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文化雨露潤心田 皋蘭縣石洞鎮文山村文明鄉風撲面來

作者:由 皋蘭釋出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2-17

魏振皆的字值錢嗎

文化雨露潤心田 皋蘭縣石洞鎮文山村文明鄉風撲面來

“紙要鋪平,拿筆要穩,墨汁不能蘸得太多。”6月13日,太陽火辣辣地照在地上,但這炎熱的天氣並沒有阻擋皋蘭縣石洞鎮文山村書法協會成員的筆耕,不大的房間裡飄散著淡淡的墨香,蘇青紅書寫“瑞氣祥雲”幾個字時,村民魏佔邦一直站在旁邊學習。“我練字已經有十年了,生病以後練習書法就成了我最主要的愛好。”魏佔邦折了下拿在手上的宣紙開心地說。

文山村是一代書壇巨擘魏振皆先生的故里,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這裡原名砬牌,因為文人輩出,後改村名為文山。這裡文化底蘊深厚,鄉賢名士輩出,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為鄉風文明的滋長提供了沃土,文化與文明交融共生,滋潤著廣大鄉民的心田。

“草根”書法家帶領村民提升文化素質一排排精緻的房屋,一條條整潔的道路,一位位辛勤的村民,記者一走進文山村,一幕幕文明的景象印入眼簾。如今的文山村構建起了“服務優質、服務全民”的公共文化體系,一大批文化民生工程相繼落地建成,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娛樂、健身需求。

魏佔邦是文山村村民,因為身體原因,如今很少下地務農。但他並沒有閒著,每天都會到村上的魏振皆書法協會來走一走,老師在的時候他也會拿起毛筆寫幾筆。當天蘇青紅老師正好在村書法協會,魏佔邦一直在一旁學習,請教。現在每天都要寫寫,要不然就覺得生活少點啥,村裡現在已經有六十幾個“草根”書法家了。蘇青紅是文山村學校的美術老師,沒事的時候都會到書法協會來指導村民寫書法,他告訴記者:“文山村很有文化底蘊,魏振皆是我們國家很有名的大書法家,就是我們文山村人。現在有了魏振皆書法協會這個平臺,可以豐富文山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讓老一輩的書法愛好者帶動青年人在這裡練一練,寫一寫,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質。”

深挖優秀文化讓村民留住鄉愁

“這部有著濃厚鄉村文化底蘊的村史書籍,為當地開展優秀家風家教家訓文化進家庭起到了很好地宣傳示範作用,也為全縣57個行政村編修村史工作作出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文山史話》主編魏仁科說,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村莊特有的文化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很多寶貴的村史資料只存在於村中老人們的記憶和口口相傳中。編修村史是記載一個村莊發展演變的過程,記載村民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艱苦創業所創造的歷史與文化。皋蘭縣石洞鎮文山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2013年,被列入蘭州市首批特色文化示範村。

文山村透過挖掘傳承優秀鄉土文化,打造文化名片。近期,歷時5年的《文山史話》正式發行,從史海鉤沉、孤跡遺蹟、物華天寶、民俗鄉韻、人物春秋等10個方面記載了文山村歷史,見證了文山村人民的艱苦的創業史、勤勞的守業史,展示了“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鄉村文化新形象。

魏仁科告訴記者,《文山史話》編修歷史時間跨度400餘年,從歷史沿革、古蹟遺址、社會經濟、文化名人、民俗鄉韻等10個方面,收集記載了文山村的發展和歷史。全書以翔實的史料,嚴謹的結構,簡潔的文字,通俗的描述,全景式描繪了文山村的鄉村文化和民俗風情,從一個小村折射出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革,為研究皋蘭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手資料,對文山村歷史的傳承意義很大。這是文山村文化的標誌。

