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忠孝廉節”的忠實踐行者——文天祥永州打卡記

作者:由 今日永州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8-18

解德厚祖籍是哪裡人

洋中魚

打卡時間: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

打卡地點:上甘棠,永州貢院

“忠孝廉節”的忠實踐行者——文天祥永州打卡記

文天祥像

“忠”字,出自《論語》。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等等,指對祖國忠心。

“孝”字,出自《孝經》:“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

“廉”字,《玉篇》注“廉,清也。”《釋名、釋言語》:“廉,斂也,自檢斂也。”“廉”就是為官清廉,不索取。

“節”字,《說文解字》:“竹約也。從竹、即聲。”原本指竹子的一段,後被用來象徵著一種操守、一種人品。《荀子·王霸》:“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指為人處世要有氣節。

兩千多年來,“忠孝廉節”一直是中國教育、行為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優秀傳統被時代傳承。

疾風知勁草,千秋忠義壯河山。

只有狂風大作,才知道哪一種草吹不彎、折不斷;只有在亂世之中,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忠臣。

大宋三百年,忠臣甚多,然而,同時彰顯“忠孝廉節”的第一人,非文天祥莫屬。

文天祥命途多舛,他的個人命運跟那個時代的國家命運一樣,讓人感到欷歔和心疼。

他祖籍四川成都,出生於江西廬陵縣。父親文儀,字士表,人稱革齋先生,學識淵博。母親曾德慈,吉州泰和縣梅溪人。文氏家風嚴正,為人善良。

文天祥十六歲那年暨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即蒙古國汗位,南宋百姓可能沒有在意,殊不知身邊已忽然冒出一頭獅子。第二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兵徵雲南,滅大理。從此,南宋陷入蒙古軍南北包圍之中。

理宗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二十歲的文天祥進吉州白鷺洲書院讀書。書院山長是江萬里的弟子歐陽守道。由於學習刻苦,他當年便考中吉州貢士。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父親文儀送文天祥及文璧到達臨安(今杭州)參加省試。二月初一日,禮部發放初榜,文天祥及文璧均榜上有名。五月初八日,文天祥在集英殿參加殿試。結果在601名考生中取得第一名,成為狀元。

悲喜為鄰,變幻難測。就在文天祥中狀元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二十五日,父親文儀病重,文天祥在旅舍侍奉湯藥。二十八日,文儀客逝臨安,終年42歲。

文天祥由此守孝三年,直到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五月,朝廷補授文天祥為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才正式步入仕途。

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十一月,二十九歲的文天祥由禮部郎官改任江西提刑。回到家鄉擔任提刑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哪知道不到半年,文天祥便遭人彈劾。事情是由文天祥的伯祖母梁夫人去世引起的。梁夫人是文天祥父親文儀的生母,後來文儀出繼給叔父,於是叔父變成了父親,生父母變成了伯父、伯母。文儀的生父去世後,梁夫人改到劉家。文儀成年後,與梁夫人仍有往來。從血緣上講,她是文天祥的親祖母,但從宗法關係上講,她卻是文天祥的伯祖母。她改節再嫁,已經是劉家的人了。因此她去世時,文天祥申請解除官職“承心制”,即只服心喪,不穿喪服。本來這是符合封建禮教的,但攻擊者說他隱瞞事實,不為親人服喪,給他扣上了“違禮”、“不孝”的大帽子,欲置他於死地。

這件事鬧得很大,以致於文天祥的老師歐陽守道和曾鳳都站出來,為文天祥申辯。文天祥最終打贏了這場孝道官司,朝廷下令准許他承心制,但時間前後拖了一年多,耗人精力,給文天祥的烙印很深,以至於他把“孝”看得十分重要。

接下來的七年中,文天祥兩次回鄉隱居,時間長達四年。

度宗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文天祥的老師歐陽守道病逝,文天祥撰寫《祭歐陽巽齋先生》一文,以表紀念。不久,朝廷任命文天祥為湖南提刑。

