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作者:由 遊人旅行記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2-15

採集詩歌的官員叫什麼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

據學者考證,“詩三百篇”均系樂歌,為樂官所掌管,供統治階級宴享娛樂之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載:

“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邯》、《廊》、《衛》、《王》、《鄭》、《齊》、《幽》、《秦》、《魏》、《唐》、《陳》、《部》、《小雅》、《大雅》、《頌》”。

這裡所說的周樂,幾乎與今本《詩經》沒有多少差別(只有《魯頌》、《商頌》不在內),這些詩是魯國樂工所歌,而稱做“周樂”,由此看來,《詩經》的編訂者無疑應是周王朝的樂官了。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周王朝的樂官是怎樣得到這些詩歌的呢?其來源大約有四:

(一)王朝的貴族為了充實樂章,用以祭祀先祖或誇耀功業,製作詩歌,送交樂官,“比其音律”。《周頌》裡有些詩便是出於這個來源。

(二)王朝掌管音樂的官員為了給統治者服務,“觀察民隱”以“補察其政”,留心搜採流傳在民間的或出於士大夫之手的詩歌。《小雅》、《大雅》及《王風》裡有些詩篇當出於這個來源。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三)諸侯各有樂官,掌管本國的樂歌,諸侯為了表示尊重王朝,派人把樂歌獻給王朝。《王風》外的十四國風及《魯頌》有些詩,便出於這個來源。

(四)周王朝司樂太師所儲存的商王朝的祭歌和樂歌。《商頌》裡應該有些詩來源於此。《國語·魯語》說:“昔正考父校(校理)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便表明了《商頌》乃是周太師所保留的商王朝的舊物。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透過以上幾個來源,周王朝的樂官掌管了大量的詩歌,經過他們的編輯,才有了《詩經》這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

這個起於司馬遷的“孔子刪詩”之說,已為今日多數學者所不取。不過,孔子確曾做過一番正樂的工作,並把《詩經》作為教育弟子的課本。這一點有他的自述為證:“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詩經》在編排上分《風》、《雅》、《頌》三類。《風》、《雅》、《頌》都是一種音樂上的分類,由音樂而得名。《風》是樂曲的通名,為地方樂調。但十五《國風》,又有各國不同的曲調。《左傳·成公九年》引範文子言:“樂操土風”。“土風”就是本鄉本土曲調。作為樂曲的《風》,其內容和形式,一般又是風土、風俗的反映。樂曲稱“風”,與風土、風俗之風確乎也有聯絡。所以說,《衛風》就是衛國的樂曲,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衛國的風俗;《齊風》則是齊國的樂曲,必然也表現出齊地的風俗。其它亦然。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雅》有《小雅》、《大雅》,合稱二《雅》,是貴族宴飲或朝廷演奏的音樂,基本上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域—“王畿”的詩歌。某些學者指出,“雅”即“夏”的同音假借字,西周王能的詩歌之所以稱為“雅”,是因為這個地方原系夏人故地,而“夏”字“雅”字古同音,人們便常用“雅”字來代替“夏”字。《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此有《墨子·天志下》引《詩經》《大雅》作《大夏》為證。西周王畿的詩所以稱為“雅”者,原本於“夏”,以地得名,也如同十五《國風》各以國名作區分一樣。以“雅”為“夏”,這同訓“雅”為“正”,以“雅音”為“正聲”的說法也並無矛盾。因為“周室西都,當以西都音為正”(劉寶楠《論語正義》),“雅聲”也就是夏地曲調、西周京能地方的樂曲。

《詩經》的編訂者是周王朝樂官,他們是怎樣蒐集詩歌的?4個來源

《頌》有《商頌》、《周頌》、《魯頌》,合稱三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這類詩所以稱“頌”,有歌頌、讚美之意。近代學者根據《頌》詩的某些特點,指出它是以大鐘伴奏,聲調緩慢,以造成一種莊嚴、肅穆、安靜、和諧的氣象。大鐘在古代叫做“鋪”,而“鋪”與“頌”二字,在古代又可以通假。這樣,對《頌》詩的解釋,就比較圓通、準確了。《詩經》曾經秦火,秦始皇時,禁止習誦。西漢時期,文化復廷,傳《詩經》者有四家:魯人申培所傳的通稱“魯詩”,齊人鍵固所傳的通稱“齊詩”,燕人韓嬰所傳的通稱“韓詩”,魯人毛亨所傳的通稱“毛詩”。魯、齊、韓的傳本經文系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稱作“今文詩”。毛詩的傳本經文原以先秦古文寫成,稱作“古文詩”。魯、齊、韓三家“今文詩”已亡佚(只存《韓詩外傳》),現在《詩經》只有毛享所傳的一種本子。

歡迎螢幕下方留言,我是“一世不會蛻變”,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喲!

參考資料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