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作者:由 影視那些人和事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7-20

問諸水濱是什麼意思

之前我寫“華夏第一相”管仲的外交事例時,提到了管仲讓楚國恢復向周天子進貢包茅的事。而此事件中管仲的外交對手,正是我今天要講的楚國大夫屈完。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屈完,羋姓,屈氏,是楚國貴族,擔任楚成王的大夫。他怎麼會跟齊國的管仲過招呢?事情還得從楚國和周朝的關係說起。

早在西周的時候,周昭王就三次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第三次昭王因驕傲輕敵,在渡漢水時乘坐由楚人獻上的船,船在江裡沉了,昭王就死在那裡了。對這場不光彩的敗仗,正統的史家只用“南征而不返”一筆帶過,對戰爭細節語焉不詳。而經過這次重大挫敗,周王室對江漢地區的控制減弱,楚國就趁勢發展起來。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我們知道,周朝分封的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比如齊國是第二等的諸侯,國君稱為“齊侯”。楚國本來只是第四等的子爵諸侯,國君稱為“楚子”。但隨著國力的日益強大,楚國很不滿意第四等的子爵了。到熊通當楚國國君的時候,他要求周朝封他為最高的公爵,周桓王不準。他便說:“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於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侯王。這種行為明顯是藐視周天子,嚴重違反周禮的。但周王室已經式微,對楚國是鞭長莫及。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楚武王熊通

後來齊桓公跳出來“尊王攘夷”,要當諸侯的霸主,就要代替周天子去討伐那些不臣服的諸侯。

而這時的楚成王滅了南方的一些小國,不斷開疆拓土,還雄心勃勃想向中原擴張。當時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齊國和楚國爭奪的焦點。楚國連續攻打鄭國,鄭國招架不住只好向齊國求救。

管仲跟齊桓公分析說:“與其去救鄭國,不如直接去打楚國。可要打楚國就得會合列國諸侯。”

齊桓公說:“會合諸侯是大事,難免聲張出去,這不是叫楚國做好準備嗎?”

管仲說:“臨近楚國的蔡國得罪過主公,咱們只說去征伐蔡國,就能偷襲楚國了。”

原來齊桓公有個小妾蔡姬,是蔡侯的妹妹。有一天,兩口子坐著小船在池塘裡玩。齊桓公怕水,年輕的蔡姬卻成心跟他開玩笑,把小船左右來回晃盪。這下把齊桓公惹毛了,直接把蔡姬送回了孃家。蔡侯也火了,一賭氣把他妹妹改嫁了。齊桓公就用這個藉口去征伐蔡國。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30年,楚成王16年),齊桓公帶著齊、宋、魯、陳、衛、鄭、曹、許八國兵馬去攻打蔡國。小小的蔡國哪裡能抵擋,蔡侯連夜跑到楚國求救,並對楚成王說:“聽說他們還要打到您這兒來。”楚成王立刻派人去打聽,並讓大將斗子文率領軍隊在漢水邊嚴陣以待。

八國的兵馬偷偷向楚國進發,沒想到楚成王早派了大夫屈完等著他們了。於是管仲和屈完的外交對決馬上開始。

兩人行了禮,屈完就先說話了: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僖公四年》

意思是:貴國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相距很遠,即使是我們兩國走失的牛馬狂奔而去,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麼呢?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風”字在這裡有三種解釋。

一是“放逸、走失”,形容齊楚兩地相距甚遠,馬、牛不會走失到對方境內。

第二種是:牛走順風,馬走逆風,齊楚兩國本來是向不同方向走的,兩者沒有什麼關係,也不會發生衝突。

第三種說獸類雌雄相誘叫“風”:齊楚兩國從來沒有關係,就像馬不會與牛交配一樣。

看官你覺得應該是哪一種解釋呢?

反正就因為屈完的這段話,“風馬牛不相及”演變為成語用到今天,用來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這就是後話了。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回到當時,管仲回答了兩個原因:一是楚國這幾年沒有向周天子進貢包茅,天王祭祀時就不能濾酒;二是當年周昭王南征沒有返回,也要問問楚國。

屈完說: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意思是:沒有進貢包茅,確實是我們的過錯,豈敢不進貢?至於昭王南征未回是發生在漢水,你們去問問漢水吧。

這一回合兩人都採用了“避重就輕”的策略,可見都不願把事情弄僵。

管仲不提楚君稱王這種嚴重的事,屈完也不承認害死周昭王這種大罪。於是兩人就在“進貢包茅”這件小事上達成了共識,互相都給了面子。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包茅

第二次屈完再出使到八國聯軍的駐地時,就直接跟齊桓公交鋒了。

齊桓公把所率領的軍隊排成戰陣,和屈完坐在一輛戰車上閱兵,這明顯就是炫耀武力,想對楚國施壓。

齊桓公得意地說:“用這樣的軍隊來作戰,誰能夠抵禦他們?用這樣的軍隊來攻城,哪個城不被攻破?”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沒想到屈完卻毫無懼色,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撫諸侯,誰敢不服?您如果用武力,那麼楚國就以方城之山作城牆,以漢水作護城河,齊國的兵馬再多,恐怕也沒有什麼用處!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這幾句話說得齊桓公臉紅起來,也暗暗佩服楚國人才出眾。於是八國諸侯和屈完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訂立了盟約,史稱“召陵之盟”。

春秋著名外交家:貢獻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屈完

這次的仗沒有打起來,其實主要是因為雙方實力相當,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也不想無謂地兩敗俱傷。

但管仲和屈完兩位外交家的表現也非常精彩,促成了盟約的順利達成,避免了一場大戰的生靈塗炭。畢竟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雙方還是很容易一言不合就開打的。

屈完一人力敵管仲和齊桓公,氣勢上毫不遜色,維護了楚國的尊嚴和利益,不愧是我楚傑出的外交家!

我是喜歡文史的貓熊姐姐,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