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作者:由 西風文史天地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10

黑人抬棺表達了什麼

許多人都曾經聽說過老子的大名,也知道一些出自《老子》的名言警句,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

”等等。還有一些人知道後來

道教將老子尊奉為太上老君,

是神仙般的人物。或許還有人知道來自騎青牛出關的故事。

可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老子的學說曾被一群人改造成實際的政治學說,並在戰國後期、西漢時代付諸實踐。

這種政治學說被稱為“黃老之學”,也就是黃帝和老子的學問,其根本特徵就是無為之治。

那麼,

這種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又為何會被西漢統治者尊奉呢?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無為之治的誕生與成熟

1. 戰國時期的萌芽

春秋時期的道家並無明確的思想傳承和系統的政治主張。

因為號稱道家創始人的老子也沒有提出過十分系統的政治主張。

翻閱《老子》可以發現,老

子講的最多的不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想象,

他在《老子》中說道,最理想的社會是“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由此可見,老子只是在設想了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並無具體的政治主張。

老子所說的

無為也只是要求人們放棄智慧、仁義,迴歸天性,遵循天道的自然規律而已,

並無具體的、切實可行的策略。

為什麼老子的政治理念會如此淡薄呢?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這其實和老子的身份、知識結構密切相關。

根據《史記》記載老子是周代王室的史官、國家圖書館館長。

當時的史官和國家圖書館館長並非專注文化事業,而是主要負責溝通天地與人類,執掌星佔、曆法。

由此,我們不難想象,相

較於現實政治,老子對自然的執行規律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悟,

正因如此,老子才強調人類應該遵循不可捉摸的道。

追尋老子的足跡進一步發展道教學說的

莊子更加漠視現實政治,他開始執著地追求對現實的超脫,

追求所謂“真人”的超凡境界。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例如《莊子》中說道:“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道

”。

也就是說,

莊子追求的是忘掉一切社會名利,無視一切社會現實,專心追求至高無上的道,

進入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這種學說當然不能拿來治國,自然也不會得到當權者的支援。

所以,為了擴大影響力,爭取統治者的支援。在戰國中後期,

一些道家學說的傳承人開始主動和政治靠攏,創造出了一套新的黃老學說。

為什麼道家學說的傳承人要把老子和黃帝結合到一起呢?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這是因為當時的儒家開始祖述堯舜,墨家開始宣傳自己是大禹的傳人,

老子的傳人自然也要抬出一位祖師爺與之抗衡。

如此一來,在政治傳統中擁有重要地位的黃帝便被老子傳人挑中,變成黃老學說的創始人。

此外,戰國時期,各國爭霸,亟需提高自身實力。道家學說與當時的國家需求格格不入,

如果再不加以改革,道家學說很可能會被邊緣化。

所以,不少道家學者積極入世,參與政治,用自身的政治實踐完善了黃老學說。

這種黃老學說的興起與齊國的發展密切相關。公元前386年,田和篡權,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田和為了論證自己取代姜氏家族的正統性,

大力宣揚自己是黃帝之後,姜齊是炎帝之後,

利用上古傳說黃帝戰勝炎帝附會田氏代齊,為自己站臺。

如此一來,齊國國內掀起了尊奉黃帝的熱潮,

黃老之學也最早出現在了齊國。

2。 黃老之學的成熟

黃老之學在戰國後期迅速發展,成為當時的顯學之一

,在戰國後期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當時的齊國稷下學宮是黃老之學的大本營。據《史記》記載,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傳承人:“

慎到……田駢、接子……皆學黃老道德之術

”。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這些學者紛紛在稷下學宮講學,著書立說,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慎到、田駢等人都有著作傳世,

如慎到的《慎子》,田駢的《田子》等,都是西漢時期流行一時的黃老之學專著。

由此可見,黃老之學的傳承者頗多,且著述頗豐,在戰國末的學術舞臺、思想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

成熟時期的黃老學說打破了各個學說的壁壘,將各個學說統合到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之中

,適應了即將到來的大一統國家建設的需要,為西漢初期的文景之治作了重要鋪墊。

西漢的無為而治及其成效

1. 無為而無不為的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

黃老之學在眾多政治學說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漢王朝的官方政治學說

。這背後有其必然性。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正是因為,經過秦國的嚴刑峻法後,百廢待興,人心思安,