三月,文天祥結束了兩年多的隱居生活,離開家鄉,啟程赴湖南。這時,恰好江萬里任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今長沙),文天祥便去潭州拜見他。兩人相見後十分高興,一起議論國事。江萬里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他感慨自己年事已高,不能為國效力,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託在文天祥身上。

江萬里沒預料到,文天祥在湖南待的時間並不長,他離開湖南的理由是,要回原籍服侍年邁的祖母與母親。朝廷答應了文天祥的請求,同時命他知贛州。

文天祥從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被任命為湖南提刑,三月赴任。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正月二十五日從衡陽出發,回家鄉江西廬陵。這麼看來,他任湖南提刑的實際時間不足一年,僅九個多月。

文天祥在湖南任上,暫時遠離前線的烽火,只能儘自己所能,保障一方平安。為了解民情,他曾到衡陽、永州、道州等地巡視,也正式打卡永州。

這期間,他曾率兵進剿過活躍在湘、桂交界處的土匪。

上甘棠是個古村,也曾是古謝沐縣治,它位於永州市江永縣。村莊南面的月陂亭,曾是道州通往廣西的古驛道行經處,那裡山崖下的凹處,彎如新月。因為垂崖也可遮雨,倒有幾分像亭子,故名月陂亭。這裡有唐、宋、明、清各個朝代的石刻近30方。當地老百姓稱,最珍貴的就是文天祥的手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

關於這四個字的來源,村民解釋說,文天祥率兵追剿廣西恭城土匪時,曾駐紮江永上甘棠兩個多月。《文天祥全集》收錄了他在江永與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里(時遷授湖南安撫使,知潭州)的數十封通訊。清道光《永明縣誌》亦有收錄。

他在《回永州楊守履順》中說:“君相之所柬知,石崖齊天,唐中興頌功處也。”“從上甘棠刻第二頌,旗常濯濯。”可見,文天祥為上甘棠人題過詞。

上甘棠村有家譜資料記載,族人周德厚曾任杭州太守,與文天祥情同手足。文天祥在駐紮江永的兵營時,為他題寫了“忠孝廉節”這四個字。

文天祥為國捐軀後,人們十分敬佩,以不同方式紀念他。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永明縣令王偉士得知文天祥有手書藏於民間,出於對文天祥的敬重與緬懷,於是,他親自到上甘棠找到原件,摹刻到月陂亭。

其實,文天祥在永州至少還有一處題刻,那就是他為永州貢院題寫的“貢院”二字。道光《永州府志》載:“貢院,文天祥書楊履順立”,遺憾的是,這方題刻已經佚失了。

此外,道光《永州府志》載:“東安文氏由吉水遷居,實信國後裔,其宗祠刻信國遺筆‘忠孝廉節’四字於壁,字大數尺。”它與上甘棠摩崖石刻,孰先孰後,有待進一步考證。

“忠孝廉節”的忠實踐行者——文天祥永州打卡記

江永上甘棠月陂亭“忠孝廉節”摩崖石刻 洋中魚 攝

“忠孝廉節”的忠實踐行者——文天祥永州打卡記

江永上甘棠月陂亭忠孝廉節碑拓片 洋中魚 攝

在我看來,文天祥的一生,是“忠孝廉節”的忠實踐行者。在整個南宋,只有他最配得上這四個字。

先說“忠”。文天祥忠於國家的事蹟很多,略舉一二便知。

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太皇太后詔旨:“照已降旨,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捧詔痛哭,三天後“盡以家貨為軍費”,組織義兵,起兵勤王。當時,友人勸他說:“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餘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答說:“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二十九日晚,被元軍押送北上的文天祥一行在鎮江設法逃了出來,他們歷盡艱險,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徵)。後來,為了追尋王室,輾轉到福建福安,被授予通議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等職。他“連上章辭”,改授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七月初四日,文天祥從福安啟程,十三日到達南劍,開府募兵,繼續抗元。

