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蘇秦倡議的“合縱”失敗,魏國和齊國難辭其咎

作者: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22

朱元璋聰耳方可靠嗎

當春秋剛拉開帷幕的時候,全天下共有兩百多個諸侯國;而當戰國拉開帷幕之後,只剩下不到三十個了,並且這個數量在持續減少。

在這種背景下,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長期共贏”,頂多就是短期內雙方或多方聯合。

稍好一點的是,達成目的之後大家罷兵,比如聯手伐秦的幾個國家;

稍差一點的是,達成目的之後背後偷襲,比如後來的宋國就曾幹過這種事。

所以當蘇秦祭出“合縱”的法寶之後,張儀立刻斷言此事難成,因為這個舉動屬於逆大勢而行。

果然,在短暫的聯手之後,關東諸國不出意外地開始了內訌,於是張儀開始了自己的行動。

蘇秦倡議的“合縱”失敗,魏國和齊國難辭其咎

首先,張儀找到魏國,做了一通分析。

你魏國四面八方都是敵人,現在你被蘇秦灌了迷魂湯,非要跟我們大秦作對,想過後果嗎?

是的,你們聯軍的實力很強,可我們秦國惹不起,卻還躲得起,只要守好函谷關,你又能奈我何?

可這樣一來,你們魏國的命運估計就不太妙了。

把我們秦國打得閉門不出之後,難道魏國就能安生了嗎?當然不會。

你們魏國和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都接壤,如果失去了秦國這個敵人,你猜他們是會徹底消停,還是換一個打擊目標呢?

千萬不要忘記,從春秋時期開始,大家就一直在互相兼併,你魏國也逃不出這種宿命的。

等這些國家開始互相爭鬥,甚至達成默契聯手攻打你魏國的時候,我們秦國再東出添一把柴火,夠不夠把你們魏國燒成灰燼呢?

這話一說完,魏國可難受了:張儀雖然是為秦國利益而奔走,但人家說的都是實情啊。

擊敗秦國,獲利最大的是楚國,有我們魏國什麼好處呢?

雖然蘇秦一再表示,滅掉秦國之後,大家共分秦地。可只要動腦子想想就知道,這種事情根本不靠譜。

燕國和齊國完全不與秦國接壤,請問他們怎麼瓜分秦國土地?

魏國倒是與秦國接壤,可魏國想瓜分秦國土地,楚國會樂意嗎?

別看楚國現在答應得好好的,一旦真滅掉秦國之後,所謂的許諾與和約,那都是可以隨時撕毀的。

畢竟,在那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年代,誓言這種幾分錢一斤的大街貨,誰信誰傻子。

於是,魏國立刻拍著胸脯對張儀表示:我們可是萬萬不敢得罪大秦的,現在我們棄暗投明!

蘇秦倡議的“合縱”失敗,魏國和齊國難辭其咎

魏國的背盟,令盟軍非常被動,而就在這個時候,東方的齊國和燕國又翻臉了。

說來也是一個巧合:燕國國王和一位權臣在玩禪讓遊戲,結果玩出了一場內亂,齊國趁虛而入,直接把燕國給滅了。

盟軍本來正在思考,如何懲處魏國這個叛徒,結果齊國來了這麼一手,於是大家紛紛調轉槍口,開始指責齊國。

齊國還沒做出什麼反應呢,秦國又開始出兵攻打韓國了。

你說說,這一樁樁一件件,幾乎是接踵而至,盟軍高層頭都大了,不知道要先管哪件事。

最後,在關東各國的干涉下,齊國罵罵咧咧地從燕國撤軍,秦國先是圍著韓國打了一陣,搶了一塊地之後轉頭打趙國,又搶了一塊地,然後撤軍了。

從表面上看,聯軍依舊存在,但誰也知道,這個破聯盟渾身都是洞,下場毛毛雨就能把他們給沖垮。

張儀就在旁邊看著,覺得聯軍的氣數已盡,該給他們最後一擊了,於是便出訪楚國。

接下來,自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張儀欺楚”,我們已經在上一章中詳細講過,不再贅述。

蘇秦倡議的“合縱”失敗,魏國和齊國難辭其咎

應該說,在張儀出使楚國之前,聯軍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可這一切的前提是,秦國並沒有真正的東出,只是小規模地搞了兩次襲擊而已。

如果秦國真的大張旗鼓地出兵,這個聯軍搞不好又要重新組建,甚至都不太需要齊國和燕國,只要他們別添亂,楚國就有機會帶著三晉逼退秦國。

所以張儀此次出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楚國和三晉的大後方永無寧日。

做法也很簡單,只要逼得齊國和楚國反目即可,畢竟此時的燕國沒什麼威脅。

所以,選擇權最終交到了楚懷王的手裡,他在秦齊之間選擇了秦,結果輸得一乾二淨。

後使讀者因此嘲笑了楚懷王兩千多年,而對於率先背盟的魏國和齊國,卻沒有絲毫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