鄉土文化引領精神文明建設

這些年,文山村的文化建設發展很快。各個文化廣場相繼興建,進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極大的滿足了群眾的娛樂、健身需求。文山村黨總支書記魏列峰告訴記者,文山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的好和挖掘本鄉本土的文化內涵有直接的關係。這裡的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村委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在環境衛生方面,對於每一位幹部都有考核機制,實行“門前三包”,按照門牌號碼劃分區域,各個社都有義務監督員。現在村民都能自覺的管好自己的“三包”區域。村上現在成立了書法協會、健身舞協會,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透過推進綜合整治,建立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建設文山村美麗新環境。記者瞭解到,在文山村建立了村有專職清掃員、社有清運員和義務監督員的環境衛生整治隊伍。同時發揮村民在整治工作中的主體作用,鼓勵村民互相監督,共同管理,大大提高了村民衛生保潔自覺意識,提升了全村環境衛生整體水平。透過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強化文明宣講服務、大力開展文明評選等多項措施塑造文山村美德新風尚。

村規民約提升群眾環保自律意識

“咱們村,是寶地。將你我,來養育。講道德,重禮儀。”這是文山村《村規民約》裡的一段話。近年來,文山村透過組織本村鄉賢,結合本村實際,牽頭討論制定群眾認可、廣泛遵守、具有文山村特色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助推農村發展,引領鄉村文明。文山村村規民約將好家風好家訓寫入其中,用道德的力量感染和教化身邊群眾,湧現出了一批“凡人善舉”,“蘭州好人”楊桂蘭就出自文山村。

楊桂蘭從13歲起她便繼承了家中代代相傳的“正骨”衣缽,走上了扶傷濟困之路,每年經她治癒的骨折,骨錯位、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傷患者至少900人次,近60年間,她為5萬多人治癒了傷痛。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從不主動向傷患者收取治療費,對於貧困患者,還時常給他們返程路費。

“來找我看病的人大都不會空手而來。有的會提一箱牛奶、有的會提些土特產,但更多的臨走時會主動給我留下幾十元錢或者上百元錢以表感謝。收與不收我則視對方的條件而定,如果對方比較貧困,我不但不要他們的一分錢或禮品,還時常給他們返程路費。對方條件一般,我也就留下幾十元錢最多也就100元錢。對方比較富裕的我就多留下一些。當然,患者不給我也不要。人活在世上,誰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呢,能幫一把是一把。”楊桂蘭爽快地說道。

弘揚傳統文化建立文明村鎮

皋蘭縣石洞鎮黨委副書記王紹東告訴記者,皋蘭縣石洞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以文明村鎮建立為抓手,以文化樂民文化惠民為重點,紮實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示範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近年來,石洞鎮各村同步開展結合精準扶貧工作,整合資金,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村道路,通社道路實行了水泥硬化全覆蓋,村民小巷實行了紅磚硬化全覆蓋,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特別是有一批文化專案落地建成,拿文山村來說,每個社都有廣場。鄉風文明方面我們依託“八個一”示範工程為抓手,開展各類活動,評選蘭州好人、五星級文明家庭,近三年評選文明家庭220多戶,多人參與評選蘭州好人,透過模範的潛移默化提高百姓的素養,特別在文化方面,石洞鎮各村都在編纂村史,做好文化的傳承。在環境方面,治理力度很大,像文山村這樣的長效機制做的非常好,引導村民自覺愛護環境。

皋蘭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吳泰接受採訪時表示,皋蘭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今年皋蘭縣主要是以做好全省、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示範工程為抓手,在建立文明村鎮方面加大力度,做好五星級文明戶的評選,透過發揮文化廣場的作用,讓老百姓在文化活動中受到教育,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正能量。透過文化活動的引領,提升百姓的素質。透過道德講堂,讓“鄉賢”走進講堂,讓身邊的好人,道德模範說身邊的事,讓老百姓向好人學習,做好人,做好事。下一步,皋蘭縣要加大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的建立工作,進一步完善建立的體制機制,讓老百姓在建立中受益,讓建立能夠為民、惠民、利民。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董永前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