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作者:由 趣味的歷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23

范蠡救子說明什麼

范蠡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在越國受到重用,輔佐勾踐二十多年,最終滅掉吳國。

戰爭勝利後,居功至偉的范蠡離開越國,改名換姓隱居在齊國,不久便積累數千萬家產。

齊王知道範蠡的賢名和才能後,任命他為相國主持政務。數年後,范蠡再次激烈勇退,隱居到宋國陶地,自號“陶朱公”。

《史記》有記載,“居無何,則致貲累鉅萬,天下稱陶朱公。”

沒過多久,他又累計萬萬家產,後人尊之為“財神”。范蠡隱居後的故事並不多,“范蠡救子”便是其中之一。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范蠡定居在陶地後生下第三個兒子,看著他們一一成年,年過七旬的范蠡已無太多追求。

可是二兒子在楚國遊歷時殺人,被官府關進監獄。按理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可當時也有“千金不被處死”的說法。

所以,范蠡讓小兒子帶一千鎰黃金去楚國找人營救,當小兒子出發後,長子不開心了。

他認為自己是家裡的長子,現在弟弟犯事,卻派小弟去,這說明他無能,因此羞愧得想要自殺。

《史記》有記載,“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他的母親勸告范蠡,如今派小兒子去,也未必能救得活二兒子,還不如派大兒子,否則他會比二兒子先死。

范蠡沒有辦法,只得召回小兒子,改派大兒子去楚國,還替他寫了一封信給以前的老朋友莊生。

臨走前范蠡交代,一定要把一千鎰黃金送到莊生手上,一切聽從他安排。

《史記》有記載,“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到楚國後,大兒子發現莊生的房子背靠城牆,家門外都是雜草,居住條件十分貧窮。

可是他還是按照父親的安排,把書信和黃金都交給了莊生。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莊生收下黃金,看過書信後吩咐,“你現在趕快離開楚國,就算你弟弟放出來,也不要過問為什麼。”

莊生雖然不富裕,但是廉潔正直,在天下都有盛名,很受楚王的信任。

大兒子不懂莊生的意思,以為送黃金也不會起作用,因此沒有離開楚國,而是拜訪其他貴族打探訊息。

《史記》有記載,“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進宮拜見楚王后,透過一番說辭,說服楚王下令封閉收藏三錢的府庫。楚國貴族驚喜地告訴范蠡的大兒子,這是大赦天下的前兆。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大兒子認為既然大赦,弟弟必然會釋放,送給莊生的千金就沒有必要了,於是上門索要。

莊生原本打算救出人後,把黃金送還給范蠡,沒想到被小輩打臉,面子上實在過不去。

於是再次進宮勸諫楚王,當晚就傳出范蠡二兒子被殺的訊息,最後大兒子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

面對這一結果,范蠡並不意外,他早就知道大兒子一定就不會弟弟。

《史記》有記載,“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

因為大兒子經歷過苦難,過於看重錢財;而小兒子出生時家庭已經富有,因此揮金如土、毫不吝嗇。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此事是范蠡一生中少有的用人失敗案例,可是如今看來,這個故事有很多地方遭人質疑。

其一,范蠡既然料到大兒子救不出二兒子,為什麼還派他去?這不是間接害死二兒子嗎?

就算顧慮大兒子會自殺,也可以安排小兒子和他一起去。再說,如果擔心小兒子也有意外,為什麼不自己親自前往楚國?

其二,既然莊生以廉潔聞名,很得楚王信任,又和范蠡是舊識好友,為什麼還要收那麼多錢?

范蠡救子:“財神”用人失敗,真實性未必可信

其三,范蠡是老來得子,面對兒子被殺頭,應該痛心疾首才對。

結果反而像局外人一樣點評,“我早就料到會發生”,這未免太不近人情了。

從整體來看,“范蠡救子”的故事不像一個王佐之才的氣派,也不像商聖大家的風格,更不符合一般邏輯和人情世故。

所以,這個故事一直遭人猜疑,認為杜撰的可能性更大,無奈的是沒有文獻推翻《史記》的記載。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