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作者:由 東湖野客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4-10

詭譎怎麼讀譎

潼關,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的要衝之地,南依秦嶺、北面黃河,兩側數條深谷溝塹,西有華山之險,東有群巒疊嶂、崖谷縱橫,與秦嶺之間設有12連城,地形險峻異常。自東漢建關以來,就成為扼守關中與中原地區的第一戰略要衝,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潼關地形分析圖

杜甫曾以詩句“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來形容潼關地形的險要,著重點出其易守難攻的特點。《山海關志》更直言,“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但是,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所言:“潼關雖是一座險要的雄關,如果積極防禦就可以憑藉險阻,殲敵有生力量。若是消極防禦,雄關還是難免被攻破的。”

東漢末年,曹操與韓遂、馬超率領的十路聯軍在潼關、渭南進行了一場蕩氣迴腸、影響深遠的戰爭,這也是潼關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大型戰爭。

面對“兼資文武、雄烈過人”的馬超,善用兵法、老謀深算的曹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將兵法要義發揮到極致,將潼關(渭南)之戰打造為歷史上少有的,兵不血刃就成功突破天險的經典戰爭。

在本文中,筆者試圖以多變的兵法、直觀的地圖為切入口,為讀者描繪一幅扣人心絃、驚心動魄的古代戰爭畫面,形象展示冷兵器時代詭譎的軍事謀略藝術。

潼關地形分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潼關及周邊地形

“在秦嶺餘脈華山以及黃土臺塬地形的影響下,(潼關)從南面的山脈一直到北邊的黃河,都是起伏不平的”,可以分為山地、殘原溝壑和黃、渭河谷三種類型。

總體上看,潼關溝壑縱橫、塬高坡陡、地勢險峻,有著天然的地形屏障。秦嶺黃河南北相望,可謂“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潼關東面為遠望溝,西面為禁溝,溝深均為120-150米,“臨不測深淵以為固”。東西兩側還有數條深谷溝塹,交通不便。潼關向東,是有名的崤函古道,長約140裡,崖谷深絕、深險如函。靠近潼關處,有一條羊腸小道,僅容單車單騎通行。

《孫子兵法·地形篇》中指出,“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孫子將地形分為六種,曹操註釋《孫子兵法》說,“欲戰,審地形以立勝”,強調地形是作戰的關鍵因素,審查利用好地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漢代潼關示意圖

《水經注》記載,“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巷坂,坂磅絕澗(遠望溝),陟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溯黃巷以濟潼關也”。

據考證,漢代潼關位於今潼關縣港口鎮東南,東西沒有城牆,分別以遠望溝、禁溝作為天險;南北築有城牆。北城牆位於今東陶家莊北側,高約7米,東西長約1公里,城門略偏東;南城牆位於楊家莊南側、城北村北側,南北相距約1。15公里,南北城牆皆為黃土版築。到了隋唐時期,隨著黃河南岸泥沙增多,河灘變寬,潼關才從塬上遷至塬下,即今天潼關古城所在處。

東漢末年,從中原經潼關至關中,一般沿著黃巷坂向西,翻過遠望溝,登上麟趾塬,從塬上所築的關城向西進入禁溝,再由禁溝北上抵達潼河溝口,沿著渭河南岸即可抵達關中。

漢代潼關,基本因形就勢,充分藉助地形達到防禦目的,是《孫子兵法》“六地”中“險形”的代表。“險形者,若敵先居之,引而取之,勿從也。”險形,險要的地形,易守難攻之地,如果敵人先佔領,就引兵撤退,引敵人來追。

從城池攻守角度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已而為之。”攻城是下策下策下下策之法。漢代,雖然鐵質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但本質上仍舊是冷兵器,適合近戰,缺乏對關隘、城牆的破壞力和殺傷力。

冷兵器時代,攻城非常艱難。首先要準備攻城車輛、雲梯、飛樓等器械,“三月而後成”;然後,修築攻城所用土方工程“距堙”,挖地道、造大橋越壕等,“又三月而後已”。如果攻城一方耐不住性子,進行步兵密集強攻的人海戰術,像螞蟻一樣往城牆上爬。即便是攻下來,損失也會非常慘重;攻不下來,則可能遭遇滅頂之災。

直接圍攻潼關:一場難以取勝的硬仗,一塊難以啃下的硬骨頭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討伐張魯,安排夏侯淵等大將兵出河東,與鍾繇會和。這時,曹操手下高柔分析說,“大軍向西開進,韓遂、馬超會懷疑是去襲擊他們,必然相互煽動、起兵反叛。當下應先安定三輔(關中)地區,如果平定了三輔,漢中只需要一紙檄文就可拿下。”可惜,曹操不聽。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地勢險峻的潼關古城

後來,卻正如高柔所料,以韓遂、馬超為首的關中十部割據勢力,聚眾十餘萬,攻克長安(今西安),佔領軍事要地潼關,準備拒曹操於潼關之外。

如果直接攻打潼關,曹操勝算幾何?筆者認為,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忙,主要原因有三:

曹操出征前曾言“關西兵精悍”,韓遂、馬超等十路兵馬屯守潼關,兵強馬壯。對峙期間,關中諸將“每一部到”,紛紛不遠而來,加入韓遂、馬超陣營,兵力不斷補充,聲勢異常浩大。潼關西向臨近,即是韓遂、馬超所佔領的關中地區,物資豐饒、補給便利,糧草輜重充足。《資治通鑑》記載:“及超等破,餘畜尚二十餘萬斛”。而曹軍的補給,主要來自於夏侯淵所守衛的河東地區,糧草補給曹操十萬大軍比較吃力。自潼關設定以來,逐漸取代函谷關,以一關而扼全秦之口,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使得潼關易守難攻,成為決定戰爭成敗安危的重要關塞。韓遂、馬超提前佔據潼關,取得了戰爭主動權。綜上分析,無論從地形,還是城防,還是兵力,如果曹操直接攻打潼關,幾乎沒有取勝的把握。潼關不能直接攻,必須調整戰術。曹操是如何調整戰術,將不可能轉為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呢?

超絕謀略藝術:將所有兵力囤聚潼關周邊,緊緊吸引關中聯軍注意力,再避實就虛、出其不意,“分兵”北渡黃河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潼關之戰行軍路線圖

兵行詭道,沒有一成不變的作戰手法,隨機應變才是戰場的王道。當初,夏侯淵鎮守河東,關中聯軍勢必安排部分兵力,死守黃河主要渡口,以防夏侯淵趁機渡河。

兵者,詭道也。曹操把夏侯淵的大隊人馬調過來,把所有大軍全部調過來,死死咬住潼關,擺出一副要與韓遂、馬超在潼關決一死戰的架勢。

韓遂、馬超看到曹操把所有大軍全部囤聚到潼關外圍,與自己在潼關對峙,也把絕大部分精銳囤聚到潼關,以隨時準備與曹操在此展開生死決戰。

關中聯軍不斷有軍隊向潼關匯聚,曹操不是面露橘色,而且“輒有喜色”。不得不說,馬超“勇”有餘而“智”不足,連徐晃都看出了馬超佈防的缺陷。徐晃對曹操說,“公盛兵於此(潼關),而賊(馬超)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

於是,曹操暗中卻派遣徐晃、朱靈等大將率領四千步騎兵北渡黃河,沿黃河北上,從蒲津口西渡。

徐晃、朱靈成功西渡黃河,並擊敗帶領五千人馬前來攻打的梁興,在黃河西岸安營紮寨,站穩了腳跟。

戰術要成功,首先不能讓對方摸清自己的意圖,因此就需要迷惑對方,為對方設定迷魂陣。

無論《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兵書,還是聲東擊西、暗度陳倉等戰術,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都可以倒背如流、朗朗上口,關鍵是戰場是怎麼成功運用,這主要取決於兩點:第一是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力,根據戰場形勢相機應變;第二就是對所用戰術的保密性,隱瞞真實意圖,甚至造勢讓敵人產生誤判。

“操急持(潼關)之”。曹操開始安排全部兵力,包括河東夏侯淵,十餘萬大軍調集過來,牢牢抱持潼關,目的就是為了造成他們的錯誤判斷,吸引韓遂、馬超把全部兵力調集過來,使得黃河西岸渡口原本空虛的防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空虛,只有這樣徐晃、朱靈等才有可能成功北渡黃河。

是否還有更好選擇:如果曹操帶領十萬大軍從河東直接北渡黃河,可能面臨什麼結局?

兵法和地理中的戰爭:看曹操如何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

黃河山西段,沒有渡口極難穿越

關中、河東隔著黃河相望,走河東繞開潼關天險,北渡黃河進入關中,確實不失是一種選擇。

但是,強渡黃河並不比攻打潼關天險容易多少。一是黃河本身就是天險,水流湍急,難以突破;二是渡口有限,最好的選擇有兩個,距離潼關較近的蒲津口和距離潼關較遠的龍門渡。

歷史上不乏從河東北渡黃河進入關中的軍事先例。戰國初期,魏國大將吳起就是從龍門渡跨過黃河,過河後修築城池,打敗前來攻打的秦軍。但正因為如此,黃河渡口一向是軍事雙方博弈的焦點。

如果曹操十萬大軍揮師黃河東岸,戰術目標勢必暴露,關中聯軍可以在一天之內輕易完成黃河西岸各個渡口的佈防,曹操未必能強渡成功。要知道,就在三年前,曹操就是在長江天險赤壁,折戟沉沙、敗走華容。

當徐晃、朱靈等帶領大軍北渡黃河並站穩腳跟,曹操出其不意、避實就虛的目標達成,戰術意圖也暴露出來,於是迅速揮師從風陵渡北上,帶領大部隊與徐晃、朱靈等四千奇兵匯合。

此後,曹操在渭南大敗韓遂、馬超,取得絕對勝利。

總結:曹操閒庭信步、指揮若定,成功突破潼關天險。

曹操與韓遂、馬超為首的關中十路聯軍的潼關之戰,是潼關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戰爭,是曹操靈活巧妙運用軍事謀略藝術、以“智”取勝的經典戰役。

曹操酷愛研習兵法,開創了整理註釋《孫子兵法》的先河,其高超的軍事能力被讚譽為“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曹操將兵法藝術發揮到極致,虛實之間突破“飛鳥不能逾”的潼關天險,化解了關中聯軍佔據潼關的巨大戰略優勢,對潼關(渭南)之戰的後期走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足可稱的上“戰爭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