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作者:由 正一天授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2-08

子良是什麼意思

以史為皮,以今為骨,讓歷史照進現實。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我們一起來趣讀春秋戰國。

《春秋》經常出現某個國君給孩子取名字以及某某官員請國君賜氏的記載,這說明姓名在當時就已經是很莊重的一件事情,我們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關於姓名,《春秋》都告訴了我們哪一些學問。

首先,看一下姓氏。

《左傳》隱公八年記載,

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

魯國的無駭去世了,無駭呢,是魯國的公子展之孫,是魯國的卿,後來做過司空。他有個兒子比較有名,叫展禽,也就是坐懷不亂那個柳下惠。無駭死之後,羽父翬為他請求諡號和族氏。隱公向眾仲詢問關於族氏的事。眾仲回答說:“天子啊,讓有德之人以做諸侯,根據他的出生的情況賜姓,分封土地而又賜給他族氏。諸侯以字作為諡號,他的後人又以這作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績,就可以用官名作為族氏。也有以封邑為族氏的。”隱公命令以無駭的字作為族氏,就是展氏。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展護衛的先祖

這段話啊,就把我們中華文明的姓氏問題就講得比較清楚了。

第一,先有姓,等於是老祖宗用的,表明這一家子是怎麼來的,是大樹的根;氏是子孫用的,是由姓分出來的,等於大樹的枝葉。一開始姓和氏是同時擁有的,後來呢,子孫輩就只用氏作為區分。等到子孫輩都區分得比較清楚了,姓和氏的意思也就沒有分別了。

第二,姓是根據出生的情況而定的。這個出生的情況啊,包含很多型別,有出生原因,有出生位置等,比如,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夏禹的祖先,流傳是他娘吞了薏苡生下來的,就是薏仁草,所以夏就姓“苡”;

商的祖先,流傳是他娘吞了燕子蛋生下來的,當時叫燕子卵啊,叫“子”,所以商姓“子”;

周的祖先,流傳是他娘踐踏了巨人的足跡就懷孕生的,所以周就姓“姬”,和足跡的“跡”同音;

上古有條河叫“姜水”,也就是現在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那生在姜水邊的,就賜姓“姜”。

第三,往下分,天子給諸侯分封土地,同時賜給他氏,有的以地名,比如周分封舜的後人到陳地,舜的後人本姓媯,周天子賜的氏就是陳。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不同寫法的”氏”

有的是以德行,比如《國語·周語下》就有記載說: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

有夏”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牲畜旺盛。

還有“有呂”氏,意思是能忠心耿耿,凝聚人口,財物充盈。

第四,再往下分,那諸侯死後呢,往往用他的字作為諡號,諡號,就是人死後對其生前行事做的一個總結,比如漢武帝諡號就是“武”,說他“威強睿德”,其實主要就是總結他好打仗。

那諸侯的子孫們呢,就用諸侯的諡號作為族氏,也就是作為族姓。

當時的規制啊,諸侯的兒子,叫公子,公子的兒子呢,叫公孫,公孫的兒子不能再叫公孫了啊,所以,到了這一輩,就用他祖父那一輩的字作為氏,衍生出一個獨立的家族。

比如,鄭國鄭穆公的兒子,就叫公子去疾,字子良,公子去疾的兒子,就叫公孫輒,他的孫子呢,就用他的字為氏,叫“良霄”了,以後的子孫就姓“良”。像上文魯隱公給無駭後人賜姓“展”,也是因為無駭的字是“展”。

不同的子孫分支,往往氏姓還不一樣。

第五,其他姓氏,比如祖上有做官有功勞或者名聲很好的,有時候也會把官名賜給他們一族作為氏,比如司馬氏,司空氏,司徒氏,其實都是官名;還有分到小塊采邑的,就以采邑的地名為氏。

姓氏就這樣,慢慢的延伸,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氏族慢慢的出現,

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百家姓,據統計,我國的姓氏,從單個字的姓到十個字的姓,共計23813個。

接下來,我們來看取名。

《左傳》桓公六年,桓公正妻的兒子出生,問申繻取名的學問。

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

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取名是一種文化

第一,取名啊,有五種方式,信,義,像,假,類。

信,就是用出生的某一種情況來命名,

比如手掌紋像什麼字,就取什麼名,像魯國的季友,出生的時候手掌紋像個“友”字,所以就取名叫季友,還有以生日當天屬於什麼日子,還有的以出生是啼哭的聲音像什麼音律,或者出生當天發生了什麼自然現象,就取什麼名,

義,就是用德行祥瑞的字眼來命名,

比如周文王,叫“姬昌”,

“昌”就是興旺、興盛,繁榮的意思,周武王叫“姬發”,“發”就是生長、發展的意思。

像,用相類似的字眼來命名。

這個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孔子生下來啊,頭頂上是凹下去的,像個土丘,所以取名叫“孔丘”。

假,就是借萬物之名稱來命名。

比如宋昭公,名字就是杵臼,就是我們搗蒜搗藥材的那個杵臼,孔子兒子叫“孔鯉”,就是取得鯉魚的“鯉”。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杵臼

類,就是借用和父親有關的字眼來命名。

比如父親的職業,父親的生日,父親的愛好或者美德等等。

第二,命名啊,還有六不用。

不用本國國名,不用本國官名,不用本國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禮品名。

用國名命名,就必須廢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得改變官稱,用山川命名,就得改變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得廢除祭祀,用器物禮品命名就會廢除禮儀。所以,不要用這些大傢伙事兒命名。

當然這些都是講的王公貴族的特權了,春秋時期還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底層人民和奴隸都沒有讀書習字的權利,也是不配擁有姓名的。

第三,命名一定要注意一點,就是避開忌諱。

周朝人用避諱的方式來奉事神明,家中長輩或者國君死之後,就一定要避諱,以表示尊重。當然這也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不然以後慢慢就沒名可用了。當時規制啊,天子諸侯諱其父、祖、曾祖、高祖之名。高祖以上,五世親盡,其廟當遷,也就是出了五服了,神位就不在同一個廟裡供奉,也就不再忌諱了。

避諱這個事情,在封建社會是慣例。我們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往往都能學到過,很多字為了避諱,會故意多寫或者少寫一筆,或者用其他字代替,或者乾脆省略掉。現代取名也會注意不與五服內的長輩同名。

正一讀春秋(十五):姓、氏、名

避諱用字往往多寫或者少寫一筆

好,《春秋》關於姓名的知識,我們就一起學到這裡。

感謝大家收看本期影片,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正一天授”,同時歡迎在影片下方留言、點贊和轉發,我們一起探討歷史,體驗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