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為什麼自研CRM系統比以往面臨更多的挑戰?

作者:由 企業微信CRM衛瓴科技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13

Management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不要自研,是稍微上點規模的公司才會遇到的選擇題,開發資源匱乏的中小企業無須糾結。

這類公司通常並非對CRM一無所知,往往都是之前採購過CRM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或者上一任CIO、CTO的工程不適用了,才會說要不要考慮自研或繼續自研,從而適應變化了的業務需求。

關於選擇自研還是第三方,我先亮明一個觀點:

越接近企業內部業務交付的環節,對CRM系統的需求特徵越個性化,往往與內部的業務流程、組織結構息息相關,比如自研CRM大多著力訂單、工單的流轉和交付,合同的管理等等,在後鏈路,自研是有其合理性和優勢的;

而越是對外部環境依賴程度高的營銷、客服、運營環節,在場景適用性上更具共性,也就越需要緊跟外部營銷基礎設施的變化,需求抽象的成本也更高,就這一點而言,使用第三方系統尤其是SaaS則更有優勢。因此選擇一款具備強大的外部連線能力、並且具備較強API能力的SaaS就尤為重要了。

而恰是外部營銷基礎設施的變遷為CRM自研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今天,很多企業跟客戶的關係主要是建立在社交網路上及社交媒體上、而非僅僅依賴一個電話號碼上,

這就使得營銷和銷售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很多注重MLG(marketing-led growth)的公司就會萌生一個預期

——

我能不能從營銷環節就把客戶管起來?

正因為此,

CRM系統

必將吸收越來越多的營銷屬性,與搜尋引擎、社交網路、社交媒體的連線會越發緊密,這使得這類系統不再理所當然得只服務銷售部,也在越來越多與市場部的業務目標掛鉤。

在所難免地,自研CRM系統也將面對比以往更多的挑戰:

為什麼自研CRM系統比以往面臨更多的挑戰?

01 平臺規則變化快,迭代節奏難保證

不管是企微、釘釘、飛書這些IM基座,還是

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外部營銷生態,平臺的規則、能力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月度小更新、季度大更新都是常有的事,一般的企業都很難分出專門的IT資源來消化生態規則變化帶來的機會,跟又跟不上,但又不能無視變化,一旦錯過最佳視窗期,業務損失不可計量。

從市場洞察,到業務上的方法

論創新和驗證、到產品設想、再到技術實現的每一步都有超高的試錯成本,況且平臺本身的迭代也是一連串試錯的

過程,要用有限的資源押寶哪個平臺呢?

一來,這個陪跑的代價完全沒有必要自己承擔,二來,即便滿足了當時的需求,開發週期太長,不靈活、不敏捷,也很難適應多變的業務需求,不如多參考幾家迭代能力過硬的標準SaaS產品,擇優錄用。

02 今天CRM系統更注重連線,需求抽象的成本越來越高

過往20幾年,CRM系統的題中之義都落在內部管理上,產品形態上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沒有跳脫銷售管理或者說銷售進度管理的邊界——雖然經歷了從PC端到移動端的多平臺模式,業務即便千差萬別,系統結構基本上是“外呼系統+客戶進度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等模組的靈活演繹,整體上是極為穩定的。

但現在的CRM系統更講究增長,注重連線,同時跟傳統CRM系統相比,生成的資料體量尤其實時資料量不可同日而語——更有水的特質,可以說“隨器賦形”。因基礎設施場景而異,能力也各有千秋,而IT團隊通常是不怎麼懂營銷的,怎麼透過充分的市場洞察,把這些新需求都抽象出來呢?資料指標、資料模型怎麼重新定義呢?這個成本就非常高。

要麼就是,研發團隊對業務部門的需求照單全收,投入了半年甚至一兩年的週期做了一個大而全的系統,發現最後用到的可能非常有限,這對於研發資源、時間都是巨大的浪費;更悲劇的是,等團隊用上的時候,外部環境又變化了,業務也調整了。

03 最佳實踐跟不上,資料模型驗證困難

我之前常說,人們買的不僅是一套軟體或者工具,而是背後的一整套管理思想和最佳實踐。

但最佳實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業務模型、資料模型的反覆推導、驗證,最終沉澱下來成本非常高。

04 對組織架構提出挑戰,很難協調資源

以前研發個CRM系統,主要是IT部門、銷售部的內部交易,現在又加上一個營銷部門,去哪裡找到一個既懂IT、又懂營銷、又懂銷售的CIO呢?尤其在營銷環節包括衛瓴在內的創業公司都在不斷探索當中,營銷側的需求保不齊會更多變數,這是IT團隊非常討厭的事情。

再者,對一些規模偏大的企業,IT部門要經手的專案非常多,一個專案同時是IT、市場、銷售三個部門的重點工作這種機率微乎其微,除非CEO親自下場來推進。

當然,以上還都沒有討論“錢”的事兒,要達成百分百的理想狀態,錢永遠都不夠用。而當下的經濟環境更是如此,畢竟騰訊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華為也在釋放寒氣了,人效成了所有公司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大家知道我上一份工作在網際網路大廠做高管,當時公司就有一個30多人的 CRM自研團隊。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時在自研CRM系統上面,每年大概花費 1000 萬,1000萬什麼概念呢?對比一下,現在衛瓴的產品一套才收兩三萬。

關鍵我花1000萬也不能馬上用上這個產品,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更可怕——“老闆,這事支援不了,如果確定要做的話,我們今天開始排期,等你用上得半年後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外採真不能完全滿足實際的業務需求怎麼辦?

今天回過頭來想這個問題,如果當時能有三到四家公司的產品結合在一起用,比如說同時打通Marketing、CRM、報價和財務系統,這樣可以比較好地滿足整體的需求。即使再多采購上幾套SaaS,也比自研要便宜得多。

當然,把多套系統拼在一起用,的確也

對公司的選型能力提出了挑戰,後面有機會的話,我就再跟大家詳細聊聊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