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再議推送——拉得來人,留得住客

作者: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02

圖推題怎麼搜解析

編輯導語:對於業務來說,需要常做常新,充分了解。而對於產品來說,就需要拉的來人,留得住客。本文介紹了最佳化Push業務、提升Push業務的有效轉化率等方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再議推送——拉得來人,留得住客

一、最佳化Push業務

最近,為了追留存,又開始最佳化Push業務。業務嘛,常做常新,便多了些理解。

從數的角度,Push的業務模式似乎已經足夠清晰:

活躍UV量 = 覆蓋UV量 X (1- (1- UV點選率)^ Push條數)

即,如果一天覆蓋100W人,每條Push的點選率是1%,一天發五條。

發5條,使用者都不點的機率是:(1-0。01)^5 = 0。95

會點選Push進入應用的活躍UV量 就等於 100W x(1-0。95) = 5W

為了追活躍的UV量,在上述公式中,分別最佳化各個變數即可。

1。 覆蓋UV量:分為發 和 收兩個環節

發:按照使用者的活躍度分組後(新使用者、周活、月活)分別追覆蓋率,即讓Push觸達到每一個使用者;演算法上,要給每個使用者都計算出可以推送的資訊(貨品的充足);工程上,要基於不同手機廠商的Push通道進行最佳化,保證Push能夠及時有效發出(物流的完備)。

收:儘管從傳送的角度,我們希望覆蓋到每一個使用者。但是從收的角度,如果使用者關閉了Push,甚至解除安裝了App都會影響到能夠接受到Push的使用者規模。

2。 Push條數:沒有絕對的上限值,只有參考和經驗值。

理論上,只要我們的Push條數不把使用者騷擾到關推送、刪App,Push條數是多多益善的。(今天,為了防止應用過度騷擾使用者,各手機廠商都強化了關於推送的管理,也會讓使用者更方便的關閉某個App的推送。)

僅出於活躍目的的考慮,當用戶當天已經活躍了(主動活躍 or 被Push拉回),我們就可以不再對同一使用者進行傳送了。

3。 Push點選率:引入演算法的環節,需要基於個體偏好給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時間偏好:

日期:工作日/休息日的區分(而非週一週五的區分)

時段:一天當中的不同時段的區分;當然,在凌晨階段,我們通常是要關閉push、以免打擾使用者的。

內容偏好:

對於混推列表的應用而言,如果列表裡的內容是嚴格按照點選率排列的話,那麼直接將列表的第一條資訊推送給使用者就是最簡單的做法。

型別:使用者對於App可以提供的什麼型別的推送更願意點選?內容類、活動類、促銷類、資訊類等等。

資訊:在同一型別的推送下,使用者更偏好什麼樣資訊的內容。

時效性偏好:

待推送的內容對於使用者來說,是不是希望及時收到的,還是無傷大雅的。這決定了我們在推送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對應的訊息內容。

比如,對於球賽賽事、新聞事件來說,推送的時效性要求很高,推的越早、使用者就越可能開啟你的內容進行檢視;而推送的晚了、新聞變舊聞,使用者自然喪失了點選的動力。於是,為了追求推送內容的時效性,各個應用拼命廝殺,甚至於還會出現新聞事件的搶跑事件。比如,騰訊就因為搶跑推送過一則烏龍的新聞。

再議推送——拉得來人,留得住客

二、迭代Push業務過程

而在資料指標之外,不斷迭代Push業務的過程也帶給人額外的認知。

其一,Push 之於使用者而言,是一種豆腐塊廣告。

除了少量使用者主動訂閱的內容以外,絕大多數的Push更像是塞給使用者的廣告,而且受限於手機作業系統能力,推送是一種限定樣式的豆腐塊廣告。

在實操過程當中,我們碰到的運營類廣告推送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說人話、不幹人事。

不說人話,只給使用者專有名詞,而不採用使用者能理解的表述方式。

不幹人事,只想讓使用者付出來滿足業務目的,而不允諾使用者好處。

既然明確了Push是一種廣告,那麼從廣告的邏輯思考推送,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只有出發點找到和使用者利益的相關點,包裝上向用戶表明利益,才能夠更好的引導使用者點選Push。比如,使用者發出的IM訊息得到了回覆、使用者關注或訂閱的內容有了更新、使用者可以領到福利等等,把待推送的內容以使用者的視角進行二次的文案包裝,在實踐中都能夠得到不錯的點選率提升。

對應到Push點選率的環節,我們就可以在上述因素之外,進一步新增包裝偏好:

包裝偏好:以更貼近使用者視角的文案和圖片,對於待推送內容進行二次包裝,從而提升使用者對於同樣內容的接納程度。

其二,Push 之於業務來說,追求的不僅是活躍,更應該追求【有效的】活躍。

活躍 ——人來了

有效的活躍——人來了、逛了、看了、買了

在一個割裂的組織結構裡,經常出現“管殺不管埋”的情況,透過Push把人拉來之後就不管了,DAU確實提升了,但仍然只停留在虛榮指標的層面,而沒有給業務帶來切實的貢獻。透過推送部門和業務部門共背指標,一體化考慮,我們就可以引入新的機制:

進一步考核Push後的業務指標,才能夠更好的搭建和衡量推送的價值指標(並不是每個DAU都是有效的,只有那些有更多行為的DAU才是有效的);

先琢磨清楚如何承載Push帶來的使用者,搭建起後續的通路,才能夠承接得住Push拉回來的使用者,從而提升Push對於業務有效性的貢獻。

三、有效轉化

在實操過程當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點選率高的內容,和後續轉化好的內容往往並不是同一類內容。這時,就可以進一步嘗試將引流品 和 利潤品透過產品互動的方式連結在一起,先讓人進來,再發生後續的轉化。

基於此,我們就能進一步完善推送業務的衡量公式。

有效活躍UV量 = 覆蓋UV量 X (1- (1- UV點選率)^ Push條數) X 有效行為轉化率

有效行為轉化率:

依賴於我們對於使用者後續行為的設計,透過產品機制的承載,從而讓過路客變為進店客,讓進店客變為消費客。

而因為不同型別的推送,其後續的行為轉化率不同,我們也就需要結合後續的轉化來重新衡量不同推送物件的價值。

本文由 @YanZehua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