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作者:由 初衣勝雪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6-07

坐看青竹變瓊枝是什麼季節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朝白居易《夜雪》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冬天萬物蕭瑟,雖然斑斕秋色,悅人眼睛,但習慣了綠色的中國人,綠色在失去時,才覺得分外的留念。彷彿妻子歸寧,頭兩日還興高采烈,過兩日便垂頭喪氣,漫漫秋冬,雖然有賞不盡的斜陽落日,細雪梅花,卻總覺得差了點什麼。

冬日原也是教人省識自己的缺失,分明自己的喜歡,這是季節給人的反思和咀嚼的時間。所以冬天裡的人分在知冷暖,明相思。比如古人最悽切的思念是在冬天,手裡握著丈夫給的書簡,徘徊在月亮的庭院裡,上面寫著丈夫的心意和留言”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古人冬天的思念深沉,清單我就不拉。如同失去綠,就分在的思綠,在心裡沉一潭不凍的深水。

竹子原本尋常。楚地湘江遍佈。上古之人,逐水草而居,雖是冬天,多用竹子搭屋舍禦寒,只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擴大,伐木開荒,木用多餘竹,竹子才淡出了生活。但曾幾何時,竹子是大量的使用,書信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的。想必冬天裡,也常常看到削青竹,烤青竹,空氣裡有竹汁氣的芬芳,大雪只是佈景,青色從未走遠。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但到底人煙稠密,城市發展,中原廣闊,家家有樹,未必戶戶有竹,繁榮與失去並存。冬天的城市雖然暖和,但原始記憶的竹綠,總會在冬天鮮明,於蕭瑟冬天裡看到竹子,就會有自然的清新歡喜。與唐人如是,於今人亦如是。

白居易在《夜雪》中寫“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他這是炫耀呀。人家是天上下雪,家中無竹,而他是院中有竹,心中有綠,聽到風雪壓斷竹子的聲音,那聲音也不單是草本自然的脆響,更是迴歸與古意。看他自己得意的。全詩雖然寫的是寫雪,落腳卻在竹。白居易,向來平易,也往往囉嗦,但在這首詩裡非常節制。因為他不肯多寫,怕人偷了這歡喜。著實讓人嫉恨!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朝的高駢,也會炫耀。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對雪》

看著雪花,紛紛揚揚地壓在綠色的竹枝上,他正興奮著。為什麼呢?大雪天的綠色何其可貴,綠竹白雪,那是冬天與春天同在。這種興奮壓抑不住,直接跑到的最高的地方。啊啊了幾聲,腦袋裡開始穿越,要修高速公路,用白色的雪鋪成。所以我懷疑高駢是考古學家從現代穿越過去的,看到了漢竹唐雪,視覺被點燃,難耐興奮。

城市裡竹子少,自然會求之於野,竹籬茅舍自甘心,這種擔心無論是古代或者現在都會心甘情願。長安居大不易,可是四海無閒田,大多數的並沒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望梅止渴臨淵羨魚。去寺廟去山野,也就是要看一看秋冬的竹綠,免得在風雪白日的隆冬三月,找不到心情的北。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比如杜牧有一首詩“風飄高竹雪,泉漲小池冰”,他這是跑到寺廟裡看竹子,還說自己本來就想做僧人,別相信他。這傢伙就是一時的渴望。因為他本身就是大地主。

吳均的山村雜詩說“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這可是大滿足的。秋冬之季,一片逐綠之中,看冉冉落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蘇東坡是喜歡竹子的,他喜歡紅燒肉,抒情豪邁,想必火氣也重,竹子對於他是一味藥,解飲食的油膩,調和世路和視覺,比其他的人更不能壓抑這種缺失。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對於江南地區的農家來講,黃蘆苦竹遍地而生,沒文人雅士城市子弟那麼缺失和矯情。扁擔竹筐竹簍都是家常,一片竹葉,也可以吹出嗚嗚的聲音。

但對於都市的人來講,在冬天裡看到竹綠,是一種視覺和心情的飽滿。踏雪尋梅,視覺與松柏之外渴望竹子的清綠,那本是不可或缺的關於歷史的記憶。

我倒喜歡一首李商隱的詩

“王母瑤池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八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裡有一個上古的在文字之外的傳說記憶,竹子是上古先民用來建築房子的原材料,因為短缺,冬天人們無法過冬,周穆王大力提倡種竹子,以至於他死的時候,所有的老百姓痛哭不已。

冬日說竹: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