可見他心裡時時刻刻以江山社稷為重,對國家忠心耿耿。

次說“孝”。由於父親在文天祥二十一歲就去世,之後,文天祥對祖母和母親十分孝順。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被任命為湖南提刑期間,為了照顧祖母和母親,文天祥請求調回江西,朝廷便任命他出知贛州。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帶兵奉命駐守隆興(今江西南昌)。不久,祖母劉夫人病故,文天祥回鄉料理喪事。搞清楚之後,又匆匆趕回軍中。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九月,戰事吃緊時,母親曾氏病逝,文天祥也簡單操辦喪事,並委託人設法將母親靈柩運回家鄉。

再說“廉”。文天祥雖然於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中舉,但因為父親文儀同年去世守孝三年,直至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五月,朝廷補授文天祥為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文天祥正式踏入仕途,到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英勇就義,他在官場二十三年,沒有因為貪腐行為被舉報和彈劾,其資金都是朝廷發給的俸祿和獎勵。甚至,在起兵勤王時,還把家裡的錢財拿了出來。

最後說“節”。這是文天祥最燦爛的人生光環,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人能與之媲美。

德祐二年年(公元1276年)正月十九日,謝太后拜文天祥為右丞相。第二天,文天祥和吳堅、賈餘慶、謝堂等人到皋亭山明因寺的伯顏營中。文天祥見到伯顏,毫不畏懼,怒斥元軍入侵。伯顏把文天祥扣留下來,卻把其他人放了回去。第二天,吳堅、賈餘慶等人帶著降表又來到元營。劉嶽申《文丞相傳》曰:“明日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同知樞密院事謝堂、籤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籤書樞密院事劉岊,與呂師孟奉降表至。”這時候,賈餘慶的身份就是右丞相了。

所以,文天祥首次擔任右丞相職務,滿打滿算也不過一天半的時間,而且二十日一天都是在元營度過的。但他不辱使命,抱定講和而不乞和,談判而不投降的宗旨,與伯顏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儘管這時宋廷已經屈膝投降。

祥興二年(公元1279)正月初二日,元軍擊潰文天祥督府軍後,把文天祥囚於船上,押往厓山。十三日,元軍到達厓山。元軍大將張弘範逼文天祥書諭張世傑投降。文天祥寫《過零丁洋》一詩,作為回答。

同年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初五日,移至兵馬司關押,“枷項縛手”。

此後,被囚禁三年,歷經利誘勸降、嚴刑拷打、宰相庭審、親情威逼等考驗,但他不為高官厚祿所引誘,就義前在衣帶上寫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的詩句,視死如歸。

文天祥元營被拘而不懼,五坡嶺被俘而不降,大都被囚而不屈,尤其是長年累月的囚徒生活,已經使他的形象具有悲劇英雄的色彩。

趙弼《續宋丞相文文山傳》對文天祥就義過程記載頗詳:“公至柴市,觀者萬餘人。公問市人:‘孰為南面?’或有指之者,公即向南再拜。”索紙筆書二詩云:“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神歸嵩嶽風雷變,氣吐煙雲草樹荒。南望九泉何處是?塵沙暗淡路茫茫。”“衣冠七載混氈裘,憔悴形容似楚囚。龍馭兩宮崖嶺月,貔貅萬灶海門秋。天荒地老英雄散,國破家亡事業休。惟有一靈忠烈氣,碧空長共暮雲愁。”書畢,擲筆於地,謂監刑者曰:“吾事已畢,心無作矣。”南面端坐待命。觀者無不流涕。

文天祥用他四十七歲的血肉之軀踐行了“忠孝廉節”的崇高諾言,高唱出一首威武不屈的“正氣歌”。他生前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其著名詩作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耳熟能詳,千古流傳。

如果我們仔細端詳上甘棠月陂亭的“忠孝廉節”石刻,可以發現字如其人,耿直忠烈,大義凜然,其愛國丹心,驚天地而泣鬼神,久久地震撼著國人的心靈。

“忠孝廉節”的忠實踐行者——文天祥永州打卡記

《永州府志》關於文天祥的題刻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