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作者:由 罕見舊照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6-18

虎當官道鬥猿上驛樓啼什麼意思

安順花江鐵索橋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花江鐵索橋位置圖

貴州的鐵索橋,多建於貴州的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屬盤江水系的有4座,其中北盤江上有盤江鐵索橋、花江鐵索橋和普濟鐵索橋3座著名的鐵索橋。屬於烏江水系的有7座,即普定隴戛鐵索橋、清鎮鴨池河鐵索橋、清鎮雞昌河鐵索橋、黔西鐵索橋、烏江鐵索橋、遵義北極鐵索橋和思南馬蹄溪鐵索橋。屬赤水河水系的有4座,即桐梓龍會場鐵索橋、桐梓小河鐵索橋、仁懷溱溪河鐵索橋和官渡河鐵索橋。貴州東部的清水江上僅有1座,即重安江鐵索橋。

花江鐵索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花江鎮五里村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南之間的北盤江花江段上(北盤江流經此處時又名花江),鐵索橋扣掛兩山之間,由14根粗大的鐵鏈串綴而成,每根由262個環鏈組成,緊緊拴扣於兩岸人工鑿成的石孔內。上鋪數百塊木枋作橋面。扶欄則用22根鐵鏈串綴而成,也拴扣於兩岸人工鑿成的石孔內。橋全長71米,寬2。9米,距水面約70米,上鋪數百塊大枋作為橋面,鐵索橋下江水洶湧澎湃,河流湍急。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民國時期舊照花江鐵索橋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花江鐵索橋

同治六年(1867),蔣宗漢隨當時雲南布政使岑毓英率領的軍隊來到貴州,參加鎮壓了陶新春領導的黔西北苗族回族農民大起義。之後,他便留在了貴州,官至貴州安義鎮總兵。光緒中葉,曾倡請貴州巡撫崧藩籌款補修盤江鐵索橋。光緒二十一年(1895),他又上奏貴州巡撫崧藩,請求籌款修花江橋,並會同濟公鹽號籌款。

古人曾以“橫空鐵索系山腰,儼似揚州廿四橋;履險如夷通利濟,徵車那計浪中搖”描繪花江鐵橋雄姿,可謂惟妙惟肖。該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據《關嶺縣誌訪冊》卷一記載:“清光緒二十四年貴州提督蔣宗漢捐廉修石橋以利行人,橋將告竣尚未加尖, 忽大水驟發,坍塌無存。後又於距此橋數丈處修鐵索橋,因兩端扣鐵索岩石不堅牢,仍崩塌。二十六年矢志復修”。“另擇地點鑄鐵索十五條……索長二十一丈四尺,寬九尺。……距水平三十餘丈……至二十七年而橋成”。

據《安順府志》、《永寧州志》等記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始修建石橋,被洪水沖垮。至二十六年(1900),便改建鐵索橋,於第二年(1901)建成,構造類似盤江橋。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關嶺往貞豐方向拍攝的原來的鐵索橋

民國34年(1945年)被羊群壓斷,後經興仁專署盒關嶺縣府聯合修復。解放後,省交通廳再次維修,並在南岸刻了《維修花江鐵索橋記》。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1984年進行過全面維修,現依然尚固,唯橋板鬆動稀少,兩旁鐵欄杆斷折。所以在1982年貴州省政府便將它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國家“西電東送”重點專案北盤江董箐水電站開工建設,至2010年董箐水電站的建成,北盤江水平上升,為保護古蹟文物和河道通行,2012年由省文物局出資230萬將鐵索橋上移300米並提升高度。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北盤江董箐水電站

“花江鐵索橋”這一名稱,也自有其來歷。據當地老人介紹,過去在北盤江流經的這一帶山崖上,花木繁茂。每逢花開時節,百花耀眼,各色花瓣隨風紛紛飄墜江面,澄碧的江流變得絢麗多彩。因此,人們便把北盤江的這一江段稱之為“花江”。橫跨過這裡的鐵索橋,自然也就叫花江鐵索橋了。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關嶺一側的橋臺舊址及六角亭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關嶺一側的古驛道石板階梯的轉折點,立有七塊石碑,被稱之為“七口碑”。

橋的南岸,是一道筆直如削的灰白懸崖,如一柄利劍,直插雲天。巨大而光滑的崖壁上,崖樹點點,搖曳多姿。而鄰近崖腳古驛道的一長段石壁,則是由許多大小摩崖石刻連線而成的書法藝術長廊。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貞豐一側的橋臺舊址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貞豐一側的橋臺舊址全景

“普陀真境”摩崖造像位於花江鐵索橋西古驛道旁崖壁上。造像3尊,分別為觀音、山神、龍王造像。觀音離地1。2米,高1。2米,寬0。8米,作坐狀。山神離地1。2米,高1。2米,寬0。8米,作站立狀。龍王離地2。2米,高0。8米,寬0。4米,作站立狀。其地原建有廟,後毀,僅存造像3尊。鑿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清人黃漢勳贊曰:“橫空鐵索系山腰,儼似揚州廿四橋;履險如夷通利濟,徵車那計浪中搖。

“蔣炳堂行樂圖”摩崖造像離地2米。龕高1。48米,寬1。16米,深1。03米。像高1。3米,寬0。93米,作正襟危坐狀。龕額篆書陰刻“蔣炳堂行樂圖”6字,每字0。03米見方。鑿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清人福建進士陳士奇又詩曰:”瘴水春猶早,炎方日未齊。虎當官路鬥,猿掛驛樓啼。繩鎖金沙界,橋飛乳洞橋。當年無寶筏,腸斷夜郎西。“

清人鄒一桂又贊:”豈徒騎馬似乘船,鐵索橫橋欲上天。正是扶風搖不定,怒濤飛吼起龍眠。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

國內最長的峽谷,號稱“地球裂縫”

鐵索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中國大西南地區,山高谷深,山勢陡峭,兩山之間,河流湍急,阻斷了交通。偉大的中國人民,不僅勤勞勇敢,而且聰明有才智。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因谷深水急,難以修建一般的橋樑,開始時創造了藤條索橋,繼又創造了竹篾索橋,人們坐在懸掛在藤(竹)索道上的吊戽,滑渡於大河之上,兩山之間。在藤(竹)索橋的基礎上,進而發展到架設鐵索橋,以解決大規模的交通需要。

大美安順花江鐵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