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作者:由 弓長不吃香菜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6-29

商朝時期的墓葬是棺槨嗎

人類將死者的屍體或屍體的殘餘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用以放置屍體或其殘餘的固定設施,稱為“墓”。在中國考古學上,兩者常合稱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墓葬有火葬、土葬和水葬等形式,但由於中國歷史上一直流傳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說,故而採用土葬較多。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自古以來,由於受“祖先崇拜”以及“入土為安”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喪葬十分重視。因此,墓葬資料所提供的就不僅僅是埋葬習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墓葬所展現的埋葬習俗與埋葬制度常常被視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最早的墓葬距今13500年,最先出現的是氏族社會的公墓,有單人葬,多人葬和二次葬等形式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成人與幼兒分葬及等級制埋葬制度。

古人極其重視墓葬之地的選擇,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京城富庶,經濟繁華,人氣濃厚,算是風水極佳之地;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中華民族葉落歸根和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是客死異鄉的一種葬法,有的地方人死在家鄉之外是不可以回鄉安葬的;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嚮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後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後有山峰依靠。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封建社會開始後,等級制度逐漸形成,對於墓葬都有嚴格的大小、形式規定,大體等級的劃分有:聖人墳墓稱“林”;帝王墳墓稱“陵”;貴族墳墓稱“冢”;一般官員或富人稱“墓”;平民百姓稱“墳”。當然每個朝代的墓葬制度與文化也有一定的差異。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商朝的統治階級墓葬特點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了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以人殉葬由此開始。而且,要區分殉葬與陪葬的不同,殉葬是以某種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以後葬於墓中,有自願和非自願兩種形式,殉葬多是死者的妻妾,僕從,有死後也要把生前享用的一切都帶到墓中供死後享用之意。而陪葬是要等到活人正常死亡以後再將其葬於墓中,相比殉葬,陪葬就要顯得合理的多,也人性化的多。商朝殉葬者以俯葬形式陪葬,而殉葬牲畜則多為馬和狗。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並且在這一時期明確出現了合葬制度,這在周朝禮制中也可以體現出來。漢代時,規定以人殉葬違法,所以西漢時陪葬品從真車、真馬、真人變成了木製或陶製的車馬模型。至此,從商朝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基本終止。以後的墓葬中陪葬品多為字畫、金銀、雕畫等物品。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總之,墓葬制度由來已久,非一日而成,多是經過了時代變遷,文化,制度,禮儀的影響後形成,封建社會的墓葬對墓室大小,陪葬品的數量,規格,好壞都有不同程度的規定,隨著考古學家的研究,我們也能大致瞭解到當時的文化,經濟等狀況。而墓葬之中,最吸引考古學家的當屬皇陵,對於後世流傳的關於皇陵的無盡財富與秘密都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古代的墓葬文化,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種文化的縮影

即使到現在,我國也多是以土葬為主,雖然提倡遺體捐獻,但是很多人對於將自己的身體用作醫學研究還是有一定的牴觸情緒的,希望隨著思想觀念的改變,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提高對這方面的認識,能夠為醫學事業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章分享結束,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