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王叔暉、沈從文指點創作《蔡文姬》,80歲工筆畫家任夢龍講述老一輩畫家故事

作者:由 藝綻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08

曾宓的字多少一平尺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廣燕

一身戎裝的戚繼光馭馬前行,馬蹄所到之處騰起雲煙;姿容清麗的蔡文姬輕撫古琴,眼神中充滿憂思……“丹青風骨 思接千載——任夢龍繪畫藝術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一幅幅工筆重彩人物畫風格嚴謹工麗,人物形象生動,線描流暢飄逸,設色濃重典雅,展現了一位老畫家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注和擔當。

“畫工筆畫是件不討巧的事,學無止境,老有所為,我將繼續努力為繼承和弘揚工筆繪畫藝術盡微薄之力。”80歲的畫家任夢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將始終懷著崇敬的心情創作中國歷史上那些感人至深的形象,畫出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

王叔暉、沈從文指點創作《蔡文姬》,80歲工筆畫家任夢龍講述老一輩畫家故事

少承家學

“父親是我藝術人生的第一任老師”

任夢龍少承家學,從父畫家任率英研習中國畫。任率英(1911—1989)是我國20世紀年畫、連環畫創作的代表性畫家,2011年,在任率英先生誕辰百年之際,中國美術館曾舉辦“百年回眸”任率英繪畫藝術展,時隔十一年,父子兩代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舉辦畫展,成就了一段佳話。“兩代人的展覽體現的是中國工筆畫的傳承,父親的工筆畫在我這代繼承下來了。”任夢龍說,他的兩個兒子也都學習工筆畫,只是不像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在這方面。

“父親是我藝術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任夢龍回憶,自己在六、七歲時剛剛比書桌高一點,看到父親作畫,就被他筆下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任率英一生勤奮治藝,筆耕不輟,其作品大都取材於中國歷史故事、古典文學、民間傳說等題材,留下了《嫦娥奔月》《穆桂英》《桃花扇》等廣為人知的佳作。從中學時期,任夢龍參加了學校美術組,學習了一些美術知識及素描的基本畫法。“線描是作畫的起點,父親常找些畫稿,讓我進行線描的練習。同時他也教我筆墨如何執行,線條才能流暢自如。”

位於建國門附近的北總布衚衕32號,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舊址。任夢龍曾見證父親與劉繼卣、王叔暉等先生在小院南樓辦公室畫畫的場景,“他們的辦公桌不大,沿著窗戶排列,每人一桌一椅,全都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時有輕聲慢語的交談、畫藝的切磋。”這些美術名家當年都是“創作員”,沒有大畫室,卻畫出了深入千家萬戶的經典之作。

王叔暉、沈從文指點創作《蔡文姬》,80歲工筆畫家任夢龍講述老一輩畫家故事

畫家任夢龍觀展

追憶師長

王叔暉、沈從文指點《蔡文姬》創作

1960年,任夢龍即將在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留校任教,為進一步提高他的教學和創作水平,父親帶著他來到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王叔暉家中正式拜師。王叔暉筆下的人物情濃意抒,優雅恬靜,境韻悠長。“王叔暉先生對學生的指導毫無保留,具體細節都指點得特別仔細、到位。”任夢龍說道。

此次展覽展出的《蔡文姬》,創作於1962年初,任夢龍當時只有不到20歲。“王叔暉先生對此很支援,給了我許多鼓勵。她讓我去首都劇場觀看北京人藝正上演的話劇《蔡文姬》,體會舞臺上蔡文姬的藝術形象,瞭解人物命運的脈絡,並囑咐我仔細讀一讀《胡笳十八拍》。先生提醒我要注意蔡文姬撫琴時的指法,親自動筆為我畫焦尾琴的七星、十三徽,我至今還保留著她為我示範的小紙片。”

任夢龍也曾拿著自己的兩幅畫,到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先生家中,請教有關古代服飾及圖案方面的問題。“沈先生十分文雅但很健談,沒有一點名人的架子,看了我畫的蔡文姬,他強調歷史題材的畫要進行考證,其中的陳設器物要符合年代的特徵,並詳細給我講解青銅器博山爐的造型特點及屏風上漢代的裝飾圖案,還建議我到歷博、故宮收集與作品相關的器物造型及紋樣,囑咐我畫歷史畫不能閉門造車,諄諄教誨使我受益終生。”

王叔暉、沈從文指點創作《蔡文姬》,80歲工筆畫家任夢龍講述老一輩畫家故事

繼承創新

想畫好中國工筆重彩畫浮躁不得

本次展覽展出作品70餘幅,分為“經典畫作”“精品插圖”“重要文獻”三個單元,以任夢龍五十多年來的藝術探索為線索,全面展示了他在工筆重彩畫研究與教學,以及年畫、連環畫、招貼畫創作等領域的豐碩成果。

任夢龍曾連續多年到故宮臨摹古畫,每次都是自帶乾糧,“每天第一個進館的是我,最後一個離開的也是我。”面對陳列在展櫃裡的歷代名畫,他一手託著畫夾,一手持筆臨摹,先後臨摹了宋人《搜山圖》及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等。“現在年紀大了,腰和腿不好,作畫慢多了,有時候需要歇一會兒,但我仍然在創作。”

“工筆重彩畫費工費力,但是它可以使你靜下心來,使你逐步養成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任夢龍說,中國工筆重彩畫優秀的傳統不能丟,現在有的畫家過於浮躁,未能深入其中,“中國畫的創作者,自身需要修身養性,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養分,然後再努力作出創新。”展覽將持續至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