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RIP1 激酶抑制劑可應用於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治療|MCE

作者:由 mcemmm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2-04

中醫李向前治療脊髓炎嗎

受體相互作用蛋白1(RIP1)激酶屬於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其 C 端含死亡結構域,透過自身相互結合或與其它含死亡結構域的分子(如 TRADD、Fas、TNFRI)結合,參與 TNF、FasL 刺激後的訊號轉導,介導 NF-κB 活化,並誘導細胞凋亡,其功能受泛素化、鋅指蛋白及熱休克蛋白等的調節。研究表明

[1,2]

,RIP1 激酶的活化與缺血性損傷、炎症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密切相關。Yoshikawa

[3]

,以 RIP1 為靶點,設計 RIP1 激酶抑制劑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等神經退行性疾病。

Yoshikawa 等,

首先構建了 TR-FRET 體外篩選平臺,然後運用該方法對課題組已有的化合物庫進行篩選,發現了苯並咪唑衍生物

10

,其 pKi 值為 7。20。隨後將其與已報道的 RIP1 抑制劑

6

進行分子融合,設計了化合物

11

,其擁有全新的母核結構和中等活性的 RIP1 抑制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

6

可以被 p 糖蛋白外排,進而導致較差的血腦屏障通透性。但是,化合物

11

卻擁有較低的p 糖蛋白外排率,這也許是因為其極性表面積減小,氫鍵供體數量減少的原因。隨後以

11

為先導化合物對母核進行替換,期望能夠在保持其優異理化性質的同時,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圖1)。經過一系列的結構改造,結果如圖 2 所示,化合物

14

擁有最強的活性(pKi=8。41)和 較低的 p 糖蛋白外排率(ER=0。7)。

RIP1 激酶抑制劑可應用於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治療|MCE

圖 1。 化合物 6、10 和 11 的結構式(圖片來源:《J。Med。 Chem。》)

RIP1 激酶抑制劑可應用於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治療|MCE

圖2。 化合物母核的改造(圖片來源:《J。Med。 Chem。》)

為了更好的研究化合物

14

與靶蛋白的作用模式,研究人員進行了分子對接,結果如圖 3 所示。根據對接結果進行結構改造:1)分子中的苄基伸入疏水變構調節口袋,該口袋位於 ATP 結合口袋的背面,主要由親脂性氨基酸殘基 Leu129 和 Val134 的側鏈組成,因此可以在苯環上引入合適的取代基來探討活性的變化,也可以在苯環上增加與 Ser161 的氫鍵相互作用(R1);2)吡唑環的 3 位周圍存在一個較小的疏水口袋,在該處引入取代基來探討口袋的大小(R2);3)透過在化合物左側苯環的間位和對位引入取代基(R3)改善化合物的 ADMET 性質。經過一系列的結構最佳化,作者得到了候選化合物 22,其 pKi 值為 9。04,ER 值為 0。6,在人和小鼠肝微粒體中的清除率均小於 1 μL/min/mg,小鼠口服生物利用度為 52。2%。晶體結構複合物也闡明瞭其與靶蛋白的確切作用模式。(圖4)

RIP1 激酶抑制劑可應用於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治療|MCE

圖 3。(A-B)化合物

14

與 RIP1 蛋白的分子對接圖;(C)化合物的設計及化合物

22

的分子結構式(圖片來源:《J。Med。 Chem。》)

RIP1 激酶抑制劑可應用於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治療|MCE

圖 4。化合物

22

與 RIP1 蛋白的共晶複合物(圖片來源:《J。 Med。 Chem。》)

鑑於化合物

22

優異的體外活性和藥代動力學性質,隨後進行體內藥效實驗。口服給藥 26 天,每天監測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模型(EAE)小鼠的臨床症狀。空白對照組小鼠在第 12 天開始出現 EAE 臨床症狀,並在 21 天左右達到頂峰;與之對應的給藥組可以減弱 EAE 臨床症狀。這一結果表明,化合物 22 可以預防 EAE 模型的疾病進展。(圖5)

RIP1 激酶抑制劑可應用於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的治療|MCE

圖 5。 評價化合物

22

在 EAE 模型中的效果

小M 的小思考

RIP1 作為細胞凋亡的關鍵調節蛋白,自從其被發現以來就備受關注。其不僅參與促細胞存活的訊號傳導,還參與多種途徑的細胞程式性死亡訊號傳導,與多種疾病如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關。該靶點的抑制劑 GSK2982772 目前正在進行炎症性疾病的臨床研究,如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銀屑病等。然而,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尚未有抑制劑進入臨床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抑制劑較低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較差的腦通透性。本研究透過高通量篩選和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發現了活性高、藥代動力學性質優、p 糖蛋白外排率低的新穎候選化合物

22

。該化合物在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模型(EAE)小鼠上表現出明顯的療效,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Reference:

[1] Wegner, K。 W。; et al。 Complex pathologic roles of RIPK1 and RIPK3: movingbeyond necroptosis。 Trends Pharmacol。Sci。 2017, 38, 202225。

[2] Shao, L。;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necroptosi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eurochem。 Res。 2017, 42, 21172126。

[3] Yoshikawa, M。; et al。 Discovery of 7Oxo-2,4,5,7-tetrahydro6Hpyrazolo[3,4c]pyridineDerivatives as Potent, Orally Available, and Brain Penetrating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1 (RIP1) Kinase Inhibitors: Analysis of StructureKineticRelationships。 J。 Med。 Chem。 2018, 61,2384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