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愛評論」醫渡雲宮如璟:在醫療資料中“智創”未來

作者:由 央廣網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8-15

醫渡雲 宮盈盈是什麼星座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訊息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高階對話專欄《愛評論》“崇嶺計劃”新經濟企業掌門人系列訪談本期播出:經濟之聲評論員王思遠對話醫渡雲創始人、董事長宮如璟。

宮如璟,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2019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青年領袖。

「愛評論」醫渡雲宮如璟:在醫療資料中“智創”未來

醫渡雲創始人、董事長宮如璟(受訪者供圖)

王思遠:據我觀察,網際網路企業涉足醫療通常會採取“從下至上”的做法,結合自己優勢做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說資訊分級診療,或是與醫院合作做硬體或資訊服務,這樣發力點會比較集中。但醫渡雲採取了“自上而下”的打法,你們是怎樣幫助醫療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的?

宮如璟:我們先要看一個大趨勢——數字醫療產業的供需兩端未來是怎樣的。據預測,2035年我國可能會有近4億的老齡人口,2019年上半年有近1400萬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慢病和重疾的患者,這是需求端;在供應端,現在研究一款新藥平均要十幾億美金。供應端新藥越來越貴,需求端人口結構使得需求越來越旺盛,這是我們國家必須要解決的戰略性問題。

我去了以色列、日本、美國、英國,看到英國百萬基因人群計劃,以及日本NEC所做的很多很好的資料智慧平臺後發現,有一個符合國情的資料處理系統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把不可用的、散落在各種系統裡的資料,處理成研究機構或者患者臨床可用的資料,才能解決供應鏈的問題。

王思遠:在醫療市場供需兩端倒掛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我感覺這是個“窄門”和“苦活兒”。

宮如璟:真的太艱苦了。因為去研發完全是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資料處理系統,需要大量的醫生、資料工程師、架構師和演算法工程師,我們前後總共投了數億資金。

王思遠: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最大的問題是資料顆粒度大、不全面、不準確。人命關天又不是小事。各大醫院醫療資料的儲存、脫敏、清洗、加密傳輸、圖譜生成等環節,以及醫療解決方案設計產品和演算法,是不是非常複雜?

宮如璟:在我們人體可能發生的疾病中,已知的疾病還是非常少的,就像一滴水在大海里面。以前我們做新藥研發的時候,有點像老司機開車,看一眼全憑經驗。現在我們有大概3000多種不同的專科疾病模型,與曲線做路線模擬,包括時間、包括和哪些科室合作,臨床之前,有更好的路線圖。

這種底層思維結構可以用作比如說城市級的疾病預測,也可以用作比如說像大規模的人群疾病管理,還可以把它用作新藥的研發、人群佇列管理,總之可以用在很多很多的場景裡面。

王思遠:您所說的這種底層思維結構,可以舉個例子嗎?

宮如璟:我們最近和合作夥伴在研發一種治療罕見病的藥,它的臨床二期縮短了將近20個月,主要原因有4個方面:

一是新藥研發的設計預演。依靠醫療知識圖譜和醫療大腦,我們對疾病的理解、疾病的模型、疾病的演變有了多維度的預算,模擬了整個臨床設計。

二是精準執行。以前我們與合作醫院,需要線下入組,現在把合作方案搬到線上,成本低、更高效。

三是減少人工勞動。以前在研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勞動,比如手抄病歷、表格錄入excel等,現在取得授權後讓機器去做,準確度更高。

四是提升研究效率。一個醫療體系裡面的研究者非常多,眾多研究者需要化學反應,比如說可以做老藥新用。過去是單一的、線性的,現在變成了平臺式發展,變成了人與機器配合的生產模式。

王思遠:機器未來甚至不僅僅是吸收學習,可能還會有自主學習、主動給人類解決方案的可能?

宮如璟:現在已經是這樣子的了。

王思遠:醫療大腦可以讓醫療人員變得更強大,像戰士穿上盔甲的那種感覺?

宮如璟:是的,比如一個醫生很難記住過去15年的病歷。我們有一個產品叫時間軸,就是基於疾病和醫生的習慣,助力醫生分析過去15年資料的變化,看起來很簡單,但底層資料的邏輯是非常複雜的。

「愛評論」醫渡雲宮如璟:在醫療資料中“智創”未來

王思遠(右)對話宮如璟(攝影 鄭佳卉)

王思遠:您1999年進入英國莫敦堂中學,連續幾年拿了全英數學冠軍,最後考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開始做投行,這一干就是好幾年。後來您和醫療結緣了。數學和醫學間,有共性嗎?

宮如璟:我們公司現在有很多清華北大的博士、博士後,我真不敢說自己數學有多好了。其實做醫療的原因很簡單,我就想做件有意義的事情。醫療人工智慧真的太難了,是多學科的交叉,需要學物理的、學數學的、學醫療資訊化的、學臨床醫學的。不過,如果你是個好奇的人,這件事你就會覺得很有趣。

王思遠:連線這麼多高智商大腦,壓力大不大?

宮如璟:企業做大了,重要的是找對事。這個問題它足夠大、足夠複雜、有足夠的挑戰性,優秀的大腦來了以後的話,每天忙著去解決問題。事大了,人就小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做的一些架構問題、資料召回問題,解決某個場景問題。管理者需要給員工一個公平的環境,用結果說話,管理本身就會簡單很多。

王思遠:我的感覺,商業和醫學間似乎有種矛盾的東西。商業最重要的是決策效率效益,醫學更重要的是向善。商業要求的是速度,醫學重要的是準確和深度。

宮如璟:您說得非常好。在我看來,不是所有的商業決策都適合我們公司,也不是所有的資本合作伙伴都適合我們公司。所以,我們的第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們的使命,還是去改變人類和疾病的關係。醫學第一,商業第二。

王思遠:目前,你們刊發40多種疾病標準資料集,並且在《柳葉刀》《自然·醫學》等世界知名科學刊物上發表過成果。未來既要低頭看路,又得抬頭看天,如何更好地與國際對接呢?

宮如璟:我們2018年開始做國際化戰略,主要是沿著“一帶一路”輸出方案。我們也在積極向其他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介我們的資料處理系統。這實際上是希望中國的成功經驗,能帶給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他們帶去醫療人工智慧的綠色醫療便利。

王思遠:走出去的同時,國外的案例、經驗也可以反哺你們自身的系統。

宮如璟:是的。我們有一個自己的研究者生態體系,其實是一個全方位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