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王時敏的《端陽墨花圖》:端陽清供顯真情

作者:由 5000年國畫傳承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8-20

婁東派的創始人是誰

在明清時期,大凡繪畫大家一般都是全才,不僅善書法、工詩詞,而且人物、山水、花鳥畫樣樣皆能。清初王時敏便是這樣的一位畫家。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今江蘇太倉人。曾任明太常寺卿。系山水畫“婁東派”創始人。人物、山水、花鳥畫皆能,尤善畫山水。其作品追求古人法度,仿古變古是其主要特徵。著有《王煙客集》《西廬畫跋》《煙客題跋》等。

王時敏《端陽墨花圖》(見下圖),紙本水墨,縱115釐米,橫51。3釐米,現藏於蘇州博物館。畫上畫家自識:“丁酉重五戲墨,西廬老人。” 鈐“煙客”和“西廬老人”白文方印各一枚。丁酉,為順治十四年(1657);重五,即農曆五月五日,即端午節。畫的右下綾邊上有吳湖帆收藏題記:“煙客奉常畫端午墨花,餘凡三見,皆作於丁酉,時年六十六歲……此圖下角有王顓庵印,二或三本皆為其兒子與孫子而畫,故款署西廬老人,可證也……”王顓庵為王時敏之子。畫中銅壺裡插滿了端午時節盛開的花草,銅壺正中最醒目的是兩朵盛開的芍藥和幾朵盛開的百合花,芍藥和百合花的兩邊是婀娜多姿的夾竹桃,上方是散開的艾葉,艾葉中幾朵蜀葵花正含苞待放;而芍藥和百合花的下方則是瀟灑自如的卷丹花,還夾雜著楚楚動人的山杜鵑。這些花草在整個銅壺裡擺放有序、形態各異,彷彿散發著幽幽清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以端午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也是歷代畫家樂於表現創作的。這幅《端陽墨花圖》正是王時敏端午節時的戲墨。他將芍藥花、百合花、夾竹桃、蜀葵花、卷丹花、杜鵑花、艾葉等放在一個銅壺裡,以“清供”的表現形式畫出,反映出畫家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愛,也反映了畫家在繪畫創作中的一種自然狀態和清幽淡雅的文人心境。此畫款識名為“戲墨”,實則是一種“率意”。“率意”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家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抒發思想情愫、體現其繪畫理念的一種創作狀態;“率意”的形成往往體現了畫家深厚的繪畫功底、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創作時所處的文人心態。而這幅《端陽墨花圖》就是這種“率意”的體現。王時敏以端午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有很多,單吳湖帆就見過三本。這些作品除了表達畫家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愛之外,還反映出畫家對子孫的厚愛,以及希望家庭禳災祛邪、平安幸福的願望。

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一幅王時敏《午瑞圖》,創作年代是丙辰年,即康熙十五年(1676),為其84歲時所畫,與吳湖帆所見丁酉的三本作品創作年代相差18年。《午瑞圖》的構圖與這幅《端陽墨花圖》不同,但與吳湖帆所見的其他兩本類似——畫面都是一把紮好的花束,別無其他器物,而這裡介紹的這幅《端陽墨花圖》在構圖上屬插花型——將花插在銅壺裡。在古代花束型的繪畫作品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文化意味都很一般,而插花型繪畫作品則屬於“清供”範疇,含有較深的文化意味。“清供”主要是指文人雅士在室內擺設供觀賞的物品,一般有盆景、插花、奇石、古玩、工藝品、時令水果等,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能增添廳堂、書齋的情趣。

在畫法上,這幅《端陽墨花圖》反映了王時敏講究“士氣”、追求“性靈”和“寄樂於畫”的繪畫思想與審美理念,與清初倡導的“仿古”“復古”“摹古”等繪畫思潮不完全一樣,它帶有一定的寫實性和崇尚自然的創作態度。此畫在寫生的基礎上,運用了徐渭、陳淳、周之冕等人的畫法,以大寫意畫芍藥,表現出芍藥花的浪漫;以雙勾畫百合,表現出百合花的高貴;以寫意畫艾葉、蜀葵,表現出艾葉的安靜和蜀葵花的溫和;以“勾花點葉”畫夾竹桃、卷丹、山杜鵑等,表現出夾竹桃的禳災祛邪、卷丹花的莊嚴厚重以及山杜鵑的清麗脫俗;以清麗的白描畫銅壺,表現出銅壺的堅實與古雅。畫家將所有元素組成一幅莊嚴、高貴、堅實、浪漫、祥和、脫俗的“端陽清供”,並將大寫意、小寫意、“勾花點葉”等畫法相互融合,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感。

王時敏在用墨上靈活多變,充分體現了“墨分五色”的效果:畫芍藥花用墨內深外淡,反映出花的鮮豔與滋潤;畫艾葉用墨筆帶水拖出,自然分出濃淡,再以濃墨勾葉筋,反映出艾葉的堅挺與變化;所有花葉或正面淡墨、背面濃墨畫出,或嫩葉淡墨、老葉濃墨畫出,皆穿插有致、層次分明,尤其是幾朵雙勾百合花,突破四周“墨團”的封鎖,顯得異常醒目,給畫面增添了“活眼”,使得這壺插花氣息貫通、充滿生機。整個畫面不僅體現了王時敏紮實的繪畫功底、自然駕馭筆墨的能力,而且充分展現了其對傳統民俗的尊重和對美好生活的理解。

王時敏的《端陽墨花圖》:端陽清供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