講究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開始受到人君的推崇

但是,這種無為而治並非徹底放開國家限制,而是有其特定的邊界與手段。

在政治方面,

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儘可能地抓住主要的法律條文,嚴格執行,

對一些細枝末節進行寬鬆管理。

正如陸賈《新語》所言,秦國也想治理好國家,但秦國過於心急,設定了太多措施,刑罰過於苛刻,反而弄巧成拙。陸賈的這種想法可能是西漢許多政治家的共識。

因此,從漢高祖劉邦開始,

漢朝統治者就開始大力廢除各種嚴刑峻法,簡明法律條目,方便百姓生活生產。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漢初蕭何制定律令時,據《漢書》記載“

(蕭何)取秦法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

由此可見,蕭何只是簡單地製作了律令九章,這和後世《唐律疏議》動輒數十卷的篇幅相比,可謂是極為簡便。

在蕭何制定律法之後,繼承蕭何相位的是曹參,曹參沒有想著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一切按照蕭何的規矩來,因為他認識到,蕭何的規矩已經十分簡便,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此外,

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君無為而臣有為,並不叫君臣一起擺爛。

因為,

黃老之學的終極目標其實是如何治理好國家,

這老子、莊子的追求人生的超脫有著本質區別。

所以,在黃老治學中有著大量有關人君治國策略的論述。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如《慎子》中說道:“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

”。也就是,作為君主不應該事必躬親,而應該儘可能地調動下屬的能力,自己做一個無為之君。

在刑罰方面,

黃老之學講究的是德刑並舉,這一點其實和儒家學說十分接近,

這表明了黃老之學雜糅諸家學說的本質。

正是因為這種德刑並舉的法制理念,使得西漢一代的社會風氣頗為良好。

2。 黃老學說在西漢中後期的應用

西漢初期的黃老學說獨尊地位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改變。據《漢書》記載 自從信服黃老之學的竇太后去世,剩下的臣子大多開始轉向儒家之學。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到了漢武帝任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

黃老之學便逐步退出了政治舞臺,不再作為漢朝統治者官方學術思想而存在。

即便如此,黃老之學也並未散失去生命力,從西漢中後期直至東漢末,黃老之學的精華依舊不斷被人們吸收、運用。

實際上,

漢朝的統治方式從來都不是獨尊儒術的,而是“霸王道雜之”。

我們從漢武帝時期被漢武帝重用之人的學術傾向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被重要的汲黯、楊王孫等人都修習黃老之學。

東漢光武帝之時,為了穩定社會局面,光武帝開始有意識地復興黃老之國之術。

據《後漢書》記載,光武帝曾對臣子說“

吾理天下,亦欲以此柔道行之

”。這裡的“柔道”是指西漢初年實行的與民休息的黃老之學治國政策,由此可見,光武帝劉秀意識到西漢初年黃老之學依舊有其政治價值。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不過,說到底,東漢以降,儒學更盛,

黃老之學作為一種政治學說已經日薄西山,不復昔日榮光。

此時的無為之治已經慢慢地轉變為一種養生和宗教修煉方法。

例如《後漢書》記載“

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

……”。也就是說,在東漢宮廷中,有些人已經將黃老和浮屠(佛教)放到一起,將其視作一種宗教,所謂無為也只是一種宗教修煉手段。

此外,黃老之學開始向哲學轉化,最終催生了魏晉時期盛行一時的玄學。

總結

道家學說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學說的創始人老子並不重視現實政治,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小國寡民

。此後,莊子更是完全拋棄了政治,尋求完全超脫世俗的真人境界。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這種學說難以在各國紛爭的戰國時代發揚光大,於是乎,在戰國時期,

一些道家學說傳承者有意識地改造了道家學說,創造了黃老之學,加入了許多治國理政的內容。

黃老學說誕生之初,在齊國稷下學宮中頗為流行,一度成為當時的顯學。

西漢之初,由於經過了秦末戰火,天下百廢待興,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得到統治者的青睞,一批信奉黃老之學的政治家開始制定簡明扼要的政治、法律等各方面政策,促進了西漢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但是,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之學逐步衰微,最終,

在東漢中後期,黃老之學逐步轉變為一種宗教、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