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作者:由 荷花閱史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08

女孩子到幾歲才叫女人

前言

古代也是使用過錢幣的,但可惜的是未能盡全功,只留下了一片狼藉。

明朝,歷史上的一個強大王朝,雖然憑藉一隻碗打下一個王朝,僅僅是一個玩笑話,但誰也無法忽視明朝建立是何等不可思議。

而作為一個窮苦出身的皇帝,更是明白百姓之所求,所以也開科舉,擴道路,築長城。

這自然不是一朝一代之功,錢幣自古便是民之根本之一,如何讓百姓更好的使用成了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鈔法”便出現了。

“鈔法的誕生”

在國家建設過程中,鑄銅幣是不可缺少的,銅幣在小額交易上,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大額的交易,銅幣就捉襟見肘了。

古時一頭牛的價格在兩貫,這裡的一貫錢都是一枚枚銅錢串起來的,對於出門要進行大貨交易的人來說,掛上脖子進行交易,這是非常不方便的。

而“鈔法”也就應運而生,一張紙就可以抵上一部分銅錢,可以大大的減輕攜帶者的不方便。

雖然大明寶鈔出現了,不過對於它的定價還是需要朝廷拿主意。當時的比價是“寶鈔一貫,可抵千文,或銀一兩;鈔四貫,抵黃金一兩”。

作為合法的貨幣和規定的兌換方式,大明寶鈔得以推行開來,同時朝廷也規定,不允許以金銀去直接交易,這防止了金銀的直接流通,更有利於大明寶鈔的推廣和使用。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大明寶鈔也確實風光過很長一段時間,在古代劫匪善攔路,很多攜帶金銀的人,只需要透過穿著和包裹的重量就可以判斷是否是有錢大戶,進而攔路搶劫盜取錢財。

而對於攜帶寶鈔的人則不可輕易辨認出是否是富家子弟,同時大明寶鈔攜帶確實更為方便,也可以在各個地區進行兌換和購買。

但明朝畢竟經驗不足,在最開始的風光過後,很多的紙幣問題暴露了出來。

“鈔法”的生不逢時

在洪武初年,明朝規定了銅錢和大明寶鈔的兌換比例。

隨著寶鈔的大量使用,致使很多的紙鈔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破損和折舊,當出現印章不清或者價值不清等情況時,往往無法交易。

而對於這種情況,明朝也推出了“倒鈔法”,鄉民、商旅可“以昏鈔納庫易新鈔,量收工墨直”,就是帶著不清楚的紙幣到朝廷縣衙進行兌換。

可這樣一來對於本就是勢弱的百姓增添了更多的麻煩,往往還會出現沒法辨認,無法兌換的情況。

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大明寶鈔出現了大面積的貶值。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雖然規定還是那個規定,但是無法逆兌換的規則,使得當時的百姓更傾向於留住可以兌換的金銀或銅錢。

所以“倒鈔法”只能解決一部分紙幣出現磨損的問題。

雖然大明寶鈔依然在執行,並且紙幣的發行方式和發行權依然掌握在國家手中,但無人兌換的未來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了。

這種情況也使得朝廷印製的寶鈔出現堆積,和無法流通的情況。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紙幣推廣中的方法和措施

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朝廷和地方縣衙並沒有拿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反而是採取了一種強硬性的手段。

朝廷為了大明寶鈔的推廣,強行要求軍民商賈在半月之內,將自己所擁有的銅錢上交於有司收歸官。

然後依照數目進行換鈔,同時不許使用銅錢進行交易,並對“敢有私藏及埋藏者,罪之”,由此來扭轉大明寶鈔的使用地位。

但對百姓而言,那樣好使使那一樣,此條法令雖然釋出了,但形同一紙空文,民間百姓依然是按照銅錢價目交易,或金銀直接兌換。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當對方使用的都是銅錢或金銀時,往往也造成另一方也使用銅錢或金銀,否則交易往往無法達成。

所以空有使用的價值,卻生不逢時的無用武之地,在洪武三十年,在杭州諸群中更是流傳著“不論貨物貴賤,一律金銀定價”。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只有再頒嚴令,禁止以金銀交易的命令,當然收效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到永樂六年,紙鈔的環境更加惡劣,朝廷一再重申嚴令,“以金銀交易者,犯者準奸惡論”,當處以死刑。

然屢禁不止,且私下交易者甚多。到宣德元年,律法不再如此殘酷,對以金銀交易者,定出罰鈔之律。

這法令明面上是限制交易,實者對於大貨交易,一份罰鈔還是可接受範圍的,使用金銀銅錢之風明朗了很多。

到正統十三年,朝廷突然意識到街市方為百姓生活所在,所以對街市交易再行駛禁使銅錢之令條,以此來挽救紙鈔,可行駛終究太晚,收效甚微。

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命令如果返過去推行,也許可以使紙鈔的廢棄大大延後,當然也只能使其延後,因為紙鈔的問題還有很多,非單單一個陳舊。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其實紙鈔的市場是一定有的,但是當時的明朝發行寶鈔卻沒有以貴金屬來進行掛鉤,更沒有進行實質性的貴金屬儲備。

再加上寶鈔的印發較為方便,也使得濫印濫發濫用的情況出現,甚至於印製寶鈔的官員私自開印並進行售賣。

使得寶鈔的貶值基本是板上釘釘,造成極大的貶值後果就是百姓對寶鈔已經完全無法信任了。

其廢棄的趨勢也已經如滔滔江水無法阻擋,已非人力能挽救,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也唯有頒佈米麥折銀之令,同時也不得不令市場也可以“弛用銀之禁”。

而從此,上到官員下到百姓,金銀銅錢成為主流,“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而曾經的一個顛覆之作紙幣也只有退出歷史舞臺,再難掀起一朵浪花。

紙幣退場,銀錢當主角

當然金銀銅錢的使用也非一番風順。在萬曆年間,經濟較為發達的江南地區,市場貿易採取“強半用銀”的方針,以此來便利錢財的收歸和貨物交易。

但紙幣的印刷退出了,銀子的造假卻盛行了起來。現在的很多王朝電視劇中,都有官銀這一說法,而官銀的重量和造制也有特殊的規定。

就算是如此,很多的官員都會進行銀心以銅心替代,以此來置換官銀,如果成功也基本上可以富甲一方了,當然為此丟了性命的也不在少數。

銀子主要看成色和重量,而當時的社會上出現了很多造制低色、假銀的現象。

而這種低色,假銀的出現,很容易擾亂市場,也使得很多百姓受到了利益損失,尤其是商業界,更是假銀、偽銀盛行,更有甚者出現了“專造偽銀”“偽銀銀行”等各種偽銀流通場所。

對於,朝廷當然也清楚現狀,也曾屢次頒佈嚴令刑法,但終究是沒有好的對應措施,錢財動人心,這種現象是屢禁不止。唯有以定官銀之色和重,來進行市場調節。

紙幣的出現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過渡,在當時明朝初定,市場上通行的還是“前朝舊錢”,唯有先將前朝舊錢予以兌換和清除,才有利於各朝代錢幣的穩定推行。

而紙幣在這其中,確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對於前朝舊錢沒法一次性清理,唯有頒佈法令,允許前朝舊錢的流通。

但由此一來,私鑄錢幣者大有人在,也因為私鑄錢幣有大禮可圖,也導致了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私鑄錢幣。

針對於這種情況,朝廷也沒有那麼大的力氣去應對於私鑄錢幣的市場,只有想辦法進行替換了。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在嘉靖三年,令戶部出給榜文,

“曉諭京城內外各個買賣人等,規定今後只可用好錢,每銀抵一錢七十文。低銀每銀抵一錢一百四十文。著緝事衙門及五城御史緝訪,違犯之人,發人煙去處枷號示眾”。

六年,再下令“曉諭京城內外商賈及鋪行人等,但有收積新錢(偽錢),限一月內,盡數赴府縣並各城兵馬司出首”,違者“嚴行究治”。

隆慶元年(1567),朝廷頒定,買賣貨物。

“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者,止許用錢”

由此奠定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對於朝廷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白銀為主要貨幣的地位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而白銀地位的確定也導致了,銀錢並用成為了主流,但不管是銀子亦或者是銅錢原來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碎銀好戴,卻不好交易,銅錢交易方便,但數量太多。由此也催生出了一種專門兌換貨幣的機構——錢莊、錢肆。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可惜錢莊並非官方經營,但凡為錢莊者,均富甲一方。不過錢莊也受到朝廷的管轄,比較是金錢聚集之地,所以朝廷也對於錢莊做出了兩項規定。

其一,錢莊可進行錢銀兌換,但需要“遵依明示”。

一方面必須遵循官方規定的比價及其他的法令,章程。也需要有賬可查,有賬可依。

其二,錢莊營業必須為官府做一定的借貸款項,修橋補路啊、開衫蓄水等。

古代也曾出現過“紙幣”?生不逢時的紙幣文化,留下了遺憾與功績

結語

紙幣在明朝的整個歷史過程中雖然曇花一現,但充分反映了當時朝廷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的重要性。

大明寶鈔的推行和發展對於統治者的維護起到了積極作用,可惜了生不逢時的大明寶鈔。

雖有心改變經濟形態,卻只有掀起的一次次的經濟浪花,最後也只有迴歸於平

淡。

經濟是王朝的命脈之一,古人在經濟方面也曾有過多次創新和發展。

雖然很多東西都沒有得到保留,非是東西之罪,時勢的侷限限制了其發展,歷史厚重,憑物來讀,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紙幣也能影響王朝之興衰。

參考文獻:

1。《明史》卷八一《食貨志》“錢鈔”

2。《大明會典》卷三一《庫藏》“錢法”

3。《續文獻通考》卷十一《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