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脫脫之死的啟示:細節是如何決定歷史走向的?

作者:由 觀點與視角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16

脫脫丞相死在河北哪裡

脫脫之死的啟示:細節是如何決定歷史走向的?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也決定歷史走向。

讀歷史,很多細節耐人尋味。《明史》記載,元至正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54年,元朝朝廷派遣丞相脫脫率領大軍,去討伐起義軍張士誠。

儘管張士誠後期的表現不怎麼樣,但必須承認,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此人也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一代梟雄。

張士誠是公元1353年才聚眾起義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就攻佔了泰州、高郵等富庶之地,並且自稱誠王,定國號為大周,建元天祐。

脫脫之死的啟示:細節是如何決定歷史走向的?

張士誠過於高調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元廷高度關注,“槍打出頭鳥”的規律自古如此,於是遭遇到最猛烈地鎮壓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在當時的元廷,脫脫絕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柱石,他忠誠正直廉潔,文武兼備。而脫脫面對的敵人張士誠,無論是謀略才幹、人品德望則完全與脫脫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是一個典型的暴發戶。

所以,戰爭的結局幾乎是註定是,當然也很快就出現了結局。脫脫大軍很快就打敗了張士誠,並且重兵合圍了六合,當時的張士誠成了甕中之鱉,岌岌可危。幸虧當時尚在郭子興麾下效力的朱元璋率部遠端奔襲,才救了張士誠的命,解了他的圍。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場戰役,從脫脫的角度來說,雖然沒有全殲張士誠部,也沒有消滅匪首張士誠,但也給“大周”這個割據勢力造成了重創,從戰局的角度講,已經是戰果豐盛了。如果脫脫繼續組織圍剿,張士誠部徹底覆滅也不是沒有機會和可能。

脫脫之死的啟示:細節是如何決定歷史走向的?

然而,元廷卻在這個時候罷免了脫脫的官爵,將脫脫安置為淮南路招撫使。接著,又不讓這個招撫使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命令其西行,並且密令使臣毒死了脫脫。

從當時的大勢和歷史走向看,元廷的覆亡是必然的,是由其殘暴、反動、腐朽的政治屬性和統治手段決定的。但脫脫之罷職、被鴆,勢必有自毀長城、自掘墳墓,加速覆亡的意味在內。

在當時的元廷,脫脫的人品和風格,與其他官員乃至元廷的“主流”相比,直接就是一個鶴立雞群的另類。

他幹練進取,與籠罩元廷的沉沉暮氣對比強烈;他廉潔自律,與元廷的奢侈無度、腐敗朽爛格格不入;他自重身份,不願意與把持朝政的元廷太后勢力、宦官集團沆瀣一氣。

脫脫之死的啟示:細節是如何決定歷史走向的?

所以,這個名義上的丞相、百官之首,實際上並未真正介入元廷的政治核心。

所以,在罷免、貶黜、毒殺這一系列重大決策問題上,沒有具備重大權重的勢力為他說話,而他更未獲得自我辯解、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機會。

將脫脫踢出局,並且置於死地,在當時的元廷各大勢力看來,是一個值得彈冠相慶的鬥爭勝利;在元廷的最高統治者元順帝眼裡,朝局的穩定、帝位的安穩,遠比脫脫的存在和生死更為至關重要。犧牲一個脫脫,小菜一碟、小事一樁,不值一提。

但恰好就是這個元廷眼裡無關大局的小人物的退場,使得從此之後的元廷,再沒有一個才幹和威望足以與脫脫相提並論的人才可用。

脫脫之死的啟示:細節是如何決定歷史走向的?

脫脫在歷史重要關頭的出局,給了當時的各路起義軍如雨後春筍般蓬勃出土、野蠻生長的大好機遇。

在各路起義軍結束了內耗,集中力量實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理想時,元廷真正顯出瞭如白蟻掏空了的木頭一般的原形,徐達的北伐戰爭所到之處如摧枯拉朽。

所謂“天助自助者”,縱觀歷史,不論是個人命運還是軍國大事,上天從來不會憐憫、支援不自強自立自愛者。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讀者朋友關注我的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