影被認為是一門藝術,開始對電影進行整體的理論研究。1911年其發表《第七藝術宣言》,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從此,“第七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第七藝術宣言是對電影最確切的肯定。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1916年

電影心理學:電影心理學從觀眾接受心理學視閾對電影藝術形成進行分析,主要的理論家是閔斯特堡、愛因漢姆和米特里。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是其理論基礎。1916年閔斯特堡的著作《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標誌著電影理論的誕生。從視知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揭示電影影像的縱深感和運動感的形成心理機制。他認為電影藝術存在於透過賦予無生命的影像以運動、注意、記憶、想象、情感、思維從而具體實現的心理情境中。電影藝術的價值在於對現實的審美偏離。視覺暫留現象使觀眾能夠把間隔的運動畫面當作連續運動的畫面,現象認同心理把分解的運動當作同一的運動。觀眾的心理、生理基礎使觀影時能夠自然的接受電影時空,獲得藝術體驗。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中從立體在平面的投影、深度感的減弱、照明和沒有顏色、畫面的界限和物體的距離、時間和空間的連續並不存在和視覺經驗六個方面闡述了電影形象與現實形象的不同。這是電影藝術的奧秘所在。

米特里企圖在他的經典理論鉅著《電影美學與心理學》中融合對立的蒙太奇派和長鏡頭派,認為電影中存在三個層次:影像、符號和藝術。電影中的影像是事物的一個方面,但是能夠讓觀眾在心理層面自然地呈現事物的全貌,電影影像是存在與本質的中介,影像由此具有一定的意義。而電影中不同的鏡頭包含不同的感受,觀眾會有不同的意識、情感和理解。從心理學層面對電影的形成深層次心理機制進行探究使得電影理論擁有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得電影藝術理論成為科學理論而不是虛無的推斷。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20世紀20年代起

美國好萊塢至今仍是世界商業電影翹楚,每年生產的商業大片風靡全球。從20世紀初葉起,好萊塢誕生了無數導演和電影明星,製片廠制度、明星策略、型別化製片和經典敘事逐漸發展成熟。好萊塢電影理論是現實經驗的總結。

蘇聯蒙太奇學派注重的是電影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蒙太奇成為工具,目的在於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服務,巨大的政治熱情構成電影文字生成的內在的動力。蒙太奇學派研究的是電影元素的結構,主要指的是鏡頭內元素、鏡頭間組合和音畫的組合。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巴拉茲對電影藝術的研究獲得了豐碩成果,《可見的人類》《電影精神》《電影文化》集前人之大成,又有獨創性。對電影欣賞時觀眾與電影畫面的視界融合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並提出“電影文化”的概念,認為電影語言具有在場感、觀看距離、景別、特寫、蒙太奇等獨特的特徵。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與此同時

先鋒試驗電影理論:先鋒試驗電影主要是實驗性的非營利電影,追求的是製作者個人的藝術理念的實現,成為好萊塢電影反面。包括法國的超現實主義電影與達達主義電影、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蘇聯的試驗電影和美國的地下電影等,是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一部分。先鋒試驗電影理論是其經驗的提煉和美學宗旨的概括,在電影系統中,試驗電影和敘事電影、紀錄片構成了交往對話的三維文化空間,試驗電影對電影藝術形式和物質可能性的探尋最終成為共同藝術經驗被敘事電影和紀錄電影所吸收。試驗電影是電影形式主義的狂歡,對電影物質可能性的探討達到匪夷所思的境地。電影膠片有時被用來作為創作的材料而不是記錄物象的媒介,藝術家用膠片繪畫、素描、雕刻和蝕刻生產“絕對電影”。

試驗電影極端追求藝術個性,製作者往往單槍匹馬完成作品,電影往往沒有劇本。為了節約成本,膠片使用16毫米、8毫米或超8毫米,不使用同期聲。剪輯的風格肆意汪洋,反叛經典電影的穩定溫和的剪輯,自由的組合產生心理性的、精神性的時空結構,使觀眾獲得瞠目結舌的體驗。試驗電影的題材另類、主題邊緣,對同性戀、私癖等禁忌的表現往往引起輿論譁然,為人唾棄。先鋒試驗電影是天使與魔鬼附體。《一條安達魯狗》《機械舞蹈》《卡利加利博士的小屋》《帶攝影機的人》《午後的羅網》等成為試驗電影中的“經典”,為20世紀電影語言的革新帶來了強大的衝擊力。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與此同時

紀錄片理論:紀錄片是一個獨立於敘事片的片種,在電影誕生時,盧米·埃爾、愛迪生的影片都可以說是紀錄片。記錄是電影的本質。直到數字電影誕生,電影影像都是客觀自然的影像或者造型的紀錄,膠片的化學屬性決定了電影的物質現實還原的能力。紀錄片理論也是紀錄片實踐的經驗總結。

格里爾遜在《紀錄片的最初原則》中提出:紀錄片拍攝真實的場景和真實的故事。真實人物和真實場景是現實的最佳闡釋者。真實素材比表演更有衝擊力以原始素材為本的紀錄片會產生鮮活細膩的知覺效果。巴讚的紀實電影理論也成為紀錄片理論的圭臬,巴贊認為紀錄片的最大優勢在於保持時空的延綿和完整。紀錄片是對現實的無限接近,是現實的漸近線。其實紀錄片的真實性一直是爭執的焦點,絕對的真實是不能抵達的,紀錄片製造的還是真實感。

考19電影,你還有一次掙扎的機會

弗拉哈迪攝製的《北方的納努克》是第一部非敘事電影,從電影語言和攝製手法上開創了電影的新紀元。格里爾遜是“紀錄片”(Documentary)的命名者,其代表作是《漂網捕魚》,也是英國紀錄片學派的導師,認為紀錄片取材於真實事件、人物和環境,普通人在場景中“演出”自己的生活,抓拍原生態的動作和生動的語言。認為紀錄片中的藝術性是第二位的。

法國紀錄片後來形成了真實電影學派,強調透過使用不受干擾的便攜攝錄裝置,追求直接性、共時性和逼真性。影片攝製者直接向受訪者提問,這是真實紀錄片的創舉,沿用至今。真實紀錄片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夜與霧》、《悲悼與憐憫》,另外著名的紀錄片大師伊文思也被歸入真實紀錄片學派,其代表作是《雨》《四萬萬人民》《橋》《西班牙的土地》,其創作豐產且佳作迭出。

紀錄片現在已經成為電影的三大片種之一,在社會生活、文化生產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紀錄片理論已經逐漸形成體系,並且對敘事電影產生巨大的影響,紀錄風格的敘事電影成為一種電影潮流。紀錄片記載的是真實而不是夢幻與神話,這是紀錄片的宿命也是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是最符合電影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