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知識付費,大V出走與退場

作者: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18

知識星球平臺抽成多少

知識付費,還能接著付費嗎?

知識付費,大V出走與退場

01

知識付費的明星專案《李翔知識內參》停更了,同步還官宣了《李翔》整個團隊謝幕。至此,擁有多位大咖加持光環的《得到》第一個內容付費專欄,僅僅3年生命週期,便以團隊解散而告終。

李翔本人,未來將致力更加整塊和系統性的內容工作,新工作已經安排,約等於重新創業。《李翔》團隊另外3個人,沒有再跟隨李翔創業,而是散在《得到》的其他專案,放棄了團隊默契,重新去適應新工作。

作為一個內容專欄,僅僅3年便宣告解散,並且除了上線之初火爆一時,後續聲量江河日下,包括付費期限也不算長,對於李翔來說,算得上是一次失敗嘗試,好在還有《得到》兜底,只是浪費了時間。

02

微信興起之初,極大擴延了我們的交際,朋友圈能夠看到各類朋友、同學近況,人與人之間差距暴露無遺,因而中產群體廣泛焦慮,知識付費在這種背景下興盛繁榮,如今隨著微信逐漸老化,知識付費這個一度成為風口的內容模式,正在遭受詰問。

知識驅動,所謂實踐出真知,最可能被轉化的知識,是自己遭遇的問題,然後透過學習知識來解決問題。得到類App知識貨架,使用者並非是在計劃中獲取知識,也非問題驅動,而是平臺氛圍營造出來的衝動消費,所謂的精神大保健;

知識資訊,得到App們出售的知識,不像是知識,更像是資訊。真正的知識注重結果,學習以後,使用知識可以帶來直接價值。資訊則是淺嘗輒止的瞭解,使用者需要具備辨別能力,否則過於相信“老師”片面之言,可能還會造成極大損失,沒有人能夠透過書童讀書來讓自己獲得成功;

深度思考,知識付費的內容,大多是以碎片化為主,平臺“老師”們主要是將簡化後的答案出售給使用者,使用者學到一堆“新名詞”,答案的作用更多是鼓勵逃避思考,而真正的知識則應該鼓勵深度思考;

高頻更新,得到App為例,那些處於頭部的大V們,大多都是幾年保持日更或周更的付費專欄,這種更新頻率下,內容質量必然縮水,趨向資訊化也是一定的,因此購買這種專欄和關注一個微信公眾號沒什麼區別,甚至是否具備付費價值都有待商榷,《李翔》還算厚道,取消了收費。

知識付費平臺並非沒有價值,雖然販賣焦慮和精神按摩,但帶動了終身學習的流行,這種價值觀確實為社會帶來了積極貢獻。而知識付費讓KOL和粉絲距離很近,雖然不斷在透支生命週期,但知識變現就是雙方快速各取所需,使用者問題的諮詢效率會更高,因此存在即合理,知識付費有一定泡沫,但價值也不能否認。

03

知識付費對比線上教育,不僅僅碎片化與系統化知識區別,內容側重點也不同,線上教育注重結果,課程設計方面,老師與學生有更多互動,並且直播形式為主,也包含錄播、作業、點評等多種互動方式;知識付費更加側重資訊,因此大多也都是預先製作內容,老師與學生互動相對較少。

知識付費產品的三種模式:

內容驅動,

如得到App,透過PGC的內容運營,獲取使用者付費訂閱,平臺從中抽成。內容驅動的產品更多屬於中心化的強運營模式,因此比較注重老師咖位和內容質量,就如同電商主打爆款,透過頭部資源吸引目標使用者,再透過更多長尾內容獲取利潤。

技術驅動,

如千聊,SaaS工具為主,幫助老師、培訓機構、自媒體進行知識變現,技術驅動的產品更多屬於去中心化的工具模式,還是To B內容生產者為主,透過不斷提升工具能力獲取使用者,比如嵌入微信等其他更多場景,開發更多附加值功能。

流量驅動,

如知乎,本來就自帶流量,知識付費不過是變現的一種方式,流量驅動的產品,知識付費不是產品核心,因而產品模式更加彈性,無所謂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比如各內容平臺的PGC精選內容付費,喜馬拉雅的UGC內容付費。

知識付費模式誕生於音訊平臺,目前知識付費市場70%為音訊形式。這兩年模式不斷遭受懷疑,因此各大音訊平臺都在積極的去“知識”標籤,比如喜馬拉雅增加了更多娛樂類的音訊內容,純粹基於知識付費的得到App,關注度相對不如從前,近期的得到大學和少年得到,也更多是在拓展線上教育。

04

自媒體的廣告變現慢,內容質量還要不斷提高,算是很苦逼的工作,只是成長相對健康。知識付費相反,內容變現容易,內容質量由於更新頻率快會不斷降低,作為內容付費者,使用者期待值相反在不斷提高,因此知識付費KOL生命週期通常很短。

其實多數知識付費KOL都有自媒體,只是可能習慣了來錢快的方式,很難再穩定產出高質量的免費內容,而且為了將自身價值最大化,知識付費大V也不斷在各個平臺間遷移,從知乎到悟空問答,再從微博到知識星球,平臺大V出走已經成為知識付費KOL的常規現象。

因為內容大同小異,知識付費KOL單平臺變現能力有限,開發新知識又需要更長的打磨時間,因此知識付費KOL除了轉換平臺,也在轉換不同形式,從課程錄製到現場演講,從站臺背書到活動串場,變現方法層出不窮。

05

更新了3年的《李翔》,從收費到免費再到退場,內容透支是所有知識付費KOL的縮影,李翔撤了,還有更多吳軍、劉潤們在繼續。

形成一套邏輯自洽的方法論,不同於寫一篇幾千字的圖文,需要更長時間積累打磨,還要作為收費課程傳遞給粉絲。連續更新3年的語音課程,大V們儲備的知識量再多,內容都會疲軟,而作為內容生產者來說,知識付費不過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尤其是對於那些知名度較高的大V。

如果真為粉絲著想,不如去做下自媒體。

多款百萬級使用者產品締造人,擅長網際網路產品運營,關注新興科技產業。

本文為平臺